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鵬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也是中央這么多年來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如何打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攻堅戰,是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小康社會
一、鄉村衰退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已不容忽視
改革開放后,政策導向都是以城市和工業為核心,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城市擴張,通過研究相關資料可以發現,世界上很多國家城市人口比例都在不斷的升高。我國的城鎮也有了很快的發展,城鎮化率也在不斷上升,計年達到。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鄉村衰退則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在一些地區,即使鄉村人口在緩慢的增加,但是鄉村活力卻很差。通過統計可以發現,每年中都有上億的農村人離開農村進入到城市中,農村的老齡化情況愈加嚴重。“空殼村”“空心村”“空巢村”“空轉村”大量出現,全國共有萬個村莊,每年正以4萬個在消失。作為一個有機體,城市與鄉村二者均應實現可持續發展,以此相互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有助于將過去的“城鎮化”驅動方式轉變為將來的“村鎮化”與“城鎮化”雙輪驅動。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意義
今天重提鄉村振興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更是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鄉村振興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主要矛盾也體現到了新時代的城鄉關系中,呈現出城鄉融合的新需求、新走勢。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十九大報告中適時提出了“鄉鎮振興戰略”,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鄉村振興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進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本質上是認為鄉村和城市是一樣重要的,并且認為鄉村本身便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將鄉村的產業、文化以及生態資源合理利用起來,重視鄉村可持續發展,這也是國家現代化實現的一個必然要求。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和策略
加強鄉村振興已刻不容緩,如何實施鄉村振興呢?我想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是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機制
現在需要深化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努力的打破以往農村的封閉性,建設開放的環境制度。一方面,在城市發展中,農村還會給其提供勞動力等資源,另一方面,城市也會給農村發展提供資源。利用城鄉人口流動的相關趨勢,將鄉村中的閑置建設用地盤活,鼓勵各地切實提高自身的集體建設用地的實際利用效率。根據綜合整治的模式來對建設用地指標來進行整治,在不占用農田的情況下,可以合理利用其發展農村的產業,可以公開的進行土地指標交易,不是本村的人也可以使用。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簡化,將其作用更好的發揮出來。
(二)是推動農村基礎設完善,加強農村現代化建設
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中,短板在農業和農村。要將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中,精心謀劃、穩步推進,早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藍圖。和城市相比,現在農村很多方面都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燃氣、信息化建設以及上下水等,這也會給農村資源優勢發展造成影響,想要做好農村建設,必須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村的短板,確保人們在農村的生活比城市舒適。城市基礎設施延伸到城市,在在保持鄉村本身的風情以及文化的情況下,提升鄉村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品質,切實提高鄉村發展的實際質量。將科技融入到農業發展當中,以技術支持農業發展已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步,科技以及現代化手段的支持也在極大擴展農業的發展空間,黨和政府也將科技型現代化農業放在突出的位置。
(三)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主導作用,增強鄉村內生動力
發揮集體經濟的引導力,做強做大集體經濟、合作社經濟,引導資本市場到農村發揮更大作用。同時通過基層政權建設,在有了為農民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員之后,要切實通過相關設施的建設,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通過輸血和造血打造特色小鎮,推行一村一品,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形成有特色、有影響的重點鎮村寨,并以此為龍頭帶動周圍鄉村振興形成片、連成帶,在空間上將農村的特色資源集中在一起,進行特色人產業的發展,將農村特色體現出來,從而吸引城市資源的進入,并且將城鎮融合到鄉村中去,和中央的相關發展理念是相符的,并且也能夠推動鄉村內生發展能力的提高。
(四)補齊鄉村文化設施短板,加強鄉村文化體系建設
統籌加強政府部門在村部建設、鄉村文化廣場建設、村文化站建設的規劃、投入、養護方面的支持力度,合理規劃,以點帶面,逐年逐步完成全部村部文化服務設施。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鄉村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實現鄉村文化場所全覆蓋。以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體系將為鄉村文化提供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產品輸入與輸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特色鄉村文化實現保障。
同時深度融合村部建設+文化建設,要以“村兩委”班子為核心,把抓基層黨建與抓鄉村文化建設擺在同等位置、協調推進。將大劇院、圖書館以及市民活動中心作為節點來對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進行規劃。應該重視文化活動的整合,深入的進行提煉和總結,進行鄉村地域文化品牌的打造,從而豐富人們的生活,完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深入挖掘城區農村傳統文化資源,提高鄉村文化吸引力。發展鄉村旅游也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又能帶動鄉村文化建設發展。通過挖掘村史、屯史,發展鄉村農家院,開展采摘節等為鄉村旅游注入文化氣息,使鄉村旅游、鄉村文化建設共同發展。
(五)穩步推進“三農”普惠金融
應該進行專門為農村服務的銀行部門的建立,切實集中資源和人力,做好三農工作。國家也應該給三農普惠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銀行也應該探索相關的業務。此外,國家還應該加大對農村產業的支持,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推動“互聯網+農業”“綠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同時,應當根據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優化產品和服務,“在信貸服務方面,優化涉農業務流程,制定專門的評級和貸款管理辦法,下放涉農貸款審批權限,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三農”問題一直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鄉村要成為與城市并行的發展主體,要站在鄉村發展角度去設計政策,更加注重發揮鄉村主動性,更加充分激發鄉村活力,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條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宋潔,王飛新時代科技型現代化農業的現狀與發展[J].南方農業,2017年7月第11卷第20期67-68.
[2]馮永紅.淺談鄉村旅游文化建設[J].農村發展,2013.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