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毗鄰長沙,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經濟總量居全省前列,民間要素市場尤顯活躍,與此同時民間融資等金融系統外風險在進一步積聚,互聯網金融等新型融資機構大量涌現,P2P、眾籌、第三方支付機構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潛在風險容易傳遞到金融體系內。近幾年,株洲市積極組織開展民間投融資機構和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亂辦金融和非法集資行為,全市民間融資市場風險形勢有所好轉,涉非案件高發頻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存在風險總體高位運行、點多線長面廣、管理難度加大等問題,應予以高度關注和警惕。
一、民間融資市場運行現狀
(一)機構數量多,業務類型涉及廣
全市投資管理、擔保理財、網絡融資、私募股權、P2P等含有“投資”字樣的機構有16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千多家,還有社會養老機構及典當寄賣、房屋中介、民辦教育等機構6千多家。機構數量多,經營方式多樣。
(二)風險點多線長面廣態勢加劇
除了以往房地產、礦產品開發等傳統行業領域外,近年來借金融創新之名,通過互聯網渠道手段花樣不斷翻新、線上線下結合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非法傳銷活動大量出現,風險涉眾性增強,傳導性加快,存在較大隱患。在株洲市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過程中,有2家P2P網貸機構、1家虛擬貨幣交易機構和1家商品交易場所被列為重點整治對象,特別是來自沿海發達城市的消費返利、虛擬貨幣、網絡傳銷等涉嫌非法傳銷、營銷欺詐或非法集資犯罪活動,正在加速向區域內城市和鄉村蔓延,蘊藏很大風險。2017年,全市新發非法集資案件4起,涉案金額超過1億元,涉案投資人數1千余人。從案件數量看,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6起,下降60%;集資金額、參與人數同比有所下降,但加上參與“善心匯”等網絡傳銷集資和虛擬貨幣交易、校園貸等活動,所涉及人數更多、金額更大,非法金融、非法集資風險隱患加劇。這些行業領域非法金融活動,不僅改變了傳統非法集資模式,而且大部分游走于現有金融法律制度灰色地帶,打擊處置難度加大。
(三)“涉非”風險管控難度持續加大
因“涉非”案件多發、追贓挽損率低、資產處置清退難等問題,加上案件訴訟審理時限長,審理周期長,案件法律適用問題多,審查難度大,扣押資產處置變現難,導致部分投資受損人相互串聯抱團集訪、赴省進京越級上訪現象時有發生。如,河南籍的“豐鑫”、“民匯”、等公司老板跑路后,受害人數上千人,可兌付率不到0.01%。2017年,市處非辦共接訪超過1500人次,雖然上訪規模和總人數與前兩年比較有所下降,但越級上訪、重復上訪批次和人次有所增加。特別是眾財投資公司、才豐公司等案件和民間金融中心等投資者頻繁上訪,這種涉眾型非法金融活動已成為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應予關注。
二、民間融資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用風險日益加大
股權眾籌和P2P網貸平臺類業務,項目準入門檻較低,信息真實性核實難,容易產生非法集資和卷款“跑路”的風險事件。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具有獨有特性,使得交易雙方線上交易的信息對稱性、真實性無法得到有力保障,缺乏有效的驗證渠道,增加了金融活動信用風險。如:某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眾財金橋”網上平臺,以高息誘惑虛構項目、虛假宣傳等方式,非法吸引公眾存款1.3億元,涉及投資人200余人。
(二)道德風險時有發生
目前民間融資市場上大多數組成部分是非金融行業,多數從業人員無從事過金融或相關行業的資歷,對金融風險缺乏足夠認知,對金融業務管理疏于重視,在超重的業績考核任務、超高的獎金促銷前提下,為獲得自身利益,容易引發業務人員道德風險,特別是代理銷售保險或基金的理財業務尤為嚴重。如:某石油化工貿易有限公司自去年來,先后有河北邢臺、浙江金華、廣州等地客戶投訴其業務人員,利用建立QQ、微信群等手段,欺詐誘導客戶銷售保險、基金和理財產品等交易行為。
(三)法律風險不容忽視
相比傳統的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在業務進入市場、資金和個人信息等方面沒有明確相關的法律規定,只在電子支付方面,由交易雙方通過文字協議的方式,簽訂相關合同,達到某種風險保障的目的,無法完全實現法律法規上的行為約束效力。同時,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乏,導致對企業和業務性質認定困難。如P2P網貸機構的定義尚未被法律法規明確,相關企業是否為P2P網絡借貸平臺難以認定。
(四)跨界或超核準經營風險滋生
監測發現全市有2家擔保公司和1家小額貸款公司等3家準金融組織跨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極易引發非法集資風險、法律道德風險、擔保無效風險以及風險的交叉傳遞。主要體現在:一是可以打破經營區域限制的規定。對準金融組織經營區域的限定,相關規定要求只能在注冊區域范圍內開展業務活動,不得跨區經營。但通過互聯網金融的線上操作,變相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跨區經營。二是違反了資金來源的規定。如:小貸公司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后,通過線上操作,借道P2P等網貸平臺來獲得借貸資金,不再局限于《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且銀行融入資金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的規定。三是加大了監管難度。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跨界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模糊了監管邊界,加大了監管部門的協調難度。
三、防化風險的幾點建議
(一)著力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機制
防范和化解民間融資市場風險,涉及面廣、情況復雜,需要黨政統籌、各方參與、部門協同、上下聯動。要認真貫徹落實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按誰審批、誰監管、誰負責原則,明確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強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對地方金融的監管問責,有效實現對民間融資風險管理目標。加強各部門之間的監管協調,通過完善制度、建立機制,明晰部門職責,加強協商會商,實現信息共享,既借鑒好的處置經驗、方法,又要在資產處置、財產追繳、異地執行、依法打擊、屬地穩控等關鍵節點加強協作形成處置合力。
(二)持續強化金融風險教育
以提高金融消費投資者適當性,強化風險自擔、買者自負理念為目標,有效提升社會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和鑒別能力,逐步鏟除非法金融活動的生存土壤。加強非法融資廣告清理,凈化市場環境,切斷信息傳播途徑。特別是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遠高于傳統金融產品的特性,要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風險提示,幫助他們樹立風險防范意識,使其合法正當權益不受侵犯。
(三)深化風險研判和排查
切實加強風險評估和研判,摸清風險底數。對重大風險隱患,建立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把握工作主動權,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確保信息暢通、傳導及時。針對當前風險高發行業領域、重點地區,精心開展全面風險排查,特別是街道社區、中心城鎮、大型樓宇、園區企業要作為重中之重,實現風險排查全覆蓋。要強化正向激勵,公布舉報途徑,鼓勵群眾舉報,讓非法金融活動無藏身之地。對暫不具備介入條件的,及時向社會發布風險提示,密切跟蹤關注;對具備介入條件的,及時介入、防患未然。
(四)精準有力進行打擊處置
對違法違規企業,要突出主體責任,嚴格督促做好清理清退。對涉嫌犯罪的,精心布控、固化證據,切實做好控人、控錢、控資產,選準時點精準打擊、從嚴懲處,真正讓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價。建立“金融法庭”,加大審判執法力度,加快對金融領域案件偵辦,消化存量風險,最大限度追贓挽損,維護金融和社會秩序穩定。
(五)妥善應急處置,切實防止風險疊加
加強信息收集,關注輿情動向,穩妥做好突發群體性事件現場秩序維護及應急處置工作,防止不同投資群體抱團維權、組團串訪。針對重要節日、敏感時期上訪增多、訴求多元化等特點,建立應急預案,做好重點對象屬地穩控,及時化解矛盾,消除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作者簡介:謝丹妮(1970-),女,漢族,湖南醴陵人,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金融穩定科科長,大學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