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沙沙●雁初
日本媒體4日報道說,日本制造業“不再怕匯率波動了”。但在國際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剛越過“匯率關”的日本制造業又面臨新的挑戰。
《日本經濟新聞》稱,今年以來,日本企業的出口表現堅挺。4月出口指數達到115.4,創1975年以來新高。5月也維持在111的高水平上。盡管國際匯市波動不止,但日本出口的增長趨勢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根據日本央行對“出口匯率感應度”,即日元匯率變化對出口額影響的測算,2000年時日元兌美元每升值10日元,出口將減少3%左右,2010年后這一比率開始下滑,2016年為0.2%—0.4%,2017年降至0左右。日本央行據此認為,現在日元升值或貶值與出口的增減已經基本無關,對依賴出口的制造業營收也不再產生直接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稱,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日本出口產品在類型結構、技術含量方面大幅提升,呈現高附加值化,使得出口產品不再受價格影響而持續暢銷。日本內閣府的數據顯示,在電氣儀器、半導體制造設備、發動機和汽車等產業方面,日本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增長尤為明顯。
但《日本經濟新聞》同時稱,由于美國特朗普政府積極推動對外貿易戰,在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一國競爭力強的高技術產業部門很可能被嚴重針對,這對于剛跨越“匯率障礙”的日本制造業而言,意味著新的挑戰。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員盧昊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過去幾年,日本制造業積極尋求轉型升級,基本路徑是對過去大而全的經營布局進行“切割重組”,集中資源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上游部門。很明顯,對于出口導向為經濟結構特色的日本而言,通過制造業的可持續運營、強化產品的對外比較優勢乃至在全球產業鏈上的“稀缺屬性”,是抵御外部經濟不確定性的必然選擇,這對于中國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環球時報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