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構建金融集聚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上海市金融業集聚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上海市從2003年至2016年金融集聚水平逐漸加強,2016年的集聚水平明顯提高,表明將上海市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效果顯著。
【關鍵詞】金融集聚 綜合指標體系 上海
一、文獻綜述
測度金融集聚水平的主要方法有單指標法與綜合指標法,單指標法常用金融業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等來衡量。但由于金融集聚涉及的范圍廣泛,單指標法的測度無法全面反映出金融集聚的水平,因而使用綜合指標體系法能更好地體現出上海市金融集聚的情況。從現有的研究來看,雖然有眾多學者嘗試了使用綜合指標體系來測算金融集聚水平,但是目前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科學指標體系,當前的綜合指標體系的構建方式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經濟、金融以及其他因素等多個方面來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如張曉燕(2012)從經濟實力、金融集散和非經濟因素三個方面選取了23個指標對我國28個中心城市的金融產業集聚程度進行了測定。第二類主要從金融方面來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如劉紅(2008)構建了包含金融集中程度和金融擴散程度兩組指標的金融集聚衡量指標體系。丁藝(2010)則從金融總體規模、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四個方面,選取了23個指標建立了金融集聚程度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1個省、市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了評價。這兩類指標體系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第一類指標從金融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指標時將經濟、金融以及一些基礎設施等因素考慮進來,不僅包含了當前的金融集聚水平,還隱含了未來金融集聚的潛力,是一種動態的指標體系;第二類指標主要從金融集聚的結果出發,主要衡量當前的金融集聚水平,是一種靜態的指標。
二、金融集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認為金融集聚是各類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在地理區域上的集中狀態,因此對上海市的金融集聚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時選擇靜態的指標體系,主要從金融效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四個方面構建金融集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一)金融效率
金融集聚程度高意味著金融活動和金融交易更加活躍,金融體系更加有效,因此金融效率是反映金融集聚程度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通過該地區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該地區人均GDP、儲蓄投資轉化率、非金融機構部門融資、金融業從業人員和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六個指標來衡量金融效率。該地區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越高,說明該地區金融集聚度越高;金融體系的效率越高,資源就能得到更有效地配置,從而經濟發展水平就會越高,地區人均GDP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常用的指標,該地區人均GDP越高,可以反映出該地區金融效率越高。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儲蓄投資轉化率是衡量金融效率高低最直接的指標,計算公式為:儲蓄投資轉化率=投資/儲蓄*100,儲蓄投資轉化率越高代表金融體系的效率越高;實體企業通過在金融市場上融資來實現自身的發展,金融效率高的地區,實體企業的融資通道也更加順暢,能夠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因而非金融機構部門的融資規模能反映出金融體系的效率;金融業屬于服務業,人力資源是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金融業從業人員越多,說明這個地區的金融集聚程度越高。外資銀行資產總額規模越大表示該地區金融發展環境越好,對國外金融機構的吸引力越強,也意味著金融集聚程度越高。
(二)銀行業
銀行是金融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銀行作為中介將資金從資金盈余者手中轉移到資金短缺者手中,使資源的配置更加有效,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作為最主要的金融機構,銀行業的集聚程度無疑是測度金融集聚程度的重要方面。由于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是銀行的核心業務,因此我們采用以下指標衡量銀行業的集聚程度:銀行類金融機構個數、銀行類金融機構從業人數、銀行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和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這些指標的數量越大,表示銀行業的集聚程度越高,也就是金融集聚的程度越高。
(三)證券業
證券市場承載著儲蓄者與投資者的直接交易,是直接融資的渠道,由于其融資成本相對較低以及融資更加靈活,證券業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證券業的集聚程度是衡量金融集聚程度的重要方面。證券業主要包括證券、期貨和基金三個方面,通過股票和債券實現直接融資,因此采用以下的指標來測度證券業的集聚程度:總部設在轄內的證券公司數、總部設在轄內的基金公司數、總部設在轄內的期貨公司數、股票(A股)籌資、當年發行H股籌資、國內債券籌資、上市公司數量,這些指標的值越大,表示證券業的集聚程度越高,即金融集聚程度越高。
(四)保險業
保險業具有集中儲蓄和保障人民生活穩定的功能,是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從總部設在轄內的保險公司數、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和保費收入四個指標來衡量保險業的集聚程度,其中總部設在轄內的保險公司數反映了該地區保險機構的數量規模;保險密度是指人均保費收入,反映了該地區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保險深度是指該地區保費收入占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該地區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保費收入包括壽險保費收入和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反映了該地區保險業的業務經營規模,這些指標的值越大,金融集聚的程度越高。
三、上海金融集聚水平測度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
根據上文所構建的金融集聚綜合指標評價體系,本文主要選取上海市2003年到2016年22個金融指標的數據來測度上海市的金融集聚程度,數據均來源于2003~2016年的《上海統計年鑒》和《上海金融運行報告》,數據的處理采用了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為了消除數據的量綱和數量級,需要對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最常用的“Z-score標準化”,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xij表示指標的原始數據,xi是原始數據的均值,si是標準差,zij是標準化以后的指標值,標準化以后的指標值(zij)圍繞零上下波動,數值大于零說明高于平均水平,數值低于零則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二)實證結果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表2表示的是每個主成分的特征值以及方差貢獻率,主成分的特征值表示可以解釋平均多少原始變量的信息,選取主成分時一般將特征值大于1作為標準。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表示該主成份的方差在全部方差中的比重,這個值越大,表明該主成分綜合信息的能力越強,累積方差貢獻率表示前面幾個主成分累積提取了多少原始信息,一般說來,如果前幾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5%,則說明前幾個主成分基本包含了所有指標的信息。從表2中可以看出,前三個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其他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小于1,并且前三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90.128%,可以很好地解釋原有的信息,因此選取前三個主成分來代替原來的22個變量。
表3為主成分載荷矩陣,表示每個主成分在各個變量上的載荷量,每個載荷量表示主成分與對應變量的相關系數,從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個主成分F1反映了大多數指標的信息;第二個主成分F2與X3儲蓄投資轉化率、X15股票(A股)籌資和X21保險深度這三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強,第三個主成分F3主要反映了發行H股籌資的信息。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已提取了3個成分。
表4是2003年到2016年各個主成分的得分以及上海市金融集聚程度的綜合得分。本文采用標準化后的數據計算得分,所得到的數據的正負只是表明分值的大小,而不表明方向,得分為正數(負數)表示該年的得分高于(低于)各年的平均水平。從表4可以看出,從2003年到2016年,上海市的金融集聚程度呈上升趨勢,2016年上海市的金融集聚程度最高。
四、結論
本文從金融效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四個方面構建了金融集聚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并且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03年到2016年上海市的金融集聚程度進行了定量計算,結果表明上海市的金融集聚水平一直處于加強狀態,這說明國家近年來致力于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曉燕.金融產業集聚及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2.
[2]劉紅.金融集聚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D].同濟大學,2008.
[3]丁藝.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及實證研究[D]. 湖南大學,2010.
[4]李建建,黃茂興,李軍軍.經濟科學實驗方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張貴平(1990-),女,漢族,湖南武岡人,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