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珍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肩袖為肩關節周圍的岡上肌岡下肌和肩胛下肌總稱肩袖撕裂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18%~42%肩關節疾病為肩袖損傷,傳統手術方式對肩關節軟組織干擾較大術后病人肩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采用關節鏡下治療36例肩袖損傷患者,效果滿意。現將護理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采用關節鏡治療肩袖損傷病人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齡36~68歲,平均55.5歲;左肩10例,右肩26例;病史3個月至2年,平均1.1年;急性損傷23例,慢性勞損13例;患肩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均提示不同程度肩袖撕裂伴肩峰下滑囊炎;所有患者疼痛弧試驗均為陽性。
二、護理
1.術前護理
1.1 心理護理
患者術前由于肩關節長期疼痛、活動受限,影響生活質量,易產生抑郁、煩躁、恐懼心理。給予患者充分的信賴和尊重,術前要常與其交流,耐心傾聽并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適時加以開導和講解。向患者提供有關手術及康復訓練的資料,說明手術的方法、目的、術后效果。盡量消除患者的顧慮,使其在平靜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和術后完成嚴格長期的肩關節康復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
1.2 術前準備 遵醫囑完善術前相關檢查,評估患者局部及全身情況。按肩部手術范圍準備,術前1日備皮,清潔手術區,向病人講解術前禁食水的目的及注意事項。
2.術后護理
2.1 給予壘身麻醉術后護理常規,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肢皮膚的顏色、溫度、感覺、運動及末梢血運,及早發現血管、神經的損傷,給予肩關節支架固定于外展6o。。注意切口負壓是否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及傷口的滲血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匯報。
2.2 康復護理:制定康復計劃,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2.2.1 早期(術后0~6周)目標:減輕疼痛,腫脹;早期肌力及活動度練習,以防止關節粘連及肌肉萎縮。三角巾舒適體位懸吊保護約1—3周。康復方案:術后麻醉消退后,開始活動手指。腕關節。臥床時于手術一側手臂下墊枕頭,使肩關節保持稍前屈位。握拳練習;鐘擺練習;被動肩關節練習;肩關節肌力練習;主動。緩慢屈伸肘關節。實施:休息時懸吊制動(中立位);無痛、可耐受下進行;訓練后使用凍敷;止痛藥物治療;每日多組訓練(可忍受,不限量)。
2.2.2 中期(7~12周):目標:無疼全關節活動;改善肌力;恢復正常的肩肱節律;增加功能活動;減少疼痛。康復方案:繼續主動活動度訓練;抗阻肌力訓練(啞鈴、彈力繩);抗阻力練習,等速肌力和耐力練習;加強肩袖肌訓練;并逐漸增加負荷。實施:無痛、可耐受下進行;訓練前熱敷,訓練后冰敷。注意:避免過度牽拉,不要增加炎癥,避免增加肌肉疲勞。
2.2.3 后期(>12周):目標:保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保持上肢肌力和耐力;為恢復正常工作及運動作準備。
康復方案:保持肩關節活動度訓練;繼續上肢柔韌性和耐力訓練;繼續等速肌力訓練和測試;軀干和下肢的練習。實施:無痛,可耐受下進行;訓練前熱敷,訓練后冰敷;每周加強2~3次。
三、討論
肩袖損傷多為間接暴力引起,患者出現肩關節功能障礙,表現為肩部外展、上舉困難,或外展、上舉時疼痛。常采用肩關節鏡修補術相比傳統的開放手術方法,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點,術后輔以靜脈鎮痛,麻醉清醒后即可在無痛狀態下行康復鍛煉。
四、出院指導
確定患者和家屬已經了解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并能較好地執行,指導患者不同的階段根據康復計劃采取不同的康復方案。并定期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及時調整康復計劃,力爭做到個體化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