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回顧
2016年11月24日,支付寶“圈子”功能上線。根據不同支付寶用戶的特征,邀請用戶進入不同的生活圈。其中,“校園日記”、“生活在海外”、“白領日記”等圈子只允許女性用戶發帖,且對女性用戶分類細致,包括女大學生、女白領等。男性用戶可以瀏覽、點贊、打賞,但只有芝麻信用分高于750的用戶可以評論。
隨后,人們很快發現,在校園日記、白領日記等圈子里,涌現出大量“大尺度”照片,不少女性上傳的自拍圖片內容露骨、所配文字字眼曖昧,以求“打賞”,引發網友的口誅筆伐,甚至被調侃為“支付鴇。
11 月 29 日,針對近日引起外界質疑的支付寶“圈子”,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發出一封內部信《錯了就是錯了》,就支付寶“校園日記”事件檢討、道歉。內部信反思稱,“自己做錯的事,永遠不要怪別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隨后也在內網中發聲:“阿里巴巴珍貴的是改正錯誤的勇氣。支付寶,繼續努力。阿里人,學習反思和自查。”
2 媒體輿論分析
網絡環境下,突發事件的演變往往表現為一個過程,極具動態性。這個過程既有社會組織公關行為的不斷干預,也存在社會媒體的涉入,雙方力量的博弈和消長形成了危機傳播過程中特征分明的不同階段。本文參照朱國圣主編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中關于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階段分析,試從三個階段探析支付寶“圈子事件”中媒體輿論的發展路徑。
2.1 醞釀期:事件發生,相關輿情緩慢積累,形成網絡議題,但傳播范圍小,尚未產生大的影響
“圈子”功能是支付寶在2016年11月24日發布的9.9.7版本中新推出的一項主打興趣社交的服務,涵蓋包括金融、保險、寵物、母嬰等多個不同種類興趣圈子。而此次“圈子事件”最為典型的兩個分支——“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最初并未引起大眾的集中關注,直到11月27日,網友發現部分用戶在這兩個圈子中發布大量的大尺度照片,關于“圈子”的討論才逐漸成為網絡熱點話題,出現在微博等平臺的熱門話題榜上,并逐漸開始有微博大V來點評或調侃這件事,引發網友們的集中圍觀,事件逐漸升溫,關注度驟升,比如@王思聰 就在11月27日點評這件事,并戲稱支付寶為“支付鴇”;還有網友認為這是“社交的一小步,援交的一大步”。至此,圈子事件開始進入集中爆發期。
2.2 爆發期:網絡意見迅速匯集,相關信息快速增長、傳播規模擴大,主流輿情傾向開始形成
截至11月27日22時,校園日記瀏覽量達670萬、白領日記瀏覽量達590萬;負面輿情開始集中爆發。而支付寶針對網民輿情,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公告,且并未提及網民關心的“芝麻信用分750以上”、“圈子只能女性發圖”等敏感話題,而是避重就輕地對支付寶的這個新功能“圈子”進行了介紹。這招致了公眾更大的質疑。11月28日起各大媒體都相繼報道了這件事,關注焦點都放在了“大尺度照片”上,幾乎是一邊倒地譴責支付寶此次的營銷手段太多低俗。新華社28日發文《支付寶流傳“大尺度”照片引質疑,營銷需有底線》,引用多位專家的觀點,批評支付寶為了拓展社交功能而喪失社會底線,是社會責任的缺失,帶來了極壞的社會影響。文章一經發出,得到了央視網、騰訊網等多家媒體的轉載。其他官方媒體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文章,批評支付寶大尺度照片涉黃,如人民網在28日發文《支付寶“圈子”涉黃 社交媒體如何守住道德底線?》,央廣網28日的“新聞晚高峰”話題《支付寶生活圈大尺度照片引質疑 業內批評格調低》,29日凌晨的央視新聞:《央視評支付寶“圈子”:產品設計不能圍著荷爾蒙打轉》等。這一階段,網絡意見已經匯聚,輿情矛頭直接針對的就是支付寶發布圈子平臺帶來的惡劣影響。直到11月29日下午,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發布內部信,表態“錯了就是錯了”;29日晚馬云在內網表態“阿里巴巴珍貴的是改正錯誤的勇氣。
2.3 蔓延期:隨著事件發展變化,網絡輿情深度發酵,呈現數量增多、議題分化、影響面更加深廣等趨勢
經過了28和29日的輿情集中爆發,隨著支付寶的官方道歉,并關閉圈子功能的舉動,網民的討論議題開始分化,一方面開始有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商業道德和倫理的思考,另一方面對支付寶此次營銷背后的真實意圖也進行了分析和猜測。
如人民網發文《沖破底線的支付寶,我們不要!》,中國網發文《支付寶圈子“照片門”賺足眼球流量 專家吁注重商業倫理》等文章,都跳脫出此次支付寶圈子事件之外,討論企業在進行商業營銷之外,如何堅守社會底線,傳播社會正能量。人民網還在30日繼續發文《錯了就是錯了,支付寶的致歉信能挽回輿論形象嗎?》,認為支付寶的道歉背后存在“強盜邏輯”,認為平臺將責任推給用戶而自己“裝無辜”是缺乏社會責任的表現,互聯網平臺要有先鋒意識,也要有底線意識,懂得開發新功能,更要懂得履行自身的平臺責任。
另有不少媒體開始質疑支付寶此次的風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整個事件看似由“圈子”功能引起,但背后一切都是為了營銷推廣“芝麻信用”功能。鎂客網在12月1日發文《支付寶“圈子”事件就是個套路,一切都是為了芝麻信用》,質疑支付寶在平臺發布前就應該料想到事件后果,之所以要等媒體批評完再道歉,其目的就是為了推廣芝麻信用,而事實上的確通過此次事件,芝麻信用功能得到了大量網友的關注。文章也得到環球網等媒體的轉載。
2.4 消解期:輿情開始平息,網絡輿情開始作用于社會現實
在事件逐步平息之后,網民和媒體也開始對這場風波帶來的社交推廣進行思考,中國產經新聞報以《支付寶“圈子”風波引發的社交思考》為題目,對阿里旗下各項應用的社交化努力進行點評,對當前阿里和騰訊的競爭進行梳理。不少媒體也對阿里是否應該做社交應用產生了質疑,如藍鯨財經發文《再次打響社交戰,但支付寶做社交真的好嗎?》,告誡企業在拓展領域的時候,一定要切記自己的核心優勢,不能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因小失大,將企業的前途賭進去。
而支付寶在圈子事件之后,也謹慎思考了企業的發展前途,對于社交方面的拓展,逐步收斂。2017年3月,多家媒體發文,稱支付寶經過反思,選擇放棄社交,回歸金融與商業方向。而支付寶?的確放棄了一些社交方面的服務,專注于做好眼前的金融服務。
3 危機事件及公關分析
從存在的狀態和危機的表現形式看,這次危機屬于一般性的無形的公關危機。這種一般性的無形的公關危機具有以下特征:1)危機始發階段,損失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2)危機發生后,若任期發展,損失將會越來越大;3)損失是慢性的,可采取相應的措施補救;4)新聞媒介在處理此類危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網絡環境下,無形公關危機的第三點可能會產生變異。
公關危機處理應遵循及時性、冷靜性、公正性、靈活性、公眾性、人道主義性、維護聲譽等原則。反觀此次支付寶圈子事件,支付寶并未在輿論爆發之初就發出聲明,而是等到輿論爆發至高潮、主流媒體強烈譴責后才現身致歉,顯然為達到及時性原則的要求。此外,支付寶官微發文致歉,“錯了就是錯了”全文誠意滿滿。肖凝提到:“在這篇叫做‘錯了就是錯了的道歉聲明中,支付寶共使用了班尼特形象修復策略中的六種,包括增強好印象、將責任推給別人、本意良善、修正修為、誠意致歉和升華?!笨梢娭Ц秾氃谔幚砉P危機時,雖然及時性原則未顧及到,但公眾性原則、人道主義性原則、維護聲譽原則等均有遵循,這也是事后雖仍有部分不提對支付寶“耿耿于懷”,但公眾對支付寶圈子事件的憤怒卻已經得到排遣。
4 延伸思考
從時間長度來看,“圈子”事件持續時間僅有5天左右,卻引起了巨大的輿論風波,究其原因是因為支付寶已經融入到了公眾的生活之中、與大多數人息息相關。和大多數網絡危機一樣,新的事件、新的熱點很快取代曾經火爆一時的話題,因此除了危機公關處理策略外,我們還應得到更多于我們有啟迪的思考。
關于此次圈子事件,有媒體將其與之前百度面臨的“魏則西事件”進行對比,從而肯定在公關危機處理中,遵循公眾性原則的重要性。因為百度公關面臨危機時第一反應是辯解,站在了群眾的對立面,這件事觸及到了用戶對百度搜索結果的信任。百度的回應顯然不甚令人滿意,因此“魏則西事件”對百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仍然被視作反面教材一樣的存在。而支付寶的誠意致歉,卻是其輕松的脫離輿論戰場,形象損失也達到了最小化。
通過本次事件的觀察,“圈子”事件確實為支付寶吸足了公眾關注,隨后支付寶高調的道歉,又將公眾視野從備受爭議的“校園日記”、“白領日記”轉移到別的社交圈子內,為其發展社交功能精心準備。從中,我們能看到互聯網營銷的巨大優勢,但是由此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值得我們思考。對于一家企業,當它的規模不斷壯大、當它具有影響輿論的重要力量時,社會責任就成了其不可推卸的一個重任。在進行互聯網營銷時,營銷主體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既達到預期目標,又講究底線意識,實現自身利益與公眾利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周曉宇.支付寶“圈子”媒體營銷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9):54-55.
[2]劉翔.淺談互聯網營銷的底線意識——以“支付寶圈子”事件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7,1(05):200.
[3]肖凝.當代中國企業危機公關研究——以支付寶“圈子”事件為例[J].中國商論,2017(02):121-122.
[4]馬雪健,楊兼.由“支付寶‘圈子風波”看商業輿情的演化路徑[J].傳媒觀察,2017(01):30-31.
[5]侯云龍. 支付寶反思“圈子”風波[N]. 經濟參考報,2016-11-30(003).
[6]范琳,金宇,苑澤明.媒體監督、危機公關與企業業績[J].財會月刊,2017,No.79612:46-52.
[7]黃朝芬.企業的危機公關分析[J].現代商業,2016,No.43122:107-108.
[8]丁海猛,候雪.網絡時代企業危機公關面臨的兩大挑戰及原因分析[J].新聞界,2009,01:62-64.
[9]許偉杰.企業危機公關下的廣告策略調整研究——以產品質量和企業形象為例[J].新聞界,2009,04:184-186
[10]王德生.從危機公關角度談企業危機管理[J].江蘇商論,2004,04:108-109.
[11]鐘俏. 企業持續成長視角下的危機公關管理[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
[12]鄭雯.危機的“三重罪”與全方位應對——讀《應急管理與危機公關——突發事件處置、媒體輿情應對和信任危機管理》[J].中國減災,2013,No.20712:46-49.
[13]本刊編輯部.搖擺的輿情——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網絡危機公關[J].廣告大觀(綜合版),2011,No.31303:84.
[14]牛星程. 網絡輿情管理對企業形象的影響[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張子洋(1995-),男,湖南省常德市,漢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媒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