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
摘 要:尋求最簡單的方法教學語文,這是新課標生態課堂的要求。而語文課堂知識又是繁雜的,如何將繁雜的教學內容學得精致簡化,既讓學生學得輕松,又能掌握知識并加以運用,營造出“簡”與“繁”和諧轉化的生態課堂環境,這是教師探索的方向。
關鍵詞:生態課堂;從“繁”到“簡”;由“簡”入“繁”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北菊娴摹吧鷳B”課堂是質樸的,尋求最簡單的方法教學語文,這是新課標生態課堂的要求。而語文課堂知識又是繁雜的,如何將繁雜的教學內容學得精致簡化,既讓學生學得輕松,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并加以運用,營造出“簡”與“繁”和諧轉化的課堂環境,這是我們探索的方向。
一、教學要從“繁”到“簡”
這里所提到的“繁”不是繁瑣,更不是累贅,而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把對文本的感悟具體細化到簡單的段落、句子和詞語,這就是教師所要教授學生的從“繁”到“簡”,這就涉及對文本的解讀。怎樣才能真正解讀文本,作為教師,要充分進行情境創設,以“師感”來感染“生感”,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內心體驗與文本對接,互相融合,從而使書本、學生與教師三者之間達成共鳴。這樣的教學創設,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養成學語文的好習慣。
1.新課舊知,相互映襯
比如《少年王冕》一課,在課堂伊始,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之前學過的《少年王勃》進行回顧,并總結課文主要內容,從而引出問題:與本文相比,兩篇課文在介紹上有何不同?這是對學生整體認知課文能力的一種鍛煉,只有在熟悉課文整體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概括文意并比較得出不同之處,這便是從“繁”到“簡”。而在學習《廣玉蘭》一文時,可以和我們之前所學習的《荷花》進行異同點的比較,這樣不僅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更對作者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2.優美詞句映現課文主題
一篇文章,一個語段,如何來感受它的美,就要通過對具體詞句的品讀和揣摩?!毒耪瘻稀肥且黄牢模闹械恼Z句美得讓人窒息,所以感悟時,可讓學生用筆圈畫好詞佳句,反復吟誦,理解詞意,并試著背背,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再如《少年王冕》這篇課文,是通過王冕輟學放牛和立志學畫這兩件事來具體表現王冕的品質——懂事孝順和勤奮刻苦。在品析具體段落時,要出示課文片段,讓學生尋找。這思考的過程,既鍛煉了學生對語段重點語句的篩選能力,又是讓學生由“繁”化“簡”的一種文本訓練。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在最本真的教學環境中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教師就應該去“繁”就“簡”,從而構建簡約之美。
3.景物鋪墊,聯想美圖
霧凇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形成的。所以學生會比較難接受,但要感悟霧凇的美,又必須知道霧凇的形成條件,所以這時候讓學生觀看錄像,體會霧凇的形成過程,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感知課文。再以《少年王冕》為例,課文描寫的王冕學畫的語段是課文的“精品”段落,是需要學生把目光聚焦起來的。學生自己去閱讀感悟文本,找出關鍵詞,從而了解描寫順序以及景物種類。這樣的教學環節設計,是從學生如何答來設置老師的如何教,這就是教學的由“繁”到“簡”。
二、教學還要由“簡”入“繁”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對文本熏陶感悟的過程,學生也能因此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釋放迸發,使他們的激情在文本中肆意遨游。一堂簡單的語文課,如何讓學生從簡單的課堂延伸出來,體會生活中的語文味,這是教師教學的重點。
1.看到言行,揣摩內心
一個人的神態、動作、語言往往是人內心的反映?!渡倌晖趺帷愤@篇課文所出現的兩個主要人物就是王冕和他的母親。教學中,老師通過問題的引入、說話練習的交流,讓大家透過現象看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彭德懷》一文中,彭德懷的神態和語言是印證他對戰士們的感情勝過大黑騾子的一條線索。從開始的喜愛到深愛,再到后來的忍痛割愛,這些是對大黑騾子的不舍,也是彭德懷更愛紅軍戰士的情感體現。
2.感性課堂,詩意語言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睂φn文的“情”,對人物的“感”,是讓學生由“簡”入“繁”的必經之路。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的引導是很重要的。有時候一張圖、一句詩,都能把學生引入情景中。在品悟王冕內心想法:“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這句時,教師就用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名言來概括。在感悟王冕畫的荷花有多美時,教師不僅用圖片、音樂,還引用了描寫荷花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為教師帶著對王冕敬佩的感情,才使得學生的感受更深一層。
最極致的美,是對課堂教學的“簡”,也是對課堂情感的“繁”。語文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身臨其境,直接置于最本真的文本去感悟體驗,才能學到更多。語文生態課堂是質樸的,卻又是精彩的,所以真正的語文課堂,要追求教學的“簡”,也要講究教學的“繁”。學生要學會如何“簡”,還要學會如何“繁”。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需要“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李森.課堂生態論:和諧與創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孫芙蓉.課堂生態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薛同貴.語文生態科特征之我見[J].文教資料,2010(4).
[4]趙亞芝.學生為主體的語文生態課堂構建策略[J].考試周刊,2013(75).
[5]胡小環.“生態、智慧、文化”語文課堂構建的探索[J].語文建設,2016(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