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肅東
摘 要 全媒體虛擬演播空間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受眾視覺接受習慣和審美層級,主持人在電視節目中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功能和主持技巧也隨之改變。文章從主持人自身信念感問題、主持人的空間觀念轉換、主持人自我動態技巧轉換三個角度,探討研究主持人在新的演播空間中語言、非語言技巧和傳播觀念、互動思維方式的轉換,從而提升主持人在各類電視節目的適應力。
關鍵詞 全媒體 ;虛擬演播;主持人;技巧轉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6-0113-02
在當代計算機技術和VR、AR虛擬技術的發展推動下,主持人的演播空間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受眾對影像的審美接受層次也在移動互聯網絡影像傳播的裂變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飛躍。對于影像的審美從傳統的平面二維性審美轉變為立體型和多維空間性的審美。傳統演播空間中不斷的注入新的影像技術元素,從而使電視受眾的總體視覺審美更傾向于技術性審美,換言之,電視節目中虛擬影像技術手段使用的頻率和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眾對電視節目觀感的總體印象和評價。技術性手段對于演播空間的滲透趨勢和受眾不可逆轉的技術性審美轉變,決定了傳統電視節目中非技術元素的變化,作為電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非技術性元素——主持人,就必須快速適應各種新的影像和虛擬技術手段的變化,用更為科學的技術指標來調節自身狀態和在全媒體演播空間中的行為模式,包括言語、副語言、影像觀念以及與節目整體的關系問題。在這其中,語言、副語言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影像觀念和與節目整體的關系則屬于內在的支撐形式。信念感、畫面感、對節目整體的介入對于主持人在演播空間中的外在表現至關重要。面對影像技術元素的飛速變化,主持人相對穩定的觀念狀態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節。
1 主持人的自身信念感問題
主持人信念感本身是源于表演學概念,其中包括對于場景和自身行動的真實性和確信度的把握。在傳統的演播空間中,空間設置多為實景設置,主持人對于自身的信念感較弱,只需把握自身行動的身份認同感和言語行為的確信度就可以很好的傳遞自身的言語和非語言內容。面對全媒體演播空間中的實虛結合的技術元素,原有相對穩健的信念感就必須做出“質”的變化。在傳統的主持人理論中,對于主持人“信念感”的要求,決定了主持人始終在一個真實自我、真實場景、真實事件中來進行自身的言語傳播行為,據此進行虛擬的表演和在真實場景的身體行為改變,以相對單一的傳播方式進行節目內容的傳遞。在全媒體虛擬演播空間中,這樣的行為、思維方式就會造成主持人的傳播行為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難以實現與全媒體演播空間中各種技術元素的完美結合。因此,主持人的思維方式必須做出相應的前置性轉換。
首先,是自我真實身份認同的信念感,以第一人稱的表演在本質上不同于影視戲劇表演中的角色扮演,實質上是基于人類表演學中定義的主持人身份的社會角色表演,此類表演是在規定的工作情景中完成相應的社會角色扮演。而對于主持人而言,就是在虛擬演播空間中完成對應的信息傳播任務,進行必要的社會角色扮演。
其次,主持人的第一身份不變,只是在應對場景的變化時,做出相應的表演性行為,提高受眾的綜合接受程度。以天氣預報節目類為例,專業的虛擬氣象系統已能夠提供全球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相關氣象場景的再現,在此類虛擬演播環境中,主持人必須根據不同天氣場景的轉換,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基本的與身體反應相關地表演元素:冷、暖、風、雨等,主持人并不需要代入特定的角色情緒,只需要進行基本的“人化”反應,以趨向明確的意向性表演為主,這與傳統戲劇表演中的情境表演有很大區別。因此,在虛擬演播環境中,主持人僅需完成相應場景、情境中的身體的表演性反應,無需代入情緒的角色性反應。
2 主持人的空間觀念轉換
主持人在演播空間中的思維方式、信念轉換并非一蹴而就,而信念轉換也是一個涉及語言形式、內容和傳播觀念,以及相應的自我慣性表達方式的改變。一是涉及語言的形式規范和內容的調整;二是相對應于虛擬環境的元素而產生的新的具有強烈表演態式的副語言生成和調節;三是對于傳播樣態而產生的傳播觀念的改變。三者缺一不可,上述一、二是直接體現在外在技巧層面的徹底更新,直接對應于主持人鏡頭前的表現,如何迅速適應在移動中的演播和配合虛擬場景的畫面想象是首要的問題,主持人因此需要分配一部分精力去投入節目的前期策劃和技術準備工作中,必須對節目的流程和技術轉換做出充分的了解,而且必須在前期準備階段,對于自己的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配合做出相應性的設計。主持人在演播空間當中所處的環境與觀眾所看到的大不相同,但主持人必須營造出自身的帶入感,才能發揮虛擬演播空間的真正功能。這不僅是身體的移動,還配合了實景講解的語言,也就是添加了更多的“正在進行時”的語言狀態。以歐陽夏丹主持的“一帶一路”系列節目為例,雖然節目不是虛擬演播空間中的錄制,但錄制中呈現出的特點就是大量的虛擬場景的帶入。其中涉及身體轉場、道具轉換等多個轉場模式,場景更多達70多個,節目中的虛擬技術元素的大量應用對于主持的技巧提出了更加“精準的”要求。歐陽夏丹用“精準”來定義這一節目的錄制過程,“說到哪一句詞兒,就必須走到哪個位置,轉場時說的最后一個字,必須在特定的時間之內完成,動作也正好結束。還要和場景真實出現的人互動,一切做到精準,非常考驗主持人的一心多用”。
虛擬演播室中真實場景和虛擬特效的無縫對接,直接體現的是節目效果的水準,也是符合當下受眾視聽期許的效果,將以往只能以語言描述的場景,用虛擬技術的手段直接呈現在觀眾眼前,增強了即視感的同時,將傳播效果最大化。同樣以歐陽夏丹的《文化之旅》為例,歐陽夏丹在介紹絲綢發源地“錢山潼”古村時,就是站在虛擬的跑步機上,置身于滿目自然綠色田野之中,這無疑增加了主持人有聲語言的即視感。
3 主持人自我動態技巧轉換
虛擬演播室中大量技術的元素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主持人的語言表現力,但也削弱了主持人在節目中的權重,節目中主持人與多層次的其他要素,尤其是技術要素的融合趨勢愈加明顯。使用虛擬演播技術制作節目背景,主持人與虛擬場景的互動交流技巧與實景演播大不相同,主持人的播報方式從“告知”“陳述”為主轉換為“講解”“引導”為主,配合根據情境的變化而產生的身體動作和反應,增強節目信息的視覺傳播效果。手勢的精確引導和與之相配合的肢體移動走位都增加了信息的含量,也就是將以往單一的有聲語言所承載的信息分解成了若干更易直觀接受的視覺符號信息,使觀眾對節目中所呈現的內容細節有了更為直接的獲取,加強了信息的生動性和可接受性。
首先,要在原有主持人有聲語言樣式基礎上,主持人所說的內容必須根據情境化的思維方式構成,這就需要主持人和編輯共同的創作,根據主持人自身的優勢表達習慣形成符合節目要求的個性化傳播語言。
其次,在進入虛擬演播空間之前,主持人就必須根據節目事先設定的情境,對語言和非語言符號進行準確的設計和安排,并進行適當的相互調整。
除此這外,在當下流行地全媒體+虛擬演播節目中,使用何種實物道具,利用何種方式與受眾互動交流都成為了主持人在進入直播狀態之前必須熟練掌握的技巧。
全媒體虛擬演播空間大量使用的技術化元素之所以迅速普及,其中核心的要素就是增加了即時互動的層次,主持人原本單向的傳播方式,在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形成了復合互動方式,主持人在同一時間要完成與節目情境的互動、受眾互動、視角互動及網絡即時反饋信息互動。這種變化對于主持人的轉換技巧是挑戰,但也確立了主持人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地位。
參考文獻
[1]張毅.淺談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欄目的發展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26.
[2]孫珍玉.新媒體技術應用對電視新聞主播的影響——基于虛擬演播場景的二次創作[J].新媒體研究,2017(22):116-117.
[3]張子祎.演播室電視節目分析[J].新聞傳播,2013(6):114.
[4]芮輝.全媒體演播室主持人角色調整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122.
[5]許婷.虛擬環境下電視新聞主播的表達方式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