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偉 高霞
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是在首都“加大市級優質資源整合力度,構建北京新教育地圖”的教育形勢下,區教委根據“內升外引”戰略,以牽手高校合作辦學的方式,于2013年7月12日成立的一所新型公辦學校。從建校初的17人發展到現在的73人,學校師資隊伍迅速壯大。但是學校的教師年齡結構不均衡。2017年,學校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43人,占教師總人數的59%。
這么多年輕人加入學校的教師隊伍,如何科學迅速地引導年輕教師成長為具有專業化水平的成熟教師,是學校必須盡快解決的重要問題。
2014年4月,學校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方案》,確定了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思路。立足于要求高、標準高、起點高、規模不斷擴大的特點,學校又確定了以“三元全息課程體系”為核心、以“主題培訓”為載體,以“動靜結合”為基本設計形式,以“大數據”為保障、以培養“教育家型教師”為目標的跨越式校本培訓模式。
1.堅持理念為先的頂層設計
核心理念與頂層目標是“頂層設計”之魂。校本培訓之初,學校即確定“培訓是成長福利,團隊是最好專家,總結是精神享受,合作是必由之路”的核心理念
系統。
(1)教師發展目標
著力建設具有君子氣質、學者風范、民族精神、國際情懷,師德高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2)教師隊伍建設方案
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方案》包含兩個維度、四個領域、二十個標準。兩個維度是專業基礎和專業實踐;在兩個維度下,確立了四個領域,健全人格與職業道德、學科與教育教學專業知識、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育教學研究與專業發展;在每個領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八項不等的標準。
有了教師隊伍建設實施的精細標準,結合學校發展需求和教師實際情況,學校按部就班、穩步推進各項培訓活動。
2.堅持階段遞進式的培訓進度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分階段的,一般可分為“新手到熟練”“熟練到成熟”“成熟到卓越”三個階段。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這些特點,學校確定主題發展的目標,立足教師的長遠發展,在不同階段確定不同的培訓任務,體現分階段、遞進式的培訓進度。
3.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宗旨
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教師專業發展中最重要的素質。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宗旨。
1.高起點——依托優質資源,引領發展方向
2013年1月,北京教育學院選取了32位師德高尚、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專家,為學校成立了“學術指導委員會”。學術指導委員會高位引領學校課程資源重組,對學校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專業發展培訓以及課堂教學實踐指導。五年來,北京教育學院專家多次走入學校、走入課堂,對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
2.精標準——挖掘學校自身潛力,激活內驅力
參照《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及指導》叢書,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和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學校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方案》。
3.小主題——助力教師的素養提升
(1)教師素養提升工程
依據入職年限不同,學校為教師設計了三大綜合素質提升工程——“TIP”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入職第一年)、“微格教學”教師基本功提升工程(入職第二年)和“概念教學”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入職第一年)。
(2)校內培訓師培養工程
挖掘、調動內部力量,學校形成獨特的培訓方式——內訓。內訓師來自身邊的伙伴,講述的是自己開發課程的案例,形成的是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迄今為止,登上培訓師講臺的教師多達40多人次,學校為這些教師頒發了培訓師證書。
4.大項目——拓展教師發展領域
學校以教師實訓為主線,廣泛利用資源,搭建平臺,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教師培訓活動。2015年,北京教育學院為學校教師提供了境外教育課程。僅2017年8—12月,就有近61位教師參加了六場外國專家的培訓課程。
2017年,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創新“名家名篇教學研究”“英語戲劇”“培養積極的閱讀者”“靠譜COP學習”等項目在學校落地生根,專家團隊和學校教師每周一次共同學習研究,每次四小時,教師專業素養在理論與教學實踐中得以提升。
5.多跨界——教師培訓的校際交流
學校不斷檢視和思考師資培養、辦學水平、學校文化等實踐樣態,在關注學校品牌發展的同時,也關注校際合作,共同內涵發展。
(1)依托盧溝橋教育集群,融通共贏
學校組織盧溝橋教育集群校教師培訓十余次,同時,也將設計思維課程引入盧溝橋集群校。豐臺二中的孫澎對于這門課程是這樣記錄的:“設計思維課,從天而降到我們班中,這個課我們學到了很不一樣的東西。這是一種藝術,從前在我看來藝術是一個離我很遙不可及的東西,而在這里我不再這樣想。”
(2)拓展國內外資源,共同發展
2015年,共有16個省市教育教學部門走入學校參觀學習,學校教師22人次走入不同省市學校介紹學校教學特色,進行課程展示。學校與多省多校簽訂手拉手發展協議,共話教育發展。
1.三元全息課程體系的實踐
從建校開始,三元全息課程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0版,三元全息課程摸索階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2.0版,三元全息課程開發階段(2014年6月—2015年6月);3.0版,三元全息課程發展階段(2015年6月—2016年6月);4.0版,三元全息課程拓展階段(2016年6月—2017年12月)。
值得一提的是4.0版,共開設了15門國家課程,30門校本必修課,40門校本選修課,18個社團。4.0版課程的最大亮點并不是課程數量的增多,而是根據辦學目標、學校文化、學段特點,整合多方資源進行的整體的課程設計,在課程實施中更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2.教師培訓過程中的有形積累
教師參加市區級教學比賽,共103人次獲得各級榮譽;280余篇論文分別獲得國家級、市區級獎勵。教師撰寫《玉蘭踏歌》系列隨筆共23冊,約131萬字;集體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3冊,約36萬字,在豐臺區盧溝橋教育集群校范圍內使用;出版教師文集《辛夷花開》,約34萬字。
3.教師隊伍的無形成長
有些成長是內在發生的,體現出來的是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帶來的是學校教學的變化,帶動的是學生的思維品質、綜合素養的變化。
以幾則教師感言展示團隊成長:
關于語文教學,“在今天的活動中,項目組的成員們一同聆聽了孩子們熱愛閱讀的聲音。在他們的眼中,語文是‘讓太陽長上翅膀。讓兒童愛上語文,讓語文滋潤兒童純真的心靈,將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我們未來語文教育不斷發展努力的方向。”
關于教師培訓,“案例培訓模式之所以效果好,就在于它是走向教師教學實踐的培訓模式,充分尊重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不把教師當作局外人,以平等、民主和對話的原則,引起教師的學習興趣,吸引大家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讓教師從案例里發現自己的存在。”
作為一所年輕的學校,教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在回歸教育本真規律的基礎之上,純凈地守候教育新時代的來臨。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