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美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更是知識的促進者。那么,作為教師要實現新課程、新角色的轉變,首要的問題就是要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接受新課程理念,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創新為基本特征,以促使學生認知、情感、個性等全面素質和諧發展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主體、學習主人的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起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當然,這種“動”不是放任學生自由散漫,隨意玩耍,而是讓學生積極動口、動手、動腦參與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那么,怎樣才能讓年齡小,貪玩好耍,學習主動性較差,參與度較低的低年級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真正“動”起來呢?
一、利用媒體,激發動感
針對低年級學生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大,思維的抽象概括能力低,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對周圍的事物都感到新奇的這一特點,在教學前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新課程資源,制作課件,教學時使用了電子白板等電子設備,采用談話、講故事、猜謎語等形式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興趣,即想積極開動大腦這部機器的動機。
二、引導參與,獲得所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瞬即逝的機會,把這種興趣積極引導參與學習中來,讓學生在這一定的參與空間里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學習,獲取所需,初步建立主動參與意識,培養主動參與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擬定目標,培養自學
利用學生在導入新課時激發起的興趣,激情,教師趁熱打鐵,因勢利導,破除一般上語文課的常規傳統,不由老師直接出示學習目標,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課前預習,(為了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我就注意在課前提出簡單要求,讓學生進行預習。)加上老師的提示,師生共同制定符合學習實際的學習目標。這樣在學生的各抒己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的意識就被調動起來,思維也就變得活躍起來。時間長了,可督促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有助于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引導質疑,發散思維
確定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精心設計問題,制造理解課文內容,達到學習目標的過渡橋梁。比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讀完課題,提問:“小朋友們想知道什么?”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搶答。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因人而異。這時 ,教師再引導學生圍繞目標,結合課文后的思考題,選擇、確定適宜的問題“小蝌蚪找到媽媽沒有?小蝌蚪找了幾次才找到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最后小蝌蚪跟著媽媽干什么?”供理解課文內容使用。這樣做,既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啟發想像,激勵創新
在引導質疑的基礎上,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時,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動”腦。因為想像力是人們在過去已有知覺的基礎上構建出新形象的創造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注重啟發學生的想像,則更有利于想像力的培養。有些閱讀課文不僅有看圖學文,還有許多配有插圖的課文,根據這些閱讀教材圖文并茂的特點,要充分利用插圖,啟發學生想像,或讓學生表演,或讓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故事,或讓學生形神兼備的寫人,或讓學生談感受等許多種形式,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分組學習,體驗合作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觀念,不把課堂搞成滿堂灌、填鴨式,什么都由老師包辦代替,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多留時間讓他們自己去讀、去討論、去鞏固練習,通過自己的主動參與獲取知識。比如:有些結構相同的講讀課文,老師重點指導一個自然段的學習后,總結出學法,就可以分組,嘗試組長帶領自學,尋找答案。獨立閱讀課文就直接放手讓學生根據問題分組學習。這樣每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更為積極主動,勾勾畫畫,無人玩耍。
還有在小組活動中,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當今社會的獨生子女多,如果不從小培養他們的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這些孩子長大后就會形成孤僻、任性的性格,形成我行我素的生活、工作作風,還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與搞競爭、高彈性、多變化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因而,教會學生怎樣跟別人合作,是當前學校各項工作的重要環節。而小組活動: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相互交流、自由辯論等形式能充分體現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啟發的精神,既能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又加強了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和同學之間的橫向合作,讓學生體會到合作與學習的愉快,學生的合作意識也得以增強。
5.檢查效果,明確得失
經過有的放矢的分組學習,再進行指讀、抽查等多種形式的檢查,一方面,使老師了解學生自學的情況,查找出學習知識的不足,及時彌補;一方面,也讓學生明白自己懂與不懂的地方,及時總結,并妥善安排時間去弄懂,進而培養多思多想,善于為自己查缺補漏的良好學習習慣。
6.鞏固反饋,樹立自信
低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知事少,但是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和自尊心,尤其是后進生缺乏自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保護其自尊心,培養其自信心。特別是在學完課文后,再讓學生說說:我學會了什么?這種自我評價也是有多有少。優生可能說得準確些、全面些,后進生可能說得少些,簡單些。只要能開口說,都給予肯定、表揚,讓他們在鼓勵的氛圍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逐漸樹立或增強其自信心,消除其自卑感,準備在以后的學習中能積極參與,爭取更大的成功。這樣做,才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
總而言之,要讓這些學生“動”起來,首先要激發起學習動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再創設運用的契機和氛圍,讓他們在認真參與過程中獲取知識,在手動、口動、腦動基礎上培養技能,逐漸將學會變為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