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霞
摘 要:小學習作教學是奠定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而小學對孩子而言是習作學習的起點,必須在這一階段打牢基礎。當前針對小學習作教學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整體上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學生習作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此針對小學習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習作失真現象展開分析與研究,提出體驗式習作教學建議,希望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生;體驗式;習作教學
一、加強習作與閱讀的體驗形式認知
新課改將習作與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切入點,并以當代小學生為主要教學對象,對習作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在習作指導中,通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化,正確引導學生發現和認識事物,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進行合理描述,營造語文習作教學的良好氛圍,加強習作整體教學水平。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用詞造句以及習作的選材構思、思維邏輯設計等,進行綜合性訓練指導,集中反映出學生的習作優勢與劣勢,并針對劣勢進行反思與研究,充分加強習作教學的指導效果。小學生尚無獨立分析事物的能力、獨立的人格,可塑性較強,因此,教師應當在小學生的習作指導與教學上有目標性、引導性,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根據我國“新語文”教學改革機制出發,改善原有的小學生習作教學,富有實效性地調動小學生的習作欲望,培養小學生的自主習作能力。
二、正確欣賞學生作品,予以客觀的教學評價
語文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學會欣賞語言文字之美,重視作品中體現的人性美、人情美,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自主寫作。當前課堂習作教學一般采用“先導后寫”的模式,容易給學生形成先入為主的理解,后續的寫作過程就是在填充框架,既定的方向和梗概已經由教師設定,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創作。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常規的習作訓練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創造,及時抓住靈感進行習作聯系。對學生真實作品進行表揚,并讓學習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點評,讓學生認識到,習作不僅僅是記事,還要紀實,更要充分地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與人分享。
三、優化教學過程,強化習作基本功訓練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記事作文寫作中必須堅持真實性的原則。為了增強習作的真實性,教師必須優化教學過程,特別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構建更加開放的課堂,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寫作過程,特別是素材搜集與運用方面、作文規劃與設計方面,滲透研究性學習理念和模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開放教學過程與學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習作能力之外的其他素養,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素質等。小學習作課程教學對學生并沒有提出深入研究的要求,但可以將此作為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一種形式,有效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當前小學生習作失真與他們的語言基礎不牢、知識儲備偏少有著較大的關系,因此必須強化習作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將學生的經驗、知識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啟迪學生充分思考問題。習作教學應當提倡個性化表達,特別是寫出具有個性化的語言,這是培養獨立個性、處理習作失真問題的關鍵。實現學生內心情感是習作失真問題處理的重要措施。為了有效激發習作的個性化,教師可以創設習作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平時不斷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這樣他們才不會在寫作過程中東拼西湊,閉門造車。
四、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做到隨手記錄
教師應引導學生敏感地觀察周圍事物,對某些觸及心靈或引起心靈波瀾的事物,多思、多慮、多看。學生應當隨時準備好一個記錄本,遇見值得記錄的人、事、物,便記錄于本,從而做到習作時事例信手拈來,也養成了善于觀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后,學生的習作之源就有了充分的保障。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摘猶如泉水?!闭f明習作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生活,教師應當開展多種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為提供更多寫作素材。教師應當充分使學生的生活豐富起來,開展豐富的實踐類活動,例如:班隊活動、野炊、校外衛生整頓等,給學生布置家務、勞動作業,鼓勵學生養殖小動物,種植花草,充分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使學生深入社會、接觸自然,生活經驗得到了提高,習作素材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積累。積累了生活素材,進行習作時才會思如泉涌,字里行間都充滿著真情實感。
基于體驗式習作教學理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生活體驗中,讓其自主創作和表達,在作文寫作中寫事實、表真情,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抄襲。為了有效消除小學習作失真現象,關鍵要從教師與學生兩個因素加以突破。小學習作教學必須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特征與需求,轉變教學觀念,尋求教學思路和方法上的創新,通過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引導學生累積生活素材,形成求真習作意識,加強自主表達與觀察能力,從而實現表達自我的習作理念,最終消除習作失真現象。
參考文獻:
[1]掌健.小學生習作生活印象語言的特征與突破[J].教學與管理,2015,14(10):22-23.
[2]范新華.淺談“個性化習作”中的“真實”[J].閱讀與寫作,2007,12(1):87-8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