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羽 蔡倩
【摘要】醫療與互聯網的結合,可以追溯至本世紀初。但在隨后的十多年里,受技術、硬件等因素制約,通過互聯網進行診斷仍只是一種設想。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到,移動醫療終于揭開了序幕,在2010年后,我國涌現出眾多的移動互聯網醫療平臺。本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移動醫療平臺“春雨醫生”為例,來對該行業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移動互聯 醫療平臺 互聯網醫療
一、移動醫療出現背景
(一)移動醫療消費市場
政府關注醫療行業的發展。國務院在2013年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讓健康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醫療健康行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占據特殊地位,加之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國醫療行業在中長期內仍然會保持高速增長。
我國衛生總支出費用占GDP的比重較低。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我國衛生總費用由在2010~2016年間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2%。衛生總費用占GDP總量的比重也持續提升,在2010年后的短短5年間,將這一比重從4.9%提升至6%。但這一比例僅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對發展國家的建議數值,與發達國家比較仍然具有很大差距。而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增長,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仍會保持增速態勢。
(二)移動醫療消費需求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并且人口總量持續增加。盡管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增長,但我國總人口數仍然保持著持續增長。同時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將會提高。個人作為進行醫療服務的單位,是醫療服務需求最為基礎的因素。因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將為醫療服務提供龐大需求。
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2016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根據中國歷年衛生統計年鑒數據,65歲以上人口平均兩周就診率為29.1%,平均住院率為9.5%,遠高于低年齡段人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國情促進了醫療消費的需求。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增加。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隨之帶來的是人們消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健康觀念的轉變使得人們不僅僅滿足于基本醫療服務提供的生存保障,對于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以及全新的醫療服務形式也提出了新需求。
二、移動醫療發展過程
(一)移動醫療的出現
互聯網醫療出現在于我國的早期互聯網時代。隨著我國在1994年正式接入世界互聯網,醫療與互聯網的結合也逐漸開始。這一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主要體現于大中型醫療機構的信息化系統普及與醫務工作者的信息檢索交流。2003年后,由于“非典”的影響,國家為提供醫療服務質量,加大了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投入,客觀上為互聯網醫療的推廣進行了基礎設備的普及。而在醫務工作者的信息交流方面,丁香園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立于2000年的丁香園為醫務工作者提供了信息檢索、技術交流的專業論壇。
(二)移動醫療的發展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醫療也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移動醫療提供了基本條件,而用戶對于移動支付、智能設備的使用習慣為移動醫療的發展提供成熟環境。在2010年前后,市場中涌現出了一大批移動醫療企業,春雨醫生成為了其中的代表企業。春雨醫生創立于2011年,該平臺以“問診”模式切入移動醫療市場。春雨醫生在2014進行了金額為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并在2016年獲得了為拆分上市做準備的12億人民幣的Pre-Ipo融資。截止2017年8月,春雨醫生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涵蓋17個一級科室、引入了超過50萬公立醫院專業醫師、服務患者2億余人次的移動醫療服務平臺,而春雨醫生過億用戶產生的海量醫療信息數據為其在醫療數據領域的發展進行了儲備。
(三)移動醫療的格局
目前移動醫療市場競爭激烈,行業集中度較低。除春雨醫生外還許多的行業內競爭者:同樣是聚焦于線上問診的好大夫在線以及平安好大夫;試圖增加與線下醫院合作,完善從線上到線下閉環的微醫;構建醫療上門服務的醫護到家;以醫藥電商為切入口的七樂康。移動醫療市場格局紛雜,短期內仍將保持眾多企業共同競爭的局面。
三、移動醫療市場的利弊
(一)有利因素
1.政府政策放開。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年中印發的《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我國醫療系統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國家衛計委辦公廳在2017年7月印發了《關于征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和《關于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中央政府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對于移動醫療政策的頒布實施不僅為移動醫療發展提供了數字保障,為移動能醫療的發展提供方向引導,還對移動醫療活動準入、醫療機構執業規則、移動醫療監管以及法律責任做出規定。政策的推行為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規范性的方向,對移動醫療行業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
2.醫療改革深化。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為移動醫療的發展創造了機遇。移動醫療在掛號就診方面提供的服務契合了就醫流程合理優化的醫改目標。在線問診系統智能分診,按照疾病的輕重和治療難度合理分配患者,這符合了醫療資源合理配置的目標。隨著醫生多點執業的放開,醫生可以自由選在執業單位,由市場供需進行醫生分配,這符合醫療價格市場化的醫改目標。醫院信息化、區域醫療信息的共享化以及移動傳感器技術的發展為醫療診斷提供了大量基礎數據,移動醫療利用自身平臺和技術優勢,可以對這些醫療健康數據進行整合研究。另一方面,電子處方的廣泛使用和處方藥網絡銷售的放開,使得移動醫療平臺可以醫藥聯動,完成產業聯動進入智慧醫療時代的醫改目標。
3.緩解供需矛盾。移動醫療緩解了我國醫療的供需矛盾。醫療資源供求之間的不平衡是導致我國眾多醫療問題、引起醫患矛盾的直接因素。我國當前醫療體系的形成受計劃經濟時期的環境影響,在目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體質內,原有的醫療體系暴露出了缺陷,引起了供給缺乏、定價不合理、以藥養醫等諸多問題。根據國家衛計委數據,數量較少的三級醫院吸收了33%的患者,而這一比例仍呈現提升趨勢。移動醫療的發展為醫生提供了新的診斷平臺,也為患者提供了全新獲得醫療務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調節了中國在醫療服務資源方面的供需矛盾。
(二)不利因素
1.線上問診模式單一。當前移動醫療平臺的診療服務主要是通過圖片文字、語音視頻來連接醫生與患者。但線上的溝通存在局限性,缺乏專業醫療器械的輔助和醫療檢查的數據,增加了線上診斷的可靠性風險。
2.平臺準入機制缺失。移動醫療平臺為了吸引更多醫生進入,可能會放寬對平臺內醫生的資質核定。目前移動醫療平臺缺乏統一的準入制度、診療規范,增加了患者與醫生間的信任風險。
3.平臺盈利模式單一。不同于發達國家成熟的商業醫療保險體系,我國醫療服務中主要是由基本醫保和患者自身進行費用支付。目前移動醫療平臺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對用戶的在線診療進行收費,但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不足以支撐移動醫療的多元化發展。
四、移動醫療平臺的展望
(一)規范準入,加強監管
目前對于移動醫療行業的政策仍處于探索時期,對于各移動醫療平臺并沒有切實具體的法律法規。移動醫療平臺應該加強對平臺內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準入核查,加強對自身的監管。只有規范化的發展才能增強企業抵抗政策風險的能力,才能促進移動醫療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探求盈利,多元發展
目前移動醫療平臺的盈利模式較為單一。移動醫療平臺在完善在線問診這一成功盈利的商業模式的同時,應該與商業保險公司、醫療器械生產商以及藥企在數據分析等領域內謀求新的商業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受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710378258。
作者簡介:呂成羽(1996-),男,安徽蕪湖人,漢族,安徽財經大學2014級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