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理清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憲法意識概念的基礎上,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述。認為法治建設中,培養規則意識是培養法律意識的基礎,培養法律意識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關鍵;培養法律意識是培養憲法意識的前提,培養憲法意識是培養法律意識的保障;培養規則意識是培養憲法意識的本質需要,培養憲法意識是培養規則意識的最高目標。
關鍵詞 法治 規則意識 法律意識 憲法意識 關系
作者簡介:劉大勇,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39
依法治國成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宏大的系統工程,具體說來是由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構成的三位一體的綜合建設。法治建設的條件十分復雜,這些條件包括經濟基礎、政治環境、政黨制度、歷史傳統因素、文化因素等紛繁復雜的諸多條件。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人的因素,即社會的人所具備的理解并實踐法治的基本素養,這些基本素養實際上為另一類因素的存在提供基礎性和條件性的制約。二是基于人的因素基礎上的制度因素,這些制度因素反作用于前一類因素,能夠促進和加強前一類因素。就人的因素而言,公民良好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憲法意識是任何一個法治社會都必須具備的基礎性因素,也是做到全民守法的一個基礎性條件,更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因素。
規則意識、法律意識與憲法意識這三個概念,我們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論文、著作和法律文獻當中經常提到它們,但基本上是單獨使用,很少有人將它們放在一起同時使用或同時研究。因此,人們容易混用規則意識與法律意識,甚至有學者混淆了規則意識與法律意識的定義①,在這種情況下,應廓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索三者對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的作用實現路徑。
一、規則意識、法律意識與憲法意識概念
(一)意識的內涵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特殊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它具有如下內涵:意識具有對象性,是人腦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產物,它受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是客觀的,形式卻是主觀的,意識對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是能動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②
(二)規則、法律、憲法三個語詞涵義及關系
百度給予規則的釋義是: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并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③而法律的定義,無論做廣義還是狹義理解,法律是規定了權利與義務(也包括職權與職責),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憲法,首先是法,是特殊的法,是高級的法,不同的學者對于憲法的定義千差萬別,但基本的內涵都趨于贊同它具備三個不同于普通法律的基本特征:是國家根本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民主事實的法律化。
三者與意識相連,對意識進行了限定,那么就產生了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憲法意識與我們的法治建設息息相關的三個詞匯。
(三)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憲法意識的概念
可以這樣分別定義規則意識、法律意識和憲法意識。“規則意識是社會主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所處社會的規則所形成的主觀體驗和認識,是對規則現象本身的價值所做出的價值判斷。這一判斷過程也是揚棄的過程,在認識、了解其所在的社會通行的或公認的規則基礎上,經過被動或主動的取舍,形成的關于規則和規則遵守與否的思想、觀點、認識和心理認知,最終用以指導主體的行為。”④而“法律意識可以理解為,法律意識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對法律現象所形成的主觀體驗和認識在頭腦中的復合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實踐的一種意識形式。”對于憲法意識,可參考韓大元先生的觀點,憲法意識是指公民對憲法的認知、情感、意志與理念的總稱 。
二、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憲法意識的相互關系
(一)培養規則意識是培養法律意識的基礎,培養法律意識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關鍵
首先,從規則意識與法律意識存在于人腦中的先后順序來看,先有規則意識,后有法律意識。從宏觀層面看,先有社會后有國家,規則是社會得以保持秩序與效率的必要條件,法律是法治社會得以運行的基礎。從微觀層面看,從意識的發展順序來看,于家庭中的個體是先接觸家庭關于生活交往的規則,規則意識開始產生,于一定年齡之后,才會受法律的約束,對于法律才會有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并實踐與感受之。因此,規則意識是公民于社會中首先培養的意識,只有具備規則意識的公民,才會深刻體會法律意識對于國家與法治的重要性。
其次,良好的規則意識是建立公民法律意識的基礎。公民對法律的尊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只有公民行為已經規則化,并在內心對規則真誠信仰,才會在受法律約束的社會中承載著對法律的信仰,法律意識才可能順利建立。再次,法律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社會規則,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會規則,培養法律意識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關鍵。規則的范疇遠大于法律的范疇,而法律作為上升為國家意志的規則,必然要做到違法必究。法律意識的核心意義就在于此,違反法律者必然受到法律的處罰,樹立了規則不可違的理念。法律對于成年人或法律認可的年齡段的人才有處罰力,而對這部人的約束與制裁由其家庭與社區傳遞給未成年人,必然傳遞著規則不可破,法律不可違的意識。由此,法律意識的存在成為全社會遵循規則意識的關鍵。
規則意識與法律意識的關系告訴我們,在法治建設中,對公民的規則意識培養,要從小抓起,在家庭與學校間注重規則意識的培養,要針對兒童與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多利用游戲、體育運動,特別是團體性的體育運動來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規則意識,為成人后的法律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法律意識的培養,應該在規則意識培養的基礎上,重點針對成人進行法律意識培養。因為法律對于規則而言更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嚴肅性。另外,其懲罰性對于未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社會規則而言更重。通過成年人的法律意識培養,必將反作用于規則意識,提升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全體公民的規則意識。
(二)培養法律意識是培養憲法意識的前提,培養憲法意識是培養法律意識的保障
首先,培養法律意識是培養憲法意識的前提。公民沒有法律意識,就不可能存在憲法意識。憲法是國家根本法、高級法,是法律的一種。公民只有經歷了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和錘煉后,才可能對涉及國家最高行為準則的憲法有所認識和了解,進而發展出法律意識的最高境界——憲法意識。法治社會的基礎之一是全民包括法律的制定者對以民主方式制定的法律的發自內心的遵守,也即全民守法。而全民的法律意識才是全民守法與全民自由基礎,只有經過法律意識的培養與錘煉,公民才會關注國家行為的最高準則,進而產生憲法意識,也即法律意識是憲法意識的前提。
其次,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是保障。憲法及憲法性法律是最高法,是母法,它制約著法律的制定程序與內容。憲法作為最高法,它并不調整公民個人權利義務關系,但卻與公民個人的權利義務息息相關。憲法通過規范和約束國家公權力來保障和圍護公民個人權利。通過對國家權力的約束與公民權利的保障來關注調整公民權利義務的法律變遷。憲法調整和規范普通法律。因此,具備良好憲法意識公民,必然對法律的調整與法律的變遷高度關注,也意味著憲法意識的強弱,制約著法律意識。一個憲法意識深厚的民族,必然法律意識強烈。憲法意識強烈能夠保障著全民的法律意識穩定而進步。只有在憲法意識普遍的條件下,社會的規則意識特別是法律意識才能蓬勃生長發育,國家公權力也才會主動地尊重公民的個人權利,也只有在憲法意識濃的國家和社會,法律意識才會穩定而進步。另外、憲法意識為國家公權力的良性運作提供監督制約機制。公民的憲法意識必須作用于國家權力的分配、設計、運行,近而必然透過對憲法的關注而影響普通法律的立、改、廢,使得國家權力的運行法律化。而這一過程進一步保障了公民法律意識得到強有力的尊重,使法律意識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法律意識與憲法意識的關系,意味著對于成年人而言,普通成年人也應該具備憲法意識,全體普通公民的憲法意識水平直接決定著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但是,在現階段,個人以為,在國家公職人員當中更強調憲法意識的培養。國家公職人員,是國家公權力的行使者或行使者的見證者,他們的憲法意識如何,直接決定著我們這個國家的法治建設的速度。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公職人員憲法意識直接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法治政府、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建設過程的質量與速度。
(三)培養規則意識是培養憲法意識的本質需要,培養憲法意識是培養規則意識的最高目標
我們為什么說培養規則意識是培養憲法意識的本質需要?
首先,法治社會是一個規則社會,一切行為都要遵循既有的規則,社會規則、法律規則、憲法規則構成了社會規則的全部,在這樣的一個法治社會中,要求全民守法,必然要求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憲法意識普遍存在于公民的社會意識之中。而這培養公民的憲法意識,從本質上來說,是要全體公民在對所有的社會現象反應時以對社會最高規則的認識、理解、反思中強化他們的規則意識。即規則必須遵守。
其次,憲法規則是最高規則,它規范的是國家的權力與行為,既然國家的權力與行為都要遵守規則,那么社會的個體也必須要遵守規則,因此,通過對公民憲法意識的培養,來最終引導和加強公民規則意識的培養,培養公民的憲法意識,本質上是加強公民的規則意識。
培養公民的憲法意識是培養公民的規則意識的最高目標。一個國家法治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對國家與社會的當前的認知與前瞻性設計。公民的規則意識,即是對當前社會的規則遵守與認知,但是,僅僅認知當前還不能夠保證社會向著法治進步與發展,必須對公民進行憲法意識的培養,原因在于,法治社會,政府起關鍵性,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建成法治政府乃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保障。而公民憲法意識是對國家與政府依法行為的根本認識與心理期望,這一認識與期望能夠促進最有能力破壞規則與制度的公權力按照社會規則與最高規則運行,也就制約和保障了政府的法治化。因此,培養規則意識的最高目標是要培養公民具有憲法意識。
規則意識與憲法意識的關系,說明培養公民憲法意識的本質不在于讓所有公民都具有憲法意識,是通過公民對憲法,這個社會最高規則的認識、理解,通過對國家機關遵守憲法的認識,來認識公民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進而認識規則對于社會的重要性,其本質在于全體公民都具備規則意識,讓規則意識溶于公民生活的全部。當全體公民的規則意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那么憲法意識,就成為了公民規則意識的最高理想或最高目標。
注釋:
①本人在《公民的規則意識及其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中對“規則意識”分析,發表于《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年第二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72.
③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7%84%E5%88%99/4405?fr=aladdin.
④本人發表于《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年第二期的文章《公民的規則意識及其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一文中對“規則意識”的定義。
⑤韓大元、孟凡壯.中國社會變遷六十年的公民憲法意識.中國社會科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