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它對于學生語言表達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改變傳統閱讀教學模式,把知識本位變為學生本位,讓學生以積極自主的姿態進入閱讀情境。
關鍵詞:閱讀;語文核心素養;途徑
閱讀是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它對于學生語言表達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通常情況下,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文本所帶來的樂趣,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這種樂趣將會進一步加深,并在主動“悅讀”的狀態下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為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改變傳統閱讀教學模式,把知識本位變為學生本位,讓學生以積極自主的姿態進入閱讀情境。
一、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認知
素養指的是個體素質修養,其中既包括思想道德品質,也包括言行舉止、知識程度等方面的內容。把素養目標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相結合,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提升,同時也利于提升其掌握知識的能力,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產生心理上的愉悅,促進素養目標的實現。在素養目標中,核心素養更具時代感,是一種與時代相適應的產物。語文核心素養強調了學生在各個學習時段所需要擁有的素養,一般在四個維度方面表述出來,分別為語言應用能力、思維發展能力、內在審美情趣以及基本文化修養。
二、“悅讀”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首先,我們強調“悅讀”,即基于學生心理接受習慣的興趣引導性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增強其主動思考的欲望,這是核心素養實現的一個前提條件。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能力的提升是極重要的教學目標,對于學生品格的培養、價值觀的完善都非常關鍵,教師應以多種有效手段,促進學生從“悅讀”的角度提升其閱讀能力。我們強調“悅讀”,也是一種帶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做法。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從好奇心維護與驅動的角度,引發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強烈興趣,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嘗試思考與實踐閱讀,從而實現“悅讀”,這對突破核心素養提升的瓶頸大有裨益。
三、以“悅讀”為出發點的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一)創設良好氛圍,關注情感“悅讀”
教師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辦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保證學生處在良好閱讀情感氛圍之中。在初中階段的閱讀引導教學過程當中,閱讀的作用將逐步得到發揮,語言的掌握、作文創作能力的提升、表達技巧的養成等,都會受到良好閱讀習慣的積極影響。但是初中生在接受閱讀訓練時,往往表現出興致不高、閱讀散漫等問題,甚至有些學生認為閱讀是一種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無謂之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從實際出發,努力調整閱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閱讀情感的關注,重視情感式的閱讀與基于閱讀之后的表達,讓語言的魅力在課堂內外得到進一步體現。例如,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文中涉及到的與民俗有關的內容,便可以成為有利的情感促進媒介。教師可借助播放和文中有關的音視頻內容,再運用向學生提問的辦法,幫助學生從中體會到文本的情感,問題可以設置為:“同學們,你們知道《安塞腰鼓》反映的是哪一地區的民間樂器嗎?你了解這個地方嗎?”學生通過事先的預習,可以回答出:“安塞腰鼓”是陜北一帶的樂器,陜北的傳統民居是窯洞的形式,那里比較有名的民間藝術有跳秧歌與吹嗩吶……在多媒體展示與教師提問的帶動下,學生能夠迅速融入到閱讀教學氛圍之中,當學生具體閱讀至擊打腰鼓有關的內容之際,便可以自然而然地產生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再進一步提示:“這部分內容所集中表達的是人們在擊鼓時所呈現的震撼場景,所以需要以贊美的情感、興奮的狀態去閱讀。”
(二)增強文本認同,引導知識“悅讀”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表達與體會能夠增強學生的文本情感認同,可是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對文章的內涵從知識角度進行深入鑒賞也是很有必要的,是值得教師從心理愉悅視角加以促進的。學生在進入到閱讀情境之后,讀了卻不知文章的深刻內涵,閱讀之后無法產生對文本的深刻印象。所以,教師需要借助對文本背景的講解、對文中語言表達技巧的說明、對文本寫作方式的提示等,為學生的知識認知進行“悅讀”引導。比如,學習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師便可以向學生講述朱自清的生平經歷,并借助其他和“春”有關的名言名句,實現學生對于教材文本的知識聯系。當學生初次閱讀課文以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當你讀完了和春花有關的內容,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個句子?你又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從擬人、排比、虛實相生等角度對文本的寫作技巧加以探討。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存在回答方向的偏離,教師則可以繼續啟發。此時,學生針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將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而提高的過程也將是充滿愉悅的,這恰恰符合我們所追求的“悅讀”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設計,提高“悅讀”能力
對教學設計的豐富,可以讓學生產生更為強烈的閱讀興趣,實現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引導過程當中,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的閱讀設計方法的調整,需要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師應以教材為中心,以科學合理的設計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更好地實現新知與舊學的有機結合,保證知識能夠前后貫通。比如,學習《海燕》一文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對比的手法,將同題材的其他篇章與本文進行對比分析,明確文章是在寓意、寫作手法上的獨特之處。再如,當接觸到一些經典的古詩詞作品時,教師可以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自主閱讀,通過閱讀和誦讀相結合、閱讀和繪畫欣賞相結合等多種途徑,使閱讀成為一種各種感覺器官相配合的全新體驗,加深其對古詩詞的理解。總之,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文本內容對閱讀教學的多元化設計進行深入思考,從而盡可能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到最佳狀態。
(四)重視閱讀評價,提升“悅讀”效果
為了實現評價對于“悅讀”的理想呼應效果,教師需要首先對學生已經取得的學習成績加以關注,以便讓閱讀引導更具針對性,其次對學生所取得的閱讀預習效果加以關注,再次是全面觀察學生閱讀時的表現,給予綜合性的客觀評價。閱讀引導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學生的興趣提升與能力發展至關重要。為了保證這些任務的實現,教師就要考慮如何評價學生思維想象與教材文本之間的關聯問題,即如何妥善評價并處理看起來隨意性甚強的想象和教材文本之間的關聯細節,如何確保評價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真正走向“悅讀”的狀態,使評價既有助于學生想象的突破,也隨時收攏學生思維,使之歸結到閱讀任務本身上來。舉例而言,像《背影》這類描寫作者親身經歷的經典篇章,在閱讀時難度并不是很大,可是如果缺少教師的引導性評價,學生實際上是難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教師應利用評價帶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根據教材文本內容,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過和“背影”類似的體驗,這種體驗的細節,均可以在課堂上表述出來。當表述結束之后,教師對其進行中肯的評價,最后回到教材閱讀的本體任務中來。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促進學生心理向閱讀內容與閱讀過程的主動靠攏,用切實有效的手段使閱讀成為“悅讀”,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探索“悅讀”的深層魅力,最終運用“悅讀”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陸小燕(1977—),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閱讀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