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宇佳 朱溢智
【摘要】在經濟學中,國際化是企業有意識的追逐國際市場的行為體現,在當今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從國際化的概念界定、國際化模式選擇、國際化程度衡量三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并做相應總結。
【關鍵詞】國際化 國際化模式選擇 國際化程度衡量
一、國際化概念的界定
入世以來,我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人們對于國際化的研究也在逐漸深入。然而到目前為止,關于企業國際化的定義,學者們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結論,不同的學者對企業國際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經濟學派認為,企業國際化就是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對外發生經濟聯系的某些階段,不包括出口(楊麗麗等,2009)。組織行為學派認為,企業國際化是企業有意識地拓展國外市場的行為表現(Richard,1989),包括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所有形式(Yong et al.,1989)。戰略管理學派認為,企業國際化是指企業利用自身能力和內部資源在國際市場上謀取利益的擴張行為(Hitt,Hoskisson & Kim,1997)。知識和組織學習能力學派則認為,企業國際化就是企業不斷向國外市場獲取知識的過程(Grant,1996;Kahn,1997)。
二、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的相關研究
(一)企業國際化模式的分類
作為影響企業經營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企業國際化模式的選擇對企業的經營績效及其在海外市場的控制程度具有直接影響。由于企業面臨的環境不同,企業自身能力和擁有的資源也存在差異,因此選擇的國際化模式也不同。對企業國際化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Hymer,在此之后,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Root(1987)研究表明,企業的國際化模式主要有出口方式、契約方式和投資方式三種。Kogut & Sing(1988)認為,企業國際化模式主要分為并購、合資和海外直接建廠。Kim & Hwang(1992)將企業國際化模式分為授權、合資與全資經營。在此基礎上,Tse,Pan & Au(1997)又增加了出口這一國際化模式。Erramilli(1991)根據控制能力的差異,將企業國際化模式分為完全控制模式和共享模式。Pan,Li & Tse(1999)則認為,企業國際化模式可以分為契約式合作經營和股權兩種模式。
(二)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一般來說,企業國際化模式的選擇是多重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以及政府宏觀政策;企業規模;企業資源;產品差異性;市場壁壘、營銷渠道以及與當地供應商、競爭者、政府之間的關系等(Vermeulen & Barkeoal,2002)。
除此之外,母公司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國際分工的協調及組織架構的設計對企業成功拓展海外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Hill,Hwang & Kim(1990)研究表明,企業國際化模式的選擇會受戰略變量、交易變量和環境變量的影響。Kwon & Konopa(1993)則分別從東道國的關稅壁壘水平、稅收征政策、外國投資限制程度、文化環境差異等方面來分析其對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的影響。
三、衡量企業國際化程度的相關研究
(一)單維度衡量指標
比較常用的單維度衡量指標有:FRTR(企業在國外的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FSTS(企業國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FATA(企業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FETE(海外雇員占雇員總人數的比重)、OSTS(海外子公司數量占全部子公司數量的比重)、NOS(海外子公司數量)以及NCOS(海外子公司分布國數量)。
(二)多維度衡量指標
隨著企業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單一指標已經難以全面地反映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許多學者開始從多維度對企業國際化程度進行衡量。
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多維度衡量指標有:Sullivan(1994)的五因素模型,《2000年度世界投資報告》中的跨國指數以及Welch & Luostrinen(1988)六要素模型。國內比較著名的多維度衡量指標有國際蛛網模型(魯桐,2000),沈娜和趙國杰(2001)構建的多維度衡量體系。雖然多維度衡量指標能更全面地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但考慮到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絕大多數學者只采用FSTS、FATA等單一指標進行衡量。
四、小結
通過與企業國際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可以發現,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征:首先,對于國際化模式的研究主要關注不同國際化模式的分類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國際化程度的研究主要關注國際化程度的衡量,很少有學者將兩者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影響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和國際化程度的因素。其次,對于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和國際化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將國際化作為實現追趕目標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模式選擇和國際化程度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Hitt,M.A.,Hoskisson,R.E.and Kim,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Effect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Diversified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4):767-798.
[2]Faccio,M..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1).
[3]喬友慶,于卓民,林月云.國際化程度與產品差異化能力對廠商績效之影響—臺灣大型制造廠商之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2,19(5):56-67.
[4]段軍山.企業國際化與企業成長——基于文獻綜述的視角[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2):57-61.
作者簡介:繆宇佳(1994-),女,漢族,江蘇人,浙江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商務;朱溢智(1993-),男,漢族,浙江人,西南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