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英 編輯/靖立坤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定以來,中國金融業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刻轉軌。作為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外匯市場起于累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最終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宏觀調控、資源配置、匯率形成和風險管理中發揮了并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統收統支的外匯管理體制,沒有外匯市場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后,為配合外貿體制改革,1979年8月,我國改革外匯分配制度,實行外匯留成管理,由此逐步產生了外匯調劑業務,催生了外匯調劑市場。這是我國最早的外匯市場。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企業、個人的外匯收支按照市場匯率在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兌換,形成了銀行對客戶市場;同年,全國統一的、以電子化交易為平臺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成立運行。統一外匯市場的建立,使全國的外匯交易通過銀行結售匯體系納入了銀行間外匯市場,保障了外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根據市場情況合理流動,為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提供了基礎。
2005年7月21日,我國重啟匯率市場化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我國外匯市場進入了新的更高發展階段。以主要市場要素衡量,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已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整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交易產品增多。目前,國內外匯市場已形成了包括即期、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等國際成熟市場的基礎產品體系,可交易貨幣超過30種發達和新興市場貨幣,涵蓋了我國跨境收支的主要結算貨幣。2017年,國內外匯市場人民幣對外匯交易量24.1萬億美元,較1994年增長134倍,其中:即期和衍生品分別為3.8萬億和20.3萬億美元,銀行對客戶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分別為9.5萬億和14.6萬億美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調查,2016年,中國外匯市場交易量占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量的比重為1.1%,為歷史最高水平(見圖1)。
二是市場開放擴大。四十年來,我國外匯市場在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持續擴大開放。企業、個人在跨境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中的外匯交易需求在外匯市場上被充分、有序吸納;同時,作為市場核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逐步改變了初始階段單一銀行的參與者結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入市交易,多元化的分層結構逐步形成。隨著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國內外匯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各類境外機構有序進入境內市場,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對外開放形成積極互動。

圖1 中國外匯市場交易量
三是基礎設施增效。銀行間外匯市場已具有國際市場主流和多元化的交易清算機制。交易模式可選擇集中競價、雙邊詢價和雙邊授信下集中撮合三種電子交易模式,以及貨幣經紀公司的聲訊經紀服務;清算方式可選擇雙邊清算或中央對手集中清算。此外,交易后確認、沖銷、報告等業務,也廣泛運用于銀行間市場,提升了市場運行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
四是市場管理有效。外匯市場在四十年發展進程中,緊扣防范金融風險主線,不斷改進市場監管,努力創造公平、透明、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積極培育行業自律,推進形成以行業自律為主、政府監管為輔的外匯市場管理新框架。自1994年建立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體系以來,有效應對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諸多外部沖擊,始終未發生由市場自身運行引起的重大風險事件(見圖2)。
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外匯市場發展始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實體經濟改革開放而持續推進,并與整體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進程相銜接、與之配套并為之服務,呈現出一個內部連貫、邏輯一致的過程。隨著越來越多的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外匯市場,中國的外匯市場已不僅僅是基于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被動接納,而是成為了全球外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表明,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產品、基礎設施等各類市場要素的全方位發展,已得到境外投資者的充分認可?;仡櫸覈鈪R市場四十年的發展歷程,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
一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并以這一重大理論突破為新起點,不斷完善理論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外匯市場在四十年的發展中,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外匯調劑業務,到1994年建立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再到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始終堅持市場化方向,不斷完善市場配置外匯資源的體制機制。
二是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相配合。過去四十年,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有快有慢、甚至有暫時的擱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注重與匯率改革保持協調,為主動、漸進、可控推進匯改創造市場條件,既不超越也不滯后。2005年匯改后,發展外匯市場的節奏就主動加快了一些;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節奏又主動放慢了一些。

注:中國為2017年數據,全球為國際清算銀行2016年4月調查數據。圖2 中國與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產品構成比較
三是將服務實體經濟放在首要位置。實體經濟對于外匯市場的基本和核心需求,是有效配置外匯資源和防范匯率風險。如何滿足這種需求,既不是簡單地什么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也不是一味迎合逐利需求讓外匯產品眼花繚亂。我們充分考慮了微觀經濟主體的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衍生,避免外匯市場發展脫實向虛。
四是充分借鑒國外發展經驗但并不簡單照搬。相對于國外發達市場,發展中的中國外匯市場可以充分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利用后發優勢少走“彎路”。同時,不能簡單照搬和模仿,應以前瞻性視角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引領國際趨勢的發展新路。銀行間外匯市場從1994年建立以來,始終堅持有組織交易平臺的市場形態,可以兼容多種交易模式、適應不同交易工具,打破了場內與場外的傳統邊界并形成了功能融合。正是得益于這一長期制度安排,使我國外匯市場在實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央對手清算、交易后確認、沖銷、報告等全球新的監管要求和發展措施方面,形成了獨特的便利基礎和先行優勢。
五是與其他金融改革和發展協調推進。我國的改革是系統性的體制轉軌,對整體配套關系的要求比較高。外匯市場作為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要與其他領域的金融改革和發展協調推進,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節奏和機會窗口。沒有一個整體有效的金融體系支持,外匯市場建設很難單兵突進。在推進外匯市場改革過程中,各項政策的選擇、設計和推出時點,都是充分考慮了與其他改革的協調配合。
六是把握信息科技的時代潮流。國際外匯市場是一個已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行業,仍保留了許多傳統的交易模式。1994年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建立之初,準確把握技術進步為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在交易模式選擇上不拘泥于傳統,引入電子交易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較早實現了大規模的電子化交易平臺,為市場參與者享受高效率、低成本的市場環境提供了技術紅利。
外匯市場的核心功能是為市場主體提供本外幣兌換和風險管理渠道?;仡欉^去,我國外匯市場交易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的推動因素:一是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增長,直接帶動了外匯交易的增長;二是2005年匯改后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市場主體管理匯率風險促進了外匯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三是隨著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境內外投資者進入外匯市場開展本外幣兌換和風險管理。外匯市場在這三個因素的帶動下快速發展,有效服務和支持了實體經濟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
展望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外匯市場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可能不再是貿易和投資增長的量變,應積極把握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可兌換和國際化對外匯市場發展提出的挑戰與機遇。首先,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后,主動管理匯率風險將成為市場主體的“必修課”,由此促進外匯衍生品市場持續、穩步發展。其次,資本市場加快對外開放和融入全球市場,將為外匯市場發展增加新的參與主體并釋放交易需求。再次,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人民幣的廣泛使用將促進全球人民幣外匯交易,推動離岸與在岸市場的融合發展。
新時代,外匯局將按照黨的十九大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有關部署,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以拓寬交易范圍、豐富交易工具、擴大市場主體、推動對外開放、健全基礎設施、完善市場監管為重點,繼續推動外匯市場深化發展,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具體工作將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一是拓寬交易范圍,完善實需交易管理,滿足實體經濟和金融交易的套期保值需求,逐步擴大外匯市場的投資交易功能。二是豐富交易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推出市場有需求、風險可管理的外匯衍生工具品種,便利金融機構為市場主體提供外匯服務。三是擴大市場主體,繼續推動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境內外匯市場,擴大和便利境外機構參與在岸市場。四是健全基礎設施。繼續推動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上海清算所為重點的交易、清算等外匯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外匯市場的運行效率。五是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外匯市場監測和風險防范,推動《中國外匯市場準則》的執行和落實,培育市場主體風險中性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