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目的:探討剖宮產術后不同母乳喂養體位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我院接收的78例剖宮產術后產婦隨機分成觀察和對照兩組(n=39例),采取不同的體位母乳喂養的方式。結果:觀察組經過母乳喂養之后的哺乳舒適度97.44%、乳頭含接準確率94.87%和母乳喂養信心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經過母乳喂養之后的哺乳舒適度82.05%、乳頭含接準確率76.92%和母乳喂養信心79.49%,并且觀察組產婦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10.23±10.46)次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7.38±6.42)次,同時觀察組產婦術后切口疼痛評分(1.86±0.23)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術后切口疼痛評分(4.77±1.25)分,兩組產婦之間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坐位環抱體位運用于剖宮產術后產婦母乳喂養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對幼兒的喂養的質量,同時也有利于避免產婦在喂養期間出現較大的疼痛,對于產婦的身體健康擁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剖宮產;母乳喂養;體位效果
【中圖分類號】R95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剖宮產是一種常見的生產方式,主要被應用于難產和合并各種產科綜合征產婦的分娩過程中,對于產婦生產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根據相關人員所進行的研究顯示[2],剖宮產產婦在產后通常都需要做好嬰幼兒的喂養工作,但是如果在喂養的過程中出現了體位不當的情況,就會導致產婦在術后出現恢復困難方面的問題,并且還會對新生兒的喂養造成嚴重影響,不利于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對剖宮產術后需要給予產婦有效的喂養體位指導。從而通過這種方式,促使產婦在術后得到良好的恢復效果。我院將78例剖宮產術后產婦進行了母乳喂養體位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間我院接收了78例剖宮產術后產婦隨機分成觀察和對照兩組(n=39例),其中觀察組產婦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8.5±6.5)歲。而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21-38歲,平均年齡為(29.5±8.5)歲,兩組產婦之間年齡和平均年齡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喂養方式
對照組采用坐位橫抱喂養體位的方式進行喂養,產婦在對嬰幼兒進行喂養工作期間,需要讓嬰兒的胸部和腹部貼緊在產婦的胸部和腹部出,進而指導產婦用一只手托住嬰兒的頭部和頸部,進而指導產婦坐在病床上對嬰幼兒進行喂養。同時還要指導產婦用另一只手將乳房托起,以便讓嬰兒在張嘴的情況下就能吸吮乳頭,從而做好嬰幼兒的喂養工作。而觀察組則使用坐位環抱喂養體位的方式進行嬰幼兒的喂養,而在對嬰幼兒進行喂養期間,護理人員需要指導并協助產婦保持半臥位或坐位的姿勢進行喂養。同時在喂養的過程中還要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在喂奶一側放置高度適宜的枕頭,指導產婦用喂養一側的手抱住嬰兒的頭、頸、肩,同時還要指導產婦將嬰兒的雙腿對著產婦的背后,并將嬰幼兒的臀部放于枕頭上,母嬰胸部緊貼,指導產婦用另一側的手托起乳房,讓嬰兒在張嘴的情況下就能吸吮乳頭,有利于保證在對嬰幼兒進行喂養期間擁有較高的質量,保證嬰幼兒的身體健康。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和比較兩組產婦術后1-2天的母乳喂養情況;(2)觀察和比較兩組產婦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和術后切口疼痛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如果兩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術后1-2天母乳喂養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經過母乳喂養之后的哺乳舒適度97.44%、乳頭含接準確率94.87%和母乳喂養信心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經過母乳喂養之后的哺乳舒適度82.05%、乳頭含接準確率76.92%和母乳喂養信心79.49%(P<0.05),詳見表1。
2.2 兩組產婦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和術后切口疼痛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10.23±10.46)次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7.38±6.42)次,并且觀察組產婦術后切口疼痛評分(1.86±0.23)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術后切口疼痛評分(4.77±1.25)分(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醫院在對產婦進行生產工作時,為了提升產婦的生產質量,從而逐漸將剖宮產手術方式運用到了臨床生產工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通過剖宮產的實際應用,其在難產中的應用能有效確保母嬰的安全,有利于促使產婦生產質量的持續提升[3]。但通過剖宮產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工作,容易導致產婦術后的母乳喂養受到影響。之所以會出現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產婦產后身體虛弱,加上腹部傷口和子宮收縮帶來的疼痛,從而影響了產婦正常的哺乳喂養工作的開展[4]。因此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隨著醫療理念的進步,醫護人員在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時,讓產婦通過坐位環抱喂養體位的方式進行嬰幼兒的喂養。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避免產婦在喂養期間不會對切口的恢復造成影響,同時還能夠確保產婦在喂養期間擁有一定的舒適度,擁有良好的效果。
根據我院所進行的研究顯示,觀察組使用坐位環抱喂養體位的方式進行嬰幼兒的喂養之后,觀察組術后1-2天母乳喂養情況,以及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和術后切口疼痛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術后1-2天母乳喂養情況,以及術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數和術后切口疼痛情況(P<0.05)。以此表明,坐位環抱喂養體位的方式對于產婦喂養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產婦的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將坐位環抱體位運用于剖宮產術后產婦母乳喂養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對幼兒的喂養的質量,同時也有利于避免產婦在喂養期間出現較大的疼痛,對于產婦的身體健康擁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劉芳.母乳喂養的好處及282例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1):2928-2929.
蘇軍輝.妊娠晚期強化母乳喂養宣教對嬰兒喂養方式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4):194.
張玉娟.不同分娩方式對新生兒母乳喂養的影響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3(3):126-127.
盧立霞.剖宮產產婦母乳喂養的護理措施及其影響因素[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3(16):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