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 要 微時代下,“孤島”式生存的人們既是微世界的寵兒,也是現實中的交流障礙癥候群。“孤島”式生存的人們成為網絡中的節點,沉迷網絡而淡出了現實人際的圈子,成為孤僻的人。這種生存模式帶來的現實人際鏈條斷裂、人際關系淡漠等社會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關鍵詞 微媒體;微時代;“孤島”式生存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6-0099-02
微媒體影響下,現代人的“孤島”式生存正在變成現實。朋友圈的點贊數越來越多,親友間的交談卻越來越少;網絡分享越來越流行,現實交往卻越來越少;走向封閉的心理使得現代人日益演變為一座座孤零零的信息傳受塔,形同“孤島”。
1 微時代下人的“孤島”式生存狀態
在人人都有微博,人人都刷朋友圈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也日益打上了“微媒體”的烙印。“微”是一種生活態度,亦是一種生活狀態,對現代人而言,真可謂無“微”不歡。
1)微世界中的寵兒。覆蓋面日廣和速度不斷提升的無線傳輸技術,為用戶隨時隨地的“微”體驗提供著技術支撐,造就了大批微世界中的寵兒。人們利用微媒體構建了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獨立世界。他們可以依據自己的個人興趣選擇添加自己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他們在是否邀約和接受邀約方面有絕對的主動權,全憑個人喜好,縱橫捭闔。人們的個人形象在微媒體中得到重塑。在微世界中,個人的人品、形象不是由他的社會地位、收入水平決定,而是由他的表現決定,而分享就是一種最直接、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在朋友圈中,一個樂于分享,并積極點贊的人,必然是朋友圈中人氣高的人,也是受人歡迎的人。個人價值在微媒體中得到實現。在這里,現實世界的阻隔變得微弱,人們可以充分地曬出自己,展現價值:可以參與微公益,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盡一份社會責任;可以推介自己的店鋪、商品,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微世界中,無論哪種社會身份的人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價值,人人都是其寵兒。
2)現實中的交流障礙癥候群。微媒體中的虛擬交往,看似敞開懷抱,實則走向封閉。這種由技術引發的病態心理,是源于對身體不在場的虛擬交往的迷戀,本質上就是網癮。網癮是主體自我確認片面偏向于虛擬生存而最終脫離現實生存的結
果[1],那么在移動互聯時代,這種虛擬化生存表現得更加明顯而真切。每個人都是自成一體的信息系統,都有自己獨特的網絡世界,或者說每個人在網絡世界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對虛擬世界的陶醉,造成他們在心理上對現實世界的脫節,使得他們愈加回避現實人際交往,逐漸淪為了現實中的交流障礙癥候群:不參加任何群體集會,很少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親友、伴侶之間的言語溝通也十分有限;在朋友圈侃侃而談,微博上出口成章的人,在現實中卻變得木訥不善言辭;微博上一呼百應的意見領袖,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卻顯得形單影只。這種在現實人際中的交流障礙,必然引發內心的挫敗感,從而更加回避現實人際,“孤島”式生存狀態加劇。
2 微時代下人“孤島”式生存的原因
微時代人“孤島”式生存,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網絡技術導致個人成為結點。在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接入互聯網的時候,每一個人都以互聯網中的一個結點而存在。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擔當什么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是這個網絡世界得以運轉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這是由網絡世界的普遍關聯性決定的。六度空間理論在網絡的虛擬空間具有了更加寬泛的含義,浩瀚而充滿不確定性的網絡世界中,要認識一個人也許要通過6個以上的人。但在互聯網空間認知他人的機會更大,也更容易。各個朋友圈的相互重疊和交叉,帶來了人們認知關系的重疊和交叉,移動互聯實現了人與人之間最廣泛的聯結。平凡人在這種廣泛的連接中,重新找到了自己在現實世界中遺失已久的存在感。移動互聯和微媒體賦予用戶的自由選擇權,使他們能夠自主構建自己的網絡人際圈,并在那里體驗自己的存在價值。對于整個互聯網絡來說,單個用戶只是其中的一個不起眼的結點,但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
結點。
2)媒體賦權強化自我意識。微媒體賦予用戶完全獨立自主的決定權,從而強化其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強化則進一步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心緒,從而導致交往中的貌合神離。要不要關注某一個人,要不要加某一個人為好友,要不要同意某一個人的好友邀約,全憑用戶自己的決斷。這樣憑借自己個人意志而構建的人際網絡,不僅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而且也是對個人影響和作用的凸顯。從這個角度說,微媒體賦予了人的自我意識,重新定位了人自身的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可替代。自我認知,自我肯定,正是微時代個人的普遍心緒。微時代開啟了人們自我認知、自我肯定的新紀元。也許,人們從來沒有這樣用心地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打算過。
3 微時代下人“孤島”式生存的不良影響
微時代下的“孤島”生存的現實。對于向來以群體生存著稱,注重群體情感的人類社會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諷刺,移動互聯技術以及微媒體應用的始作俑者正是癡迷技術,渴望進步的人類
本身。
1)虛擬世界沉迷與依賴。微媒體一次又一次一次刷新了其利用率(見表1),它給予人們的不僅是一種虛擬化的人際交往方式,更造就了人們的個人化的媒介生存狀態,形成虛擬世界沉迷的整體
圖景。
越來越越多的時間和精力交付于微媒體的虛擬世界,乃至沉迷其中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們日漸變得無暇或無力開展更多其他活動,造成整個精神世界的日趨貧乏和單向度。
2)現實人際交往的落寞。事實上,現實生存決定虛擬生存,現實生存是虛擬生存的基礎,虛擬生存依賴于現實生存[2]。人類研發移動互聯技術的本意是實現人與人之間最廣泛、最便捷的聯結,是沖著方便性而去的,但微媒體的廣泛應用卻將人際交往異化,從而導致現實人際交往的落寞。流連于微媒體朋友圈引發了人們人際交流的虛擬化。人們不再熱衷于現實的面對面交流,轉而習慣在朋友圈中“點贊”問候。對朋友的了解越來越多,朋友卻變得越來越不真實,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對微世界朋友圈朋友的最好詮釋。借助朋友圈維系的人際關系,看似緊密,實則松散不堪一擊,陌生化的虛擬交往,也陌生化了現實的人際關系。現實中人們的實質性交往日漸減少,在微信、微博面前,打電話都顯得那么不合時宜。微媒體應用的普及使用,帶給人們的不是社會關系的緊密扭結,而是社會關系的解構,或者說是一種解體。朋友圈中眾多的點贊數,無論如何也不能抵消人們現實人際的落寞情懷。正是對微世界的迷戀,使人們無力應付現實人際,逃避現實人際。更為嚴重的是,一旦離開了網絡,許多人變得焦躁不安,產生了深切的孤獨感[3]。
4 微時代下人“孤島”式生存的調適
微媒體人的“孤島”式生存,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原因,更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原因。人們對虛擬世界的依戀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虛擬世界軟約束性的肯定,這種肯定往往造成他們對現實社會評價的忽視,導致他們對現實人際的逐漸疏離[1],并最終走向一種自我封閉的孤僻境地。因此,應對現代人的這種“孤島”式生存,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他們的孤僻心理,從心理上讓他們回歸現實的群居生活,家人的陪伴、朋友的理解能夠讓他們重拾現實人際交往的信心。在動之以情的同時,也要曉之以理,讓人們了解虛擬世界的本質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現實才是根本,舍本求末的做法是錯誤的。虛擬社交只能是現實人際的補充,或者說是維系現實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人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
參考文獻
[1]汪廣榮.從虛擬生存與現實生存的關系看網癮問題[J].學術論壇,2008(6):10.
[2]吳寧.在虛擬生存與現實生存之間[J].天津社會科學,2001(4):4.
[3]宋妍.網絡化生存及其思考[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