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
摘 要:影視化妝是影視創作過程中一個無法逾越的流程,通過這一藝術創作形式所形成的影視造型,具有多側面、多層次、多樣化的審美特性,同時,作為藝術審美的物化形態,影視化妝又集中表現出大眾文化消費心理對影視造型的審美期許,這要求影視化妝的藝術實踐不能僅作用于影視作品局限空間,還要加強對受眾的心里研究。本文針對影視化妝藝術的特點展開探討,并進一步闡述影視化妝的表現手段。
關鍵詞:影視化妝;影視造型;藝術特點;表現手段
影視是一種綜合藝術,圍繞著演員這一主體存在大量創作要素,“化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視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藝術夸張,依據一定的時代背景、歷史真實、人物特征等進行藝術修飾,如布景、道具、燈光等,針對人物的藝術修飾——化妝——無疑是一個關鍵,一般來說,人物是影視劇作品的“靈魂”,是表現主體,化妝工作的開展要依據人物職業、性格、身份等多種要素確認;毫不夸張地說,一部影視劇中“化妝師”才是真正的人物創造者,著眼于外形、融合于內心,化妝藝術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影視劇的質量。
1 影視化妝的藝術特性分析
影視化妝雖然是一種綜合性藝術,但它仍然有自己所能夠發揮的范圍局限,相比同樣著力于表演的傳統戲曲的舞臺化妝而言,影視化妝具有人物逼真性、造型連續性、裝飾生活化三大特征,較為禁忌過度夸張、震撼的色彩運用。究其原因,傳統戲曲等舞臺表演形式,局限于一個固定的空間,且在布景、道具等方面的準備工作,不及話劇、小品等物態形式豐富,采取震撼力較強的化妝藝術,能夠幫助觀眾快速形成代入感,并沖淡空間局限造成的情感不足;關于表演層面化妝藝術差異研究不屬于本文研究范圍,論文不做過多分析,影視化妝藝術的藝術特性具體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1 人物逼真性
電影、電視劇的畫面展示是通過銀幕、屏幕介質實現,化妝所實現的人物逼真性,或者說影視劇人物與現實人物的貼近性,能夠更好地讓觀眾產生共鳴,因此,化妝師要盡量避免影視人物造型的“臉譜化”,通過極其自然的化妝藝術,凸顯出人物特征、背景、性格等。當然,這種“逼真性”并不是實實在在的“現實逼真”,而是通過藝術加工而形成的“逼真”——最終的效果呈現,不能讓觀眾發現明顯的“被加工”痕跡。例如,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由佟麗婭飾演的“潤葉”這一角色,前期以淡妝為主,眉毛自然、溫柔乖巧、妝容素凈,衣著比較素雅,加上表演過程中透露出的純真,為觀眾呈現出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形象。后期“潤葉”這一角色隨著劇情跌宕起伏,化妝方面的變化在對比之下立即凸顯,自然的眉毛改為略長一點眉,眼線自然上挑,面部化妝的色彩對比變強烈(如膚色的改變),配上八十年代為主的服裝,整個人物形象立即變得冷峻;成熟 很顯然,真實的年代容裝不會出現如此強烈的變化,影視化妝的逼真性,最終仍是為了滿足藝術表達的需求。
1.2 造型連續性
影視是“視覺的藝術”,影視作品播放是處于連續動態變化之中的,不存在“中場休息”的情況,因此人物形象也應該是連續性的,同時在連續性的基礎上保持“動態變化”。但從拍攝角度分析,整個影視劇的生產過程是斷斷續續、甚至是跳躍性的,并不會按照播放順序來執行拍攝順序——基于此,影視劇中演員的化妝就更需要保持連續性,過于突兀或變化的特征(如臉型、發型等),會嚴重破壞作品的藝術完整性。
例如,一部電影通常為90-120分鐘,整個故事架構要完整的敘述,必然存在時間比例擴大和縮小兩種情況。以《集結號》這一部戰爭題材電影來說,大陸地區版本為124分鐘,從連長“谷子地”組織阻擊戰開始,到影片結束找到烈士遺體,整個故事架構的時間跨度為十幾年,排除特定場景下的人物化妝需要(如戰場受傷)之外,還必須要從細節入手,來表現出主角“谷子地”的年齡增長、衰老狀態,這種造型的連貫性是存在較大的“跳躍性”的。相應的,一些電影造型的連續性幾乎是“恒定狀態”,如《羅拉快跑》這部電影中,設定主角“羅拉”必須在20分鐘內完成任務,而整個電影的放映時間為80分鐘,所以時間比例呈現出“擴大”的狀態,正常情況下人在20分鐘之內會發生多大的改變?因此從化妝角度上分析,“羅拉”這一角色的化妝幾乎是“定版”。
1.3 裝飾生活化
裝飾是影視劇化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視劇與戲曲之間的最大差異,后者強調“粉墨登場”,而影視劇中盡管有一些服飾、配飾方面的要求,但整體上仍與生活化保持一致性。即便在影視劇之中,戲曲表演仍與影視劇中人物有明顯區別,這就要求化妝師具有全局性觀念,在注重人物化妝造型整體性的同時,能夠深入觀察生活。
2 影視化妝藝術的表現手段
結合前文內容,可知影視化妝藝術并不局限于演員的面部,還需要綜合考慮人物性格、社會背景、劇情定位等要求,以演員的身體為“載體”,容納全部需要展示的要素。當然,演員頭部是最主要的表現空間,也是最能夠突出人物特點的化妝部位,眼睛、鼻子、眉毛、嘴唇、發型等,既要符合時代背景,也要符合人物背景,因此化妝師實現需要結合演員自身的情況(如體態、身高等),給出一個較為合理的定妝方案。其中,在表現手段方面難度較大的是“變化”,從中年到老年的變化,從一種身份到另一種身份的變化,例如一個“闊少爺”淪落為“街頭乞丐”,仍然是同一個演員,但在角色定位上卻差之千里;具體的化妝表現手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繪畫化妝手段。這一手段較為常見,即采用色彩繪畫的方式進行化妝,具有一定的夸張色彩。例如在一些神話題材、魔幻題材、武俠題材等影視劇中,表現人、神、魔不同角色的身份特征,繪畫化妝手段具有明顯的效果。國內繪畫化妝普遍采用的是底色材料,突出潤滑性、透明性,以此來展示皮膚質感。
第二,整形化妝手段。繪畫化妝的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突出立體質感,而“整形化妝”的方法是采取一些輔助工具實現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演員的“先天條件”不足,如口腔、眼睛、鼻腔、發套等工具,可以更加接近角色定位要求。此類化妝手段的應用具有明顯目的性,如主角臉部受傷要求表現出“浮腫”,可以安裝假牙來改變臉型。
第三,塑形化妝手段。這類化妝手段主要在一些特殊造型中使用,如神話題材中的“妖魔鬼怪”,塑型化裝的主要工具是橡膠造型零件,或者采用膚蠟等化妝材料來進行裝扮,將演員原本的面貌遮掩起來,如六小齡童版《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造型、“豬八戒”造型等,都是用了假胡須、假耳朵、假毛發等來進行裝扮。
第四,氣氛化妝手段。這一手段的應用通常結合場景需要展開,如戰爭影視劇中常見的傷痕、流血、繃帶等化妝,觀眾能夠感知到演員“受傷很重”,又如情感戲中的“流眼淚”、“吐血”等化妝,都能夠很好地渲染場景氛圍。
3 結束語
整體而言,隨著近年來我國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競爭也越發激烈。影視作品中人物造型是首當其沖的評價對象,這就要求加強影視化妝藝術的水平提升。事實上,許多國內外經典影視作品,都與其所塑造的經典熒幕形象密不可分,如林青霞之“東方不敗”、費雯麗之“亂世佳人”、奧黛麗赫本之“羅馬假日”、馬龍白蘭度之“教父”,而這些經典的形象又恰恰佐證了化妝藝術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王寶峰.試析化妝造型在影視劇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6(17):140-141.
[2]趙丹妮.淺談戲劇舞臺化妝與影視化妝[J].黃河之聲,2017(07):122.
[3]趙丹妮.基于審美特性分析影視化妝造型[J].西部廣播電視,2017(07):122.
[4]孫小平.論影視造型藝術與審美特性[J].電影評介,2012(0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