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和茅盾作為現實主義的兩大家,由于都秉持著“為人生”的文學,致使人們將二者很容易混淆。實際上,二者從五四時期起,對文學藝術的態度便產生了細微的區別。魯迅主要側重于體現人的主觀感受,而茅盾著力于對社會的客觀觀察。本文旨在闡明這種區別,借鑒其創作手法,從而更好理解現實主義文學。
關鍵詞:魯迅;茅盾;為人生;現實主義
魯迅與茅盾的現實主義小說都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粹,他們在理論上的建樹,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王富仁認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存在著兩種形態的現實主義小說:一種是是魯迅代表的反封建革命發展起來的;一種是伴隨著中國的社會政治革命的歷史需要發展起來的,茅盾小說在這種形態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形成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魯迅和茅盾兩人都是典型的人生派代表作家,都在“為人生”的旗幟下進行創作。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小說中曾表示“說道為什么‘做小說吧,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將‘為藝術而藝術看做不過是‘消閑的新式別號。”可見魯迅是抱著啟蒙目的走上五四文壇的。茅盾與堅持“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社之間的論爭,也廣為人知。對中國舊文學的“性靈”和“載道”兩種觀點也持駁斥態度。提倡‘激勵民氣的文藝,與魯迅從兩個不同角度闡述了文藝功利性的問題,是對一個共同問題做出了本質相同的回答。
為了達到文學“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茅盾和魯迅這兩位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現實主義作為途徑。茅盾所提倡的現實主義,更確切地可以說是自然主義。從《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一文中,茅盾詳細闡述了他所持的自然主義的觀點。首先,在中國的現代小說中,不論舊派小說,在思想上,都秉持著游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觀念。缺乏對藝術的忠誠,在思想方面毫無價值。其次,在技巧上,中國現代小說“記賬式”的敘述法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不知“描寫”乃小說的的重點。且缺乏客觀地觀察,只有主觀的臆造虛構,無法將事實呈現給讀者。現代小說里好一點的新派小說,也是問題重重:盡管思想上已經已經發生轉變,但是在描述方法與選取題材上仍很淺顯。再描寫上,因為不曾做切實地觀察,再描寫跨階級的人物時,對話描寫不逼俏,且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生編硬造出橋段,不曾實地觀察就貿然描寫。在選取題材上,缺乏目的性,導致選取的題材淡薄無味。茅盾認為,自然主義可以彌補上述的缺陷,是針對中國現代小說困境的對癥良藥。茅盾指出,自然主義者最大的目標便是“真”。文所以自然主義者要求事事觀察,觀察之后,再把所觀察的照實的描寫出來,通過這種嚴格的描寫方式,才能將中國現代小說之中不合情理的描寫方法慢慢矯正過來。在寫作態度上,對于要描繪的一樁人生,自然派作者完全用客觀冷靜的頭腦去看,完全不帶有任何主觀情感,主觀目的,使得讀者只看見作者所要展現的客觀人生,遠離了所不必要的欲望。與中國“游戲的消遣的金錢的”文學相去甚遠。自然主義派大都研究過進化論和社會問題,這樣選取的題材立意高遠且內容厚重。國內的有志青年,一心想做社會問題小說,但是缺乏對社會的研究和科學理論的支撐,導致最后流于浮表。魯迅作為現實主義的另一大師,很早就提出了文學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并且把是否敢于正視現實、真實地描寫人生看做區分新舊文學的標志。魯迅號召作家們取下假面,真誠地、切實地看去人生,反對作家用主觀幻想代替客觀真實,這種觀點一直反復出現在魯迅的各論著之中。盡管魯迅很少使用現實主義這一術語,但是文學主張的核心觀念正式現實主義的原則與方法。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不論茅盾與魯迅,他們的文學主張的核心都在于“真”,即文學創作要真實的反映客觀生活,要真切地反映人生。
但是,同樣是現實主義作家,魯迅和茅盾還是有不同之處的。魯迅的文學創作用“啟蒙主義”來形容最為貼合,魯迅在《吶喊·自序》里也曾回顧自己棄醫從文的飛躍,并提出“第一要著”是在改變國人精神。做為一個著眼于“立人”的啟蒙者,魯迅在小說中主要揭露、批判國民性的弱點,暴露封建思想文化對人的毒害,描寫當下中國國民的精神創傷。基于這樣的態度,魯迅的小說政治色彩不太濃郁,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軍閥混戰還有五四運動等,對于魯迅來說,僅僅是一個歷史框架和背景,體現人的精神才永遠是他的創作主題。魯迅慢慢地轉向雜文創作的時期,茅盾恰在此時抱著“為人生”的態度積極投入到小說創造之中,與魯迅不同的是,茅盾把文學當作通向社會活動的橋梁。在1925到1927這段時間,隨著國民革命的展開,茅盾本人的思想中心完全落在了政治斗爭上,這在茅盾小說均有反映,是他小說創作的靈感的來源。不僅如此,由于茅盾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對政治活動的熱心,他的小說某種程度上具有宣傳鼓動的目的。第二,魯迅和茅盾雖都歸為現實主義,但是他們在審美上是有差距的。魯迅一直強調文藝的特征,強調創作的自由和民主。茅盾的小說是理性的,他總是先取一個題目,再將這個題目藝術化,這便是茅盾作品的明顯特征。茅盾著意于對社會問題進行馬克思的分析,對社會生活進行全景式的展現,過于要求理性展現,導致茅盾的小說中,會出現偏離人物思維性格,事先訂下事件發展的問題。為了體現事件,離開真實的生活去編造文章,失去了真實性。這與他所以一直強調的自然主義有所背離,也是人們對他蓋以“概念化”非議的原因。第三點,魯迅和茅盾表現人物的方式是不同的,魯迅所寫的人物,大都是寫小人物,且以蒙昧者居多,就算有知識分子,也不能擔起革命的重任,反倒是在精神壓迫下趨于無聲。魯迅采取平淡的人,平淡的事,通過刻畫出平常人慢慢消亡的過程,用一個個無聲的悲劇來喚醒國民,達到震撼人心的目的。茅盾的小說人物與魯迅截然不同,在創作實踐上,主要選取重大題材反映都市文化生活,表現在政治社會激蕩下的人生,以人物來展示廣闊的人生,因此筆下人物眾多且形形色色。茅可以說,魯迅和茅盾在他們塑造的人物中,都有自己很明顯的思想烙印。
結論:
魯迅和茅盾的現實主義,都是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精神為土壤,充分吸收了自然主義、象征主義等多種西方流派的營養,將其化為己用。他們在藝術地位上絕無高下之分,在創作手法上的差異,正是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些創作手法在今天仍具有指導意義,我們要采長避短,從而豐富和發展現實主義文學,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創作風格。
參考文獻
[1]楊洪承.魯迅與現代革命文學關系的歷史結構考釋[J].文藝研究.2017.11
[2]武漢輝.魯迅與茅盾現實主義小說比較[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2
[3]劉正強.魯迅、茅盾論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M].茅盾研究論文選集(上).1983
[4]王向峰.魯迅的現實主義文藝觀[J].社會科學輯刊.1982.02
[5]姜振昌.魯迅與中國新文學中的現實主義[J].魯迅研究月刊.2008.09
作者簡介
左雨婷(1994-),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青島大學在讀研究生,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