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洛川 唐依瀾 原妍娜
【摘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農村金融作為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助力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因素。農民作為農村金融的主要對象,遭受資金供給方的融資歧視,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農村金融活力的激發和農村經濟的成長。本文以禮泉縣為例,對農戶融資困難的現狀和原因進行總結,提出了相關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農村融資 融資困難 農村金融
一、禮泉縣農民融資現狀
本文基于八月份對禮泉縣東相虎、東康村、李家村、刀西村、前山村、蘇家村和北坊村這七個行政村的259個農戶的戶主進行的針對農村融資問題的問卷調查和典型訪談,結合禮泉縣農村情況,發現禮泉縣農民存在以下融資困境:
(一)農村融資渠道稀缺狹窄
正規金融方面,禮泉縣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資金主要流向中小型企業,對于農村金融的主動性不強[1]。政策性的農村發展銀行融資門檻高,融資程序復雜。主要涉及農村金融的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由于農業資金回流資金長,農業貸款抵押物不足多向農戶發放小額貸款,大額農貸滿足率較低。農村信用合作社這類向農戶放貸較多的機構由于注冊資本較少,難以滿足廣大農戶對于資金的需求。農戶從民間借貸方面,與城市不同,農村地區私人拆借限于流動資金較少和混亂的市場秩序無法有效成為正規金融的補充。
(二)農戶融資過程交易成本較高
限于農村市場體量,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網點往往分布較少,缺少足夠金融從業人員,融資程序復雜,借貸申請提交成本高、審批時間長。基于營利性目的考慮,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往往采取基準利率上調策略,禮泉縣農民較城市居民的貸款利率大約高出一半。同時調研發現基層出現了金融排斥的情況,對農民貸款的指向性供給歧視日益突出,針對特定所有制的融資供給傾向有所抬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民的借貸成本。加以承擔抵押物價值評定和擔保成本,融資時交易成本遠高于其他同類金融產品。
(三)農村融資供小于求且供求結構沖突
在禮泉縣受調查的259個農戶中共有131戶在過去三年有借貸歷史并有145戶在近期有貸款需求,從樣本可知,有超過一半的受調查農戶具有借貸歷史和融資需要。旺盛的金融需求卻無法得到充沛的資金供給,逾八成的農戶戶主表示其貸款需求難以滿足。禮泉縣當地金融機構對于養殖業和種植業這類經營風險較高融資需求蓬勃的行業存在“畏貸”和“慎貸”的情況,對于小型手工作坊這類發展緩慢卻無實際融資需求的行業卻大開方便之門,這種傾向在事實上造成了發放貸款總量較低的現狀,加深了農村融資的供求沖突。與此同時,禮泉縣農村產業資金需求具有鮮明的周期性特點,在農業生產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后期仍需要資金注入的農戶寥寥無幾。融資淡旺季的出現使得農忙時期資金短缺而農閑時期資金閑置,造成了資金供需雙方的結構性摩擦。
二、農民融資困難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金融機構營利性與農村融資普惠性的矛盾
農民融資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農村產業難以滿足金融機構的盈利需求,禮泉縣農村的主要支柱產業如水果養殖業、畜牧業具有高風險、長周期等特征,貸款經常出現難以回收的窘況,而農村金融普惠性的特點迫使資金供給方難以設置與其風險相匹配的利率。加以農村地區的經營成本往往偏高,金融機構在農業貸款方面所能獲得的利潤較低,與其經營目的相悖,貸款主動性不高。其次,出于資源戰略調配和保證資金有效利用的考慮,銀行和民間具有將吸收的資金投往經濟活力和利潤較高的非農產業的傾向而非農業生產。
(二)農村產權制度保守及擔保困難
在目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生產運作方式的禮泉縣農村,實施的是“包產到戶”、“土地自營”的政策,謹慎的產權制度使得農戶只擁有土地的使用經營權而不具有土地的處置權,無法將土地作為抵押品獲取貸款,困難的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的取貸能力[2]。而農村貸款擔保人的代為清償能力為金融機構所質疑,專業的擔保機構又由于市場原因少有涉足農村市場,合作社式的抱團增信的方法又難以推廣,導致了需要融資的農民無法獲得有效的擔保幫助。
(三)農村金融體系單一落后
禮泉縣針對農村的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和部分民間借貸公司,農戶融資供給主體稀缺。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足夠金融知識,金融機構又無法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致使農村的金融主體局限于銀行業。與此同時,針對農村的金融產品開發緩慢,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單一,無法適應復雜的“三農”環境和農村社會,使得農民融資難度增加。
三、緩解農民融資困難的建議和對策
(一)積極擴大農村金融供給
利用政府宏觀調控對農村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通過行政傾斜確保一定比例的貸款投向農村地區,加強相關資金監管,強制涉農金融機構增加針對農村的資金供給量,避免由于賬款回收難和監管成本大就因噎廢食的情況出現[3]。進一步落實惠農政策,對于滿足條件的農戶或農村企業可以進行適當的政策性補貼,針對少數民族、農村婦女、貧困人群等特殊群體以“救急救窮”的原則發放足額低息甚至無息貸款。通過采取保單質押、過物權抵押、權益質押等新型抵押方式增大貸款額度和擴大貸款適用范圍,在難以精準確權的情況下為農戶提供急需的資金。
(二)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并建設農村征信體系
涉農銀行應當增加基層服務網點,提高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素質,爭取構建服務型金融機構,不斷完善服務職能,確保農戶的融資期望得到滿足。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政府主導型征信機制,通過有目的地收集農民個體或涉農企業法人的歷史信用記錄,對其支付能力和貸款信用進行測算、分析和預測,以此作為融資的參考,幫助解決擔保困難的難題。
(三)培育本土金融力量
民間金融的作用在常規融資方式難以滿足農村需求時顯得格外突出,因此引導當地金融力量的正確發展和定向流動至關重要。通過地方法規給予民間金融力量合法地位,放寬準入門檻,加強民間借貸監管。鄉鎮銀行和農村借貸公司的發展可以優化單一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打破寡頭壟斷局面促進市場競爭,達到讓利于民的目的。建立面向農村的專業擔保組織,吸納其他擔保公司和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加入為農民提供擔保授信,提前介入農戶對于所選項目的決策,評估審核其所選項目的預期經濟效益、科技含量以及發展前景,降低審批難度。
參考文獻
[1]孫維.我國農村融資難的癥結及其化解[J].農村經濟,2015(1):73-77.
[2]權春聯.農村融資難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8):9-10.
[3]胡玥.農村融資難的表現及其破解路徑[J].理論探索,2015(5):100-103.
作者簡介:陳洛川(1998-),男,漢族,浙江麗水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村金融;唐依瀾(1997-),女,漢族,浙江麗水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村金融;原妍娜,女,漢族,陜西銅川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保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