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賀臣
摘 要 大數據已經成為當下最熱的關鍵詞,它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行業,比如交通、銷售、醫療以及媒體行業。但目前對于數據的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很多報道對數據的應用并不科學準確。文章將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全面地闡述在新聞報道中怎樣科學地使用數據,希望能夠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數據分析;新聞報道;財經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137-02
1 什么是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是指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對收集來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將它們加以匯總、理解并消化,以求最大化地開發數據的功能,發揮數據的作用。
數據分析的目的是把隱藏在一大批看似雜亂無章的數據背后的信息集中和提煉出來,總結出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
2 如何進行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過程主要包括6個既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系的階段。它們是:明確分析目的和內容、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現、報告撰寫等6步。
此外,決策者更需要的是建議或解決方案,不僅僅是找出問題,所以,一份優秀的分析報告必須要包含建議或解決方案。因此,數據分析師不僅需要掌握數據分析方法,而且還要了解和熟悉業務,這樣才能根據發現的業務問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或解決方。
3 舉例分析新聞報道如何利用數據分析
在新聞報道中不可避免的會大量使用數據來進行分析舉證,大量權威的數據讓報道更有說服力。所以在這里,我以一篇財經報道舉例,結合專業所學,分析一下新聞報道中應該如何利用數據分析。
3.1 該新聞報道原文的鏈接
《國內油價迎今年首跌汽油每噸降180元回五年前水平》
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5/0113/ c71661-26373429.html。
3.2 對新聞報道中統計數字的分析
3.2.1 什么地方用了數字,是如何運用的
這篇關于能源的財經類新聞以數據報告為主,記者分別在介紹2014年油價上漲、政府出臺政策后油價下降、舉例說明油價調整給車主帶來的經濟上的變化的時候用到了大量的數據。
在使用油價調整部分的數據時,作者將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數據相結合,把連續3次上調成品油消費稅和降低的汽、柴油價格組合在一起,從縱向的角度顯示成品油價格的幾次調整。
作者引用專家的談話,從而使數據更加權威、生動。作者通過分析師劉蕓舉的兩個例子,將幾次價格變動后消費者能夠從中得到的實惠,用私家車和運輸行業汽車的兩個例子來說明。
3.2.2 為什么要用數字,想達到什么目的
首先這是一篇財經類新聞報道,運用數據是必須的,數據的展示能夠讓觀眾從中得到信息。其次,運用數據能夠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和清楚地看出油價的變化,以及油價下調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3.2.3 使用數據帶來的實際效果
很明顯,相對于一般的財經類新聞,這篇新聞報道的實際傳播效果要好得多。作者不僅將數據有條理地組織了起來,而且作者運用舉例子的方式讓這篇財經新聞顯得不再枯燥。
3.2.4 這篇新聞報道在運用數據時存在什么問題,應該怎么用
這篇新聞報道的數據來源只有兩個,一個是國家財政部和稅務局頒布的條例,另一數據來源就是卓創資訊分析師劉蕓的分析。
政府機關頒布的數據信息不會出現差錯(出現了差錯我們也無從得知,因為我們對政府條例的了解僅限于新聞,特別是人民網等官方媒體發出的新聞)。
在報道中,分析師存在誤用數據的情況:已經將月跑公里數、耗油量以及下跌油價的具體數值給出,而計算成本時卻給出“左右”的概念,雖然這可能是分析師在接受采訪時的口誤,但是,記者沒有思考就直接將原話搬了上去。
此外,在文章的結尾,作者犯了數據缺用的錯誤。報道中出現“五元時代”的概念,但全文中沒有關于“五元時代”的解釋。這里應該補充上相關解釋,否則讓人摸不著頭腦。
3.3 結合上述分析思考以下問題
3.3.1 新聞報道中什么時候或場合應該使用數據
在一般的新聞報道中,運用新聞數據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財經類新聞:在報道股票的漲跌、汽車以及IT等行業的信息時不可避免地會用到數據,但是這類新聞報道中一般不會出現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這樣的新聞報道一般只是呈現數據的走勢,很少對數據進行分析。(一般對股票等做分析的都不是新聞報道)另一方面,財經類的記者一般都有一定的數理統計知識,甚至有金融專業背景。
政府政策類報道:一般對于政府出臺的政策,特別是關于能源、住房和養老等方面的,記者在報道的時候就需要使用數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將數據用信息圖表的形式展現。這類數據新聞在新聞聯播中很常見,比如新聞聯播關于國家對住房公積金的政策的報道。
社會類新聞:常見的社會新聞比較注重對個體的關注,但是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報社、電視臺自己做的社會調研。比如2014年遼寧日報所做的關于高校教師對歷史政治的丑化問題的調研,以及人民日報自己經常做的一些社會調研活動。除此之外,很多新聞報道常用到基于大數據得出的一些結論,譬如關于電影票房的統計,對美團,大眾點評等營業額的報道。
3.3.2 新聞報道中應該如何使用數據
首先,新聞報道中的新聞數據調查要真實,這是對數據使用的最基本要求。這里的真實指的是作者主觀上不應該有欺騙受眾的想法。不僅要求數據來源權威,而且數據的展現要全面,如果只給出片面的數據,也是不真實的數據。運用數據是為了客觀地反應現實,而不是為了迎合自己的目的。
其次作者應該科學地運用數據,即新聞記者本身應該具有一定的數理統計能力,然后才能夠在運用數據的時候,避免可能的錯誤。特別是在自己所做的社會調查中,例如以發放問卷的形式做社會調查時,要考慮受眾的抽樣、問卷的設計等問題。
最后,新聞記者應該避免大量數據的堆疊。在財經類的新聞中這種問題很常見,打開新聞網站的財經版塊,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是阿拉伯數字的堆疊。這樣的文章除了專業人士,一般的受眾很少能夠耐心地看下去。
3.3.3 新聞報道中使用數據存在哪些常見的問題
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新聞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問題。如果新聞記者在運用數據的時候不能夠選取權威機構的數據,就會導致數據不真實。比如某報紙關于2009年5月3日千島湖游客的數量統計中,先說“昨日游客中有7成是自駕來,當天車輛達到5?000輛”,又說“昨日游客數量達到11.23萬人次”。這樣的數據明顯是存在差錯的,而且沒有給出數據來源。
其次是對數據的片面使用。只選取跟自己報道目的相關的數據,而不是全面地呈現數據。這類問題的出現,往往讓人神不知鬼不覺。數據本身沒有錯,但是片面地展示后就顯得大不相同了。比如介紹我國經濟情況時,只提到我國GDP總量是世界第二,但是沒有提及人均GDP的排名。此外,在表示總體的樣本指標中對中位數,眾數和平均數的選擇性使用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最后就是對基本統計學知識的缺乏導致的學術性錯誤。比如在2014年遼寧日報所做的社會調研中就存在著對樣本抽樣的科學性的質疑。
3.3.4 新聞報道如何避免誤用數據
最基本的是端正對數據的態度。數據是客觀的,所以記者在運用數據的時候,一定不能抱著“差不多就行了“的態度。其次,新聞記者要具備一定的數理統計能力,不論是自己進行數據搜集還是接受被訪者的數據信息時,都能夠具備審核數據使用中的問題的能力。再次,如果以數據為主的新聞報道,所給出的數據一定要全面。就像要給出事件相關者每一方話語權一樣,對待不同的數據指標都要給出話語權。否則,不完整的數據是不真實的,甚至會產生誤導。在報社或者電視臺自己做社會調研的時候,必須請專業的人員做指導,絕對不能隨便做社會調研。更不能為了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在數據處理后期放上只和自己表達意圖相關的數據。比如關于社區人員收入水平調研中,只放上平均數,而不考慮極差等數據標準,從而顯示社會收入水平很高。
3.3.5 未來的新聞報道中會如何運用數據
現如今,我們都說未來的世界是數據構成的。大數據越來越全面地占據了我們生活。未來的新聞報道也可能變成被大數據侵占的領地。未來的新聞報道可能只包含一張圖表,或者只包含有少數語言描述的文章。不同于社會調研,新聞報道一般是將世界發生的事實進行呈現。所以對于以數據為主題的新聞,特別是財經類的新聞,可能會直接把表格或者圖表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喻國明,李彪,楊雅,等.大數據新聞:功能與價值的初步探討[J].南方電視學刊,2015(2):39-41.
[2]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5(2):49-55.
[3]方潔,杜涵.用數據新聞報道突發事件有哪些技巧——以弗格森槍擊案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5(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