王曉婷
摘 要:近年我國機動車保險業務發展迅速,保險欺詐行為日益增多。本文試從當前預防打擊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現狀入手,分析尚未形成有力打擊局面的原因,探討民事司法如何應對的舉措。
關鍵詞:機動車;保險欺詐;司法應對
近年來,隨著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及保險行業的穩步發展,我國機動車保險業務發展迅速。自2005年開始,機動車保險保費收入逐年增加。2014年,機動車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4750億元左右,在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中占比最大。在機動車保險業務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各種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日益增多,表現出形式多樣、主體復雜、行為隱蔽的特點,并逐步呈現集團化、職業化的發展趨勢。保險欺詐行為不僅給保險行業造成巨額經濟損失,損害投保人的合法權益,還擾亂了保險市場經濟秩序,破壞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應予預防和打擊。
1 當前我國預防和打擊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現狀
從當前我國現狀看,尚未形成有力的預防和打擊局面。首先,保險公司作為保險業務的經營者,應當是預防和打擊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最直接主體,是預防和打擊機動車保險詐騙行為的第一道防線。但根據有關統計顯示,歐美發達國家的保險業賠付總額中,有15%至30%是因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欺詐形成的,個別險種因欺詐行為造成的賠付額達到了總賠付額的30%至50%,我國商業保險賠付金額中,至少有20%被騙走,個別地區或公司甚至達到理賠總額的30%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雖然每年因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支出的保險賠償金占總支出保險賠償金的比例較高,但相對于保險公司每年高額的機動車保險金收入而言,支出部分仍是九牛一毛,保險公司在主觀上缺乏對機動車保險詐騙行為嚴防死守的態度,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對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表現出寬松的處理態度;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自身管理存在漏洞,承包和理賠程序設計不科學,經辦人員業務素質不過硬,給欺詐者有可乘之機,這也是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屢屢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楊某陸因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某分公司財產保險糾紛一案為例,保險公司在接到投保人報案后,未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勘驗,制作勘驗筆錄,事后對駕駛員及投保人制作的詢問筆錄又不規范,未對關鍵問題進行確認固定,特別是在事故現場裝有天網攝像頭的情形下,未在合理時間內及時調取錄像,固定證據,導致在訴訟中陷入被動。
其次,根據我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進行保險詐騙活動,構成犯罪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刑事打擊應當是最嚴厲、最有威懾力的打擊手段。但是相較于前述高比例騙賠保險賠償金,司法實踐中,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因實施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卻為數不多。以臺州地區為例,2013年-2017年期間,全市法院審理保險詐騙罪案件17件,其中4件是二審上訴案件,故實際審理一審保險詐騙罪案件僅為13件,其中涉嫌機動車保險欺詐的保險詐騙罪案件僅10件,平均每年僅2件。而在此期間,全市法院審理一審金融詐騙類犯罪案件335件,涉嫌機動車保險欺詐的保險詐騙罪案件僅占金融詐騙類犯罪案件的2.99%。究其原因,第一,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具有隱蔽性,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制造相撞事故案件中,有90%選擇在城郊或遠郊偏僻地段實施,有70%選擇在夜間、傍晚或清晨實施,上文提及的楊某陸案就發生在凌晨兩點的國道上,給保險公司的審核和公安機關的偵查制造障礙;第二,機動車保險詐騙犯罪的認定以非法獲取保險金為目的,主觀上需有犯罪的故意,但從外在行為模式看,與正常投保或出險行為并不存在明顯異常。以故意碰撞障礙物制造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保險詐騙犯罪為例,即使有監控錄像記錄下交通事故的完整經過,除非有明顯的軌跡異樣,否則該事故表象與普通的單方事故表象并無明顯差異。這導致實踐中對機動車保險欺詐犯罪的認定主要依靠嫌疑人口供,但嫌疑人口供極不穩地,容易出現翻供,最終導致案件無法偵破或被檢察機關退回補充偵查或被宣判無罪。在公安機關內部對案件偵破率等績效指標進行考核的情形下,機動車保險詐騙犯罪本身具有的不易偵破特點導致公安機關在受案階段就對案件偵破可能進行評估,對于偵破難度較大的案件不予立案,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刑事打擊的有效性。第三,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保險詐騙未遂能否按犯罪處理問題的批發》([1998]高檢研發第20號)的規定,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保險詐騙,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獲得保險賠償的,屬于犯罪未遂,情節嚴重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如何界定著手實施的時間點、情節嚴重的認定標準、理賠申請人和保險人對損失金額的爭議是否構成保險詐騙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詐騙未遂不構成犯罪的情形,降低了刑事打擊的威懾力。
最后,根據我國保險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進行保險詐騙活動,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行政責任追究為打擊大量存在的小額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提供了保障,但在實踐中時,因為保險法配套法條以及相關行政規章的不足,導致行政責任追究并未落到實處,行政處罰手段打擊機動車欺詐行為的效果微乎其微。
2 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民事司法應對
由于刑事打擊困難,行政處罰缺位,導致大量涉嫌欺詐行為的保險糾紛案件進入民事訴訟。筆者認為,民事審判活動可以在預防和打擊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首先,利益驅動是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產生的首要原因,行為人實施欺詐行為的根本目的在于盡可能多的獲得保險賠償收入,若通過民事審判,對涉嫌保險欺詐的賠償請求不予支持,則欺詐行為參與者將失去行為動力,減少實施保險欺詐行為的可能。其次,從法律依據角度看,雖然業界近年來一直有關于完善追究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法律規范的呼聲,但法律規范的完善并非在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而民事法律關于欺詐行為法律責任的規定較為系統和成熟,通過民事責任的落實,使保險欺詐行為實施者、參與者的利益訴求落空,可以抑制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發生。最后,從個案角度看,相對于刑事犯罪構成要件復雜、刑事證明標準嚴格,民事審判的證明標準相對較低,適用相對靈活,由其對一些在刑事犯罪事實認定缺乏足夠證據,但依據現有證據可以認定行為人存在實施保險欺詐行為高度可能性的案件,民事審判在預防和打擊機動車保險欺詐方面更加具有優勢。
人民法院應當借助優勢,充分發揮在預防和打擊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中的積極作用。首先,在個案審理中,應當避免以刑事證明標準替代民事證明標準,改變完全依賴刑事或行政認定結論的做法,積極、準確地適用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和證明標準,對依據現有證據可以認定行為人存在實施保險欺詐行為高度可能性的案件,對其訴訟請求予以駁回。其次,對涉及保險欺詐行為的類案進行整理,予以公布,一方面使社會公眾知曉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民事法律責任,降低實施欺詐行為的利益驅動,另一方面使法院系統內部統一裁判標準,規范此類案件的審理。再次,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加強與公安機關的聯系,一方面向公安機關取經學習,了解機動車保險欺詐犯罪的發展動向,學習機動車保險欺詐行為的識別技能,另一方方面將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偵查。最后,對于案件審判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以司法建議的方式告知保險公司,規范保險公司的業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