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群數量逐漸增多。據統計,髖部骨折在老年病人中最為常見,而粗隆間骨折約占髖部骨折的 50%,并以每年1%~3%的比例增長[1]。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內固定材料取得長足的進步,手術治療成為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9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的臨床資料,探究InterTan與PFN-A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9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35例,女57例,年齡65~87歲,平均(76.7±4.8)歲。根據病人的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InterTan組(49例)和PFN-A組(43例)。其中,InterTan組男20例,女29例;PFN-A組男15例,女28例。2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診斷標準;(2)病人年齡≥65歲。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2)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病人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2組病人采用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PFN-A組利用C型臂透視下將骨折閉合整合后,取股骨大粗隆頂點或略內側處為進針點,透視確定導針位置滿意后,在導針引導下植入PFN-A主釘,于大腿上段外側作小切口,選擇相應螺旋刀片,位置滿意后,鎖緊刀片,安裝尾釘后常規關閉手術切口。InterTan組進行擴髓處理,擴髓滿意后置入InterTan主釘,行鉆孔處理,置入拉力釘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加壓,效果滿意后,鎖緊主釘內穩定螺釘,通過導向器上鎖遠端鎖定釘。記錄2組病人的手術相關資料,術后對2組病人均采取常規抗炎、抗凝處理,根據病人實際情況指導病人進行功能恢復訓練、下床及負重時間。
1.3 評價指標 比較2組病人的痊愈時間、術后引流量等數據。于術后1、3、6、12個月對2組病人進行復查,統計病人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于最后一次病人復查時根據Harris評分標準[2]對病人恢復情況進行評分判定,總分100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2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2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資料對比 2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病人手術資料對比
2.2 2組術后臨床效果比較 InterTan組病人優良率為85.72%,PFN-A組病人優良率為86.04%,2組病人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臨床效果比較(n,%)
2.3 2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InterTan組術后無不良反應發生,PFN-A組螺釘松動穿出1例,固定斷裂2例,再發骨折1例,畸形愈合1例。PFN-A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InterTan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深,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已經成為骨科常見病之一[3]。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常見于外傷或患有骨質疏松的老年群體,具有一定的多發性和危險性[4-5]。治療方式多采用手術治療,目前常采用牽引復位合并內固定系統,其中準確復位骨折斷端的核心部分是內固定治療[5-6]。臨床上已經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大大降低了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群體的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
PFN-A是近年來常用的新型髓內固定系統,將近端鎖釘改為螺旋刀片,具有抗旋轉及加壓作用,可以有效地壓縮骨質,保留骨量,提高抗切出能力[7]。而新一代髓內釘InterTan主釘近端采用梯形橫截面設計,穩定性強,雙釘系統抗旋轉性能好,加壓長度可控性強[8-9]。同時,髓內釘的遠端發卡式設計可減少遠端截面剛性[10],使病人髓內釘遠端骨折發生率得到顯著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PFN-A組手術時間短,術后引流量較低,病人耐受性較好,但與InterTan組相比,PFN-A組病人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而InterTan可以有效地降低髓內釘遠端骨折發生率。本研究中,2組病人在切口長度和愈合時間方面無明顯差異,在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方面,PFN-A組顯著低于InterTan組,說明PFN-A手術操作簡單,術后時間短,適合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骨質疏松嚴重、無法接受長時間手術的病人[11-12];InterTan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不良反應少,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更顯著,適合粉碎性或較為復雜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13]。本研究中,術后12個月PFN-A組病人的總體優良率為86.04%,InterTan組病人的總體優良率為85.72%。由此可見2種治療方式對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均有簡便、可行、效用良好的效果。
綜上,InterTan和PFN-A對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均有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臨床醫生應根據病人的整體檢查結果,對治療效果進行預估,選擇適合病人的手術方式,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
[參考文獻]
[1] 張曉東, 劉又文, 賈宇東, 等. 三種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 實用骨科雜志, 2014, 20(4):350-354.
[2] 徐九峰, 劉亞波, 徐明, 等. InterTan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38例[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35(7): 1974-1975.
[3] 吳鵬, 范步新, 甘立猛, 等.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并發癥及原因分析[J].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5, 12(1):36-38.
[4] Huang Y, Zhang C, Luo Y, et al. A comparative biomechanical study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InterTAN) and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for intertrochante ric fractures[J]. Int Orthop, 2013, 37(12):2465-2473.
[5] 范江濤, 馬東印, 范久慶, 等. 股骨粗隆間骨折Intertan內固定與髓外固定療效對比分析[J]. 實用手外科雜志, 2017, 31(2):208-211.
[6] 胡國東, 趙福龍, 王雪飛, 等. PFN與InterTan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研究[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3, 28(6):512-513.
[7] 武振東, 王超, 朱東, 等. InterTan系統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評價[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3):497-500.
[8] Nüchtern JV, Ruecker AH, Sellenschloh K, et al. Malpositioning of the lag-screws by one-or two-screw nailing systems for p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gamma 3 and intertan[J]. J Orthop Trauma, 2014, 28(5):276-282.
[9] Chen DW, Lin CL, Hu CC, et al. 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llowing failed fixation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 Med Eng Phys, 2013, 35(5):569-575.
[10] 楊飛, 韓啟明, 楊鳳明, 等.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微創INTERTAN髓內釘與PFNA-Ⅱ髓內釘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5, 23(10):897-901.
[11] 蔡振存, 王鑫淼, 初金澤, 等. 老年人A2型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和DHS固定療效比較[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17):4279-4281.
[12] Yoon PW, Kwon JE, Yoo JJ, et 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after removal of the compression hip screw from heale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 J Orthop Trauma, 2013, 27(12):696-701.
[13] Gadegone WM, Ramteke AA, Lokhande V, et al. Valgus intertrochanteric osteo tomy and fibular strut graft in the management of neglec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J]. Injury, 2013, 44(6):76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