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輝
[關鍵詞] 中層干部;戰術;執行力;實施戰略
中層干部在學校管理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傳下達,獨當一面。權衡起來,在中層干部必須具備的各種素質和能力中,戰術執行力應居首位。換個說法,對于中層干部而言,戰術比戰略更重要。
我們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說起——諸葛亮在派遣馬謖鎮守街亭時再三囑咐:“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當時蜀軍的戰略就是先確保漢中安全,再揮師北伐,在這一戰略中馬謖的任務就是守住街亭。而馬謖到達街亭后,卻自作主張地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結果是馬謖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蜀軍失去了街亭,也失去了繼續北伐的戰機。總結這一歷史教訓,我們發現戰術的錯誤會直接導致戰略的徹底失敗。馬謖悲劇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告誡我們:中層干部重在執行,選擇恰當的戰術確保戰略成功是其首要職責。
先對比兩個概念。所謂戰略,本意是指用來指導和規劃戰爭全局的指導性方針和策略。從企業發展角度來說,戰略表現為一種計劃、模式、定位和觀念。所謂戰術,本意是指用來指導和進行戰斗的方法,現在多比喻用來指導、完成工作的具體思路和方法。
總之,戰略和戰術既相對又統一:戰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論,戰術是方法、手段和技術;戰術離不開戰略的指導和引領,戰略又要靠戰術得以實現。
簡單地說,學校的戰略就是那些基于學校發展、面向全體教職工制定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方案等。在學校的戰略部署之下,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層干部,必須有自己的戰術——這里的戰術就是把上述規劃、計劃、方案等分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的方式和方法。
如,每個學期學校都要出臺《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這就是學校對教學改革工作的戰略指導。當每個月結束、每個學期結束的時候,管理干部在這一戰略要求之下,在工作中有沒有自己的戰術、戰術效果怎樣……通過對各處室、部門階段性工作的反饋評議和期末績效考核,自會一目了然,學校領導及廣大教師也自會給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那么,中層干部該如何通過制定恰當的戰術來完成學校的戰略要求呢?要從恪守“三不”原則做起。這里的“三不”原則,包括“不推”“不等”“不忘”三部分。
1.“不推”原則
我們很容易找出許多關于“推”的常用詞語:推脫、推諉、推卸、推辭、推延……明顯都帶有貶義色彩,都是一些不可為之舉。因此我們把“不推”放在第一位,就是為了強調“在其位,謀其政”,是為了保證“任何工作不在我這里沒有起色或者不了了之”。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不推卸自己分內的工作。學校里,每天每個處室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運轉著,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看一看,比一比,就分得出個三六九等:越是身兼數職、整天忙于工作的干部精神狀態越好,唯恐落在別人后面;越是無所事事的干部越是表現得身心疲憊,精神萎靡。因此,工作頭緒多、勞動量大不應該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多數的忙累疲倦都是心態的問題。只為了圖清閑而一味地縮小自己的職責范圍,就是管理干部在自己崗位上的慢性自殺。
二是不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責任的常用意義有兩個:①指分內應做的事;②指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無論哪一種意義,都準確地界定了管理干部的基本職責——把分內之事做好,做不好就得承擔相應的后果。如,學校推行新的考評方案、制定新的規章制度,這都事關學校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管理干部必須以倡導者、執行者的角色出現,而且要敢于在落實過程中承擔責任。否則,就會成為學校發展的絆腳石。
2.“不等”原則
有人說:“等待,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死亡!”當然,這里的死亡,是指個人意志的低迷消沉,是指生命狀態的無欲無求,也是指工作進度的停滯僵化。我們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一種與之相反的進取精神:
一是不等待領導來解難題。好多專家都強調過這一點,中層干部的職責是為領導分擔壓力,而不是靠領導排憂解難。但是現實中仍然有不少中層干部遇到難題,動不動就找領導要辦法。當然,領導站得高看得遠,有氣魄有力度,有更多的人脈關系,也許那些難題在領導那里根本不算難題。但是,切不可產生一有難題就坐等領導來化解的想法。要擺脫這種心態很簡單,只需反問自己一句:如果遇到難題就等待領導來解決,我在這個職位上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
二是不等待別人來承擔。中層干部要切記:能者多勞。如果丟掉了自覺性和責任心,一個人的態度問題就非常容易變成能力問題(態度問題表現為“能不干就不干”,能力問題表現為“想干的時候不會干”),也就是從態度不端正轉化為能力達不到。學校里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一項工作經常會安排多個部門來承擔,但真正付出勞動的卻只有少數幾個人,而成功和榮譽卻要大家共享。坐享其成者切不可沾沾自喜,更不可把“別人打傘我乘涼”理解為“有光不沾白不沾”。因為“得”中有“失”,事實上,別人替你承擔得越多,你個人的能力下降得就越快。
3.“不忘”原則
對于“忘記”,有兩種基本釋義:①不記得過去的事;②沒有記住應該記住的。我們強調的是后一種,既然是“應該記住的”而“沒有記住”,那么,這個“沒有記住”就是有責任的。所以,管理干部必須不斷增強自己的“不忘”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不忘”能力。細化為以下兩個具體要求:
一是不忘記自己的干部身份。在某些時候和某些場合,個別管理干部經常會發出與學校領導意圖不合拍的聲音,做出違背自己崗位職責的事來,尤其是當個人需要做出一點犧牲時,就把自己當成了覺悟低下的普通群眾,站到學校的對立面來和學校討價還價……原因之一就是忘記了自己就是學校干部中的一員。這樣的干部不僅撕破了自己的臉皮,暴露了自身素質的低下,而且傷害了干群關系,丑化了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
二是不忘記自己不想干的事。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就給一類人畫過像:“不少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這種人出于“拈輕怕重”和“先替自己打算”的陰暗心理,在重擔面前、在困難面前經常會逃避退縮,一個經常使用又貌似情有可原的理由就是“忘記”。這種人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哎呀,真暈!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管理干部必須切記,“因為不想干而選擇忘記”實質上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小聰明。對于領導安排的工作,及時落實是最好的交代。如果出于某種原因而無法落實,一定要有個回音——因為領導把工作交給你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給了你政策(領導支持),二是給了你權利(你負責實施),三是在你們二人之間建立起一種契約(我信任你,你為我負責)。因此,習慣性地把領導的話當成耳旁風就是在領導面前不要政策、放棄權利、破壞契約,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是在自己前進的道路上挖坑。
以上對于戰略和戰術所做的探討,僅局限于學校管理范疇,如有不妥之處,愿與大家交流。最后補充一點,這里所說的“戰術比戰略更重要”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說法。因為現實中,那種既有戰術水平又有戰略思維的中層干部,實在是鳳毛麟角。對于一般的中層干部而言,盡心盡力地對待日常的工作,接手每一項工作之前都能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才是最重要的——這既是中層干部提升自身素養的務實之舉,也是學校干部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