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談起廢名,其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小說中的詩化風格和田園風光,但在他的作品深處,卻潛藏著禪學的理趣與意境。本文將結合廢名的具體作品,對廢名小說中禪意的演變歷程與其后映射出的作者關于社會人生的理念作出一番淺顯的探索與追尋。
關鍵詞:廢名小說;京派文學;禪意演變;社會理念
廢名本名馮文炳,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風格特點不同于一般的京派作家,而是帶有禪學思想的色彩。據記載廢名對于佛學有相當的研究,曾著有《阿賴耶識論》,是用來專門探討佛學中的唯識論的。我之所以選取了《橋》和《莫須有先生傳》作為研究對象來對廢名小說中的禪意演變作一番淺顯的探索,其原因有二:一是這兩篇作品都是廢名的代表作,具有樣本價值;二是這兩篇作品的特點不同,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廢名思想和寫作風格的變化,有很好的研究價值。
京派作家的小說幾乎都有遠離政治、接近山水田園、追求寫意和抒情的特點,在這其中以沈從文的《邊城》為代表。廢名的小說當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于其他的京派作家而言,廢名的作品中多出了一種佛家的禪理和意境,這也正是廢名區別于他人的最主要的特征。
廢名與佛禪相結緣的原因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廢名出生在湖北省的黃梅縣城,這個地方自隋唐以來就是著名的佛教禪宗興盛之地,佛教的寺院直到今天仍舊香火不斷。在深厚的禪宗氛圍長大的廢名,自然而然的對佛教禪宗有了生動的認識和鮮活的情感,這也為后來廢名研究佛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廢名在北大求學期間結識了胡適和周作人。胡適當時正在撰寫《中國禪宗史》,而周作人也正好處于思想的重大轉變期,開始追求沖淡平和的道路,二人對來自禪宗圣地黃梅的廢名自然是十分感興趣。胡適和周作人對于佛禪的興趣,也是啟發廢名進一步接觸禪學的重要原因。
廢名在創作《橋》的時候,禪意思想還是以五祖弘忍大師的“觀心看凈”為主。受五祖思想的影響,廢名的小說《橋》中充滿了空靈寧靜的禪意氣氛。《橋》的內容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關于山水的自然景色的描寫;二是關于人物對話的描寫。廢名在《橋》中對景色的描寫下了很大的功夫,創造出一種空靈寂靜的禪趣意境,而關于人物的對話則體現了禪宗人物打機鋒式的機智與理趣。舉個例子,琴子和細竹在花紅山上看花,琴子說:“一陣風——花落知多少?”細竹立即抓住“落”字做文章,反駁道:“花不是落地,而是飛上天。”花在落地之前,的確要在空中隨風紛飛一陣,像這樣的微小事實,世上很少有人加以關注,但小林、琴子和細竹卻由此能發現生活中的美,這就是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體現。但是《橋》畢竟是廢名早期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在小說中加入佛禪的元素并不是為了闡釋義理,而只是用來營造氛圍和意境。在小說中廢名創造出一個脫離現實環境的唯美的空中樓閣,人物的思想雖然純澈,卻也簡單的很。
順便提一下,《橋》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橋”這個名字也頗有深意。橋是個過渡的象征,《橋》的意義可能是把主人公小林渡到彼岸去,但《橋》卻并未完結,彼岸只能永遠可望而不可即,猶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橋》無論對主人公還是對作者來說都是一個過渡,廢名在創作了《橋》的基礎上繼續思考和寫作,隨著思想的轉變,他推出了又一部禪趣小說——《莫須有先生傳》。
《莫須有先生傳》雖然也體現著禪學理趣,卻與《橋》的形式完全不同。此時廢名吸取了六祖“無念、無相、無住”的思想,在創作小說時也不再注重對氣氛、意境的刻意營造,而是轉為在紀實的同時闡發一些禪理,顯得質樸自然,世俗生活氣息明顯加重。廢名此時寫作的語言越來越符合常用的規范,從整體看起來就如同從清虛的仙境一下回到了煙火人間。雖然現實性加強了許多,但絕不是廢名寫作能力的退步。反而,廢名其實是希望像游戲人間的道濟和尚那樣,去追求一種非俗非仙、似俗似仙的放任隨緣的自由境界。通過對俗的表面意義上的回歸來實現對俗的更高的超越,這才應該是廢名的用心之所在。舉個例子,莫須有先生給兒子壓歲錢,兒子見錢而喜,莫須有先生卻有了憂慮,因為兒子有貪心,而“貪是貪嗔癡三毒之首,是最大的障礙。”進而又想到“人生在世總是貪著了,難怪佛教以出家為第一義了。”這種在不知不覺中將禪理滲入了平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的作法正是《莫須有先生傳》中禪意的體現。
總而言之,在創作《橋》的時期,廢名的禪意表現為五祖弘忍大師的“觀心看凈”,向往著超越世俗的空靈境界,所以他這時更看重氣氛和意境;而在創作《莫須有先生傳》的時期,廢名的禪意已經進入到了六祖慧能大師的“禪心三無”的自由之中,所以他的創作風格開始變得自由灑脫,現實性更強了。廢名小說中禪意的演變,一方面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斷惡化,導致知識分子心中理想的烏托邦世界的破滅;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廢名思想的成熟,從閉門參禪的修士變成了心憂天下的志士,這反映了他新領悟的“無住”的思想。“無住涅槃”是大乘佛教菩薩最高的果位,具體表現在以大慈悲心憐憫有情、廣度眾生。廢名禪意的演變與成熟,也在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探索拯救國家、民族、百姓的道路的心路歷程。
參考文獻
[1]席建彬.禪意的“反芻”——廢名小說精神再探[J].文學評論,2017(06):151-159.
[2]陳建軍.廢名研究綜述(1981—2001)[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2(05):25-30+39.
[3]吳曉東.意念與心象——廢名小說《橋》的詩學研讀[J].文學評論,2001(02):133-141.
[4]楊義.廢名小說的田園風味[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01):15-31.
作者簡介
李想(1995-),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漢族, 學生,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