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一、研究背景
傳統的課堂,老師滔滔不絕,學生被動地接受著一樣的信息,一樣的進度,但每個學生的反應卻是不同的,張三聽懂了,李四還沒懂……但老師難以顧及,很多老師意識到孩子們有著不同的需求并且也愿意為每個孩子逐個做輔導,但這很難實現。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智慧校園、移動學習、云平臺等正在成為現代教育信息化的催化劑。“翻轉課堂”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觀看自己的任課教師的視頻來學習,也可以觀看其他老師的視頻來學習。這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這種環境下,“翻轉課堂”的學習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學習。由傳統的“課堂講解+課后作業”翻轉為“課前學習+課堂研究”,呈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形勢,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充分體現了學習上“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最初我們制作的微課視頻有的老師是通過QQ發給家長,有的老師是通過“優酷”發布,讓學生上網觀看,但據我們了解,還是有很多學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及時觀看,有的家長不放心孩子上網,有的家庭沒有電腦等等,由于手機上微信的使用率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嘗試利用“微信公眾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平臺,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二、研究過程
1.申請“區實驗翻轉數學”微信公眾號,并給學生家長發邀請函,請家長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利用家長會給家長介紹“翻轉課堂”的理念和學習模式,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
2.對“微課”和“翻轉課堂”進行理論研究與學習
組織課題組的老師上華師聯盟學習什么是“翻轉課堂”,什么是“微課”,怎樣制作微課。課題組的羅森、胡明婉老師自己通過網絡完成了“翻轉課堂教學法”課程的學習并成績優秀。然后他們再帶著老師們學習制作微課,大家一邊摸索一邊嘗試著往前走。
3.選擇一個教學專題,制作微課小視頻,進行翻轉課堂的實踐研究
我們首先從四年級“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個單元入手,制作了一個系列的視頻,并進行連續一段時間的嘗試、探索。
4.調查了解利用“微信平臺”嘗試翻轉課堂教學的可行性評估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孩子們上微信觀看視頻的人數能達到百分之八十,少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查看,我們也都及時跟進,和家長聯系,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從后臺了解的數據看,各班觀看的人數基本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并且數據顯示,我們的學生觀看視頻的次數基本是人數的2~3倍,說明有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復觀看。
5.走進課堂
數學科組的胡明婉、韓麗平、劉慧媚與羅森、陳俊、王小紅六位老師代表低、高年級展示了“分享式教學”“翻轉課堂”理念的研討課。六位老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知,用平等的對話帶出了一節節活潑生動的數學課;在教學中更關注孩子的個性化發展,讓我們感受到孩子們獨特的思維視角;劉慧媚老師將“翻轉”與“分享式”課堂相結合,引導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分享交流中解決困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羅森、陳俊與王小紅老師則更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充滿趣味和挑戰的探究活動來學習數學方法,發展數學思維,其中陳俊老師整合信息技術學科資源,利用平板電腦等讓學生小組在可拖拽的課件中驗證自己的猜想,實現了思維可視化。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思維的火花頻頻碰撞。總體來說,這六節研討課得到了現場老師的一致好評,通過微信墻我們能看到滿滿的贊譽。
三、“翻轉課堂”的反思
在實踐過程中,課題研究也遭到一些質疑,如:“翻轉課堂”是否增加了學習時間?“翻轉課堂”是否將“人為灌輸”變成“機器灌輸”?學生在家學習不自覺怎么辦?“翻轉課堂”是否值得在小學課堂中大面積展開?就這些問題,我們課題組成員一起反思,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1.“翻轉課堂”是否增加了學習時間
因為“翻轉課堂”需要提前觀看視頻,并嘗試完成一些基礎練習,所以有老師質疑:這樣是否增加了孩子的課后作業量?于是我們調整了課堂結構,學生已經通過看視頻會了的知識就不再講解,課堂上主要聚焦學生感覺疑難的問題,這樣學生常常可以利用課堂時間來完成作業,作業中的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及時反饋、及時解答,回家就只有預習明天的學習內容了,所以不用擔心學生的學習負擔。
2.“翻轉課堂”是否將“人為灌輸”變成“機器灌輸”
數學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比如計算類的課、解決問題、數學廣角等很多內容都提倡讓學生在問題情景里獨立思考,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以培養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的如空間與圖形這部分提倡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空間思維,提高空間想象力等等,但數學中也不排除有“傳授性”知識,如:很多單元的起始課有很多“認識……”課,“分數的初步認識”“小數的初步認識”“倍的認識”“比的認識”,還有“讀法、寫法”“量角”“畫角”等等很多內容,對于類似這樣傳授性知識,我們認為非常適合“翻轉課堂”的形式,并且翻轉課堂不是沒有探究,而是探究的點不同而已。傳統的課堂可能是在例題處探究,翻轉課堂更多的是在有高度、有難度的問題上探究,這樣的探究更值得回味。
3.學生在家學習不自覺怎么辦
每個班級都會有幾個這樣的孩子,針對部分孩子學習不自覺的情況,我們也跟著改變了學習要求。實驗的初始階段,我們都是布置學習內容,沒有學習要求,至于學生學到了什么,有沒有學會,很模糊,于是,我們現在布置作業時,都附上“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可以對照著檢驗自己的學習是否達標,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當然,有問題可以記錄下來,并且我們提倡孩子們記錄自己的問題,在后面的同學間互評環節,小伙伴之間還要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以督促部分不自覺的孩子。(附:自評互評表)
4.“翻轉課堂”是否值得在小學教學中大面積展開
選擇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我們認為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應該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四、課題研究成果
1.“翻轉”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
翻轉課堂后,利用教學視頻,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懂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做筆記,甚至還可以通過聊天軟件向老師和同伴尋求幫助。從后臺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觀看次數大多是人數的2~3倍。
2.“翻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孩子們分享作業中,我們能感受孩子們個性化的思維是多么精彩,如圖:
除法一直是孩子們比較難理解的,看看孩子們的解讀,多么生動!
為什么奇數+奇數=偶數?孩子們的解釋充滿創意!
作業里有辯論會!
作業里有小技巧!
作業甚至是孩子們的百科全書!
3.“翻轉”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
翻轉課堂最大的好處就是全面提升了課堂的互動,具體表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當教師更多地成為指導者而非內容的傳遞者時,也有機會觀察到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學生的協作學習小組內,學生彼此幫助,相互學習和借鑒,而不是依靠教師作為知識的唯一傳播者,學習可能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習從師生之間擴展到生生之間。
4.“翻轉”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傳統的課堂大多是老師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的學習多是處于被牽引的狀態,而翻轉課堂給了學生更多獨立思考、深入思考的機會。例如,在學習六年級的“倒數”這一課時,傳統的方法是老師出示一組兩個數相乘等于1的算式,如:5×■、■×■等等這樣的算式,讓學生先計算,再觀察,看看有什么規律,然后揭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然后出示一組數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個數互為倒數。最后引出1的倒數是多少,0有沒有倒數等。整個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可謂按部就班,可能這樣的課錯不到哪里也精彩不到哪里。但是,本課在采用了翻轉課堂學習模式的班級里,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更深入了,“分數有倒數,帶分數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怎樣求小數的倒數?”“分數和小數能互為倒數嗎?”“0為什么沒有倒數?”“循環小數有倒數嗎?”“三個數相乘等于1的時候呢?三個數能互為倒數嗎?”“1■的倒數是不是1■?”等等,簡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每一個問題都是如此的精彩,這樣的課堂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同學們圍繞著這些問題發表著自己的想法,時而嘆息,時而掌聲……
我想說,“翻轉”讓我們遇見精彩!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