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基礎建設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成為學術界研究的新熱點,為更好探尋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選用6個指標作為城市基礎設施衡量指標,選用4個指標衡量城市競爭力狀況,針對兩組指標采用典型相關的分析方法,對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基礎建設兩者之間的關系加以研究,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地相關關系,并且典型相關系數為正。
【關鍵詞】典型相關分析 城市競爭力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一、引言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載體,然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城市競爭力作為目前學術界的熱門議題,成為近年來城市管理研究的新課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通常是指: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工程性基礎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兩者之和,它們是城市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所必需的各類設備的總稱;而城市競爭力作為城市綜合實力的體現,該指標通常會受到社會、經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制度政策等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本文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出發,進一步研究城市基礎建設與城市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二、方法介紹
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是研究兩組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多元統計方法,該方法借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降維思想,對兩組變量分別提取主成分,并且要求兩組變量主成分之間的相關程度達到最大,而同一組內提取到的各個主成分互不相關,使用從兩組變量分別提取的主成分的相關性來描述兩組變量整體的線性相關關系[1]。
設隨機向量■,■,則x,y的協方差矩陣為:
為了研究兩組變量X,Y之間的相關關系,我們考慮它的線性組合:
典型相關的基本原理是:為了從總體上把握兩組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分別在兩組變量中提取有代表性的兩個綜合變量U1和V1(分別為兩個變量組中各變量的線性組合),利用這兩個綜合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來反映兩組指標之間的整體相關性,實質就是在兩組隨機變量中選取若干個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變量的線性組合), 用這些指標的相關關系來表示原來的兩組變量的相關關系。
三、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為更加全面的分析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系,我們選取以下指標進行研究:
針對城市競爭力,我們選用的衡量指標包括:勞動生產率,市場占有率,居民人均收入,經濟增長率四個指標;針對城市基礎建設指標,我們從以下六個指標加以評價:對外設施情況、對內設施情況、百人電話數、科技設施狀況、文化設施指數和衛生設施指數。
本文從全國各個城市中選擇30個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上海、深圳、青島、武漢等城市,數據資料均來源于2007~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07~2017年《中國城市經濟年鑒》。
四、實證分析
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處理后的結果導入SPSS軟件,并進行一下分析:
(一)首先進行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表明,針對城市競爭力指標:居民人均收入與勞動生產率兩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針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指標,我們發現:對外基礎設施與科技設施指數以及百人電話數之間存在較強相關。兩組指標之間同樣存在多組較強的相關關系,如:勞動生產率和對內設施狀況兩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81。
(二)計算典型相關系數
由運行結果可知,樣本第一組典型方程U1和V1之間的典型相關系數為0.96,并且典型方程特征根貢獻率大約為97%,可代表變量組之間的關系。
(三)輸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競爭力變量的標準化系數,并依據系數寫出典型方程
(四)計算各變量的典型載荷和交叉載荷[2]
結果表明,對外設施狀況、對內設施狀況、百人電話數和技術設施狀況均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典型相關方程存在高度相關,相關系數均大于0.6,該結果表明,以上四個指標均在城市基礎設施中占據主導地位,其余兩個指標影響為正數但相對較小,該結果符合現實狀況。
同理,勞動生產率和居民人均收入與城市競爭力變量組的典型相關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相關,表明這兩個指標在反映城市競爭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五、結論
由以上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競爭力之間存在高度正相關關系,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高的城市其城市競爭力也將好于其它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和區域的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的全面進步都有重大影響。同時,由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指標中對外基礎建設、對內基礎建設、百人電話數和科技設施指數四個指標的影響較為顯著;在城市競爭力指標中,勞動生產率和居民人均收入指標更為顯著。
結合當前國內國際背景,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速、穩定的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漸趨于飽和。中國應當逐漸加大對外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可以及時和充分抓住世界各國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在短期內拉動中國施工機械及勞務的輸出,帶動相關商品和建材出口,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從中長期看可以開拓新興國際市場,為中國逐漸升級的制造業積累更多的資金,爭取更多的緩沖時間,開辟后續發展的市場空間[3]。另一方面,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正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4]。各城市也應當積極結合國際國內狀況,充分發揮城市自身優勢,探索適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方式,進一步推進城市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何滿喜.基于典型相關分析的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J].生態經濟,2014(01).
[3]金中夏.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探討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戰略[J].國際經濟評論,2012(06).
[4]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助力世界科技強國建設[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7(41).
作者簡介:趙宇晗(1997-),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