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近期,楊浦區檢察院辦理了一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茅臺酒的案件,涉案金額達50余萬元。此次案件中涉案犯罪嫌疑人均被判處實刑,對于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類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形成了較大震懾。
此次銷售假冒茅臺酒案是發生在關系到老百姓民生問題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因此格外敏感,司法機關在辦理這類案件時會著重將社會危害性納入量刑的考量范疇。在處理此次銷售茅臺酒假酒的案件時,承辦此案的楊浦區檢察院金融檢察科檢察官當時也考慮到了涉案茅臺假酒是否會危及到人身安全的問題。因此要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涉案的假酒進行了安全檢測,以確定其是否達到了侵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程度。如果真的構成危害公眾身體安全,那么需要將有關線索移交給民行部門,因為可能涉及公益訴訟。
“它是一條產業鏈,犯罪分子回收正品的茅臺酒瓶子,然后在遵義市的茅臺鎮上,找一些小作坊進購低價的成熟原漿酒,但是它的濃度和品嘗時候的口感肯定不如正宗的茅臺酒”。楊浦區檢察院檢察官助理朱穎慶向《檢察風云》雜志社記者介紹到。不過這些假酒通過灌裝到正品的瓶子里面,然后通過后期外包裝的仿制,可以制成一個看上去和正品有九成相似度的假酒。最后向買家謊稱是通過特殊渠道獲取的特價正規茅臺酒,從而進行銷售。
本案中,被告人楊某與倪某曾是在同一貿易公司(主要經營酒類貿易)任職的同事。楊某在與其貿易公司的客戶黃某交往過程中均化名為張某。直到楊某被公安機關抓獲,黃某才知其本名姓楊而非姓張。“此類案件中犯罪分子在銷售假酒過程中往往使用的是化名,這是為什么這類案件很難查證的原因之一,因為其中一個方面就是犯罪分子的身份很難進行核實。”朱穎慶告訴記者。在類似的售假行業中,很多的犯罪分子使用化名,這成為一個在偵查過程中的難點。楊某向黃某謊稱自己有渠道可以進購低價正品茅臺酒品。鑒于楊某本人并沒有相關進貨渠道,在與黃某確認購銷事宜后,楊某向倪某詢問是否有進購渠道。倪某從一張姓男子處以200元/瓶的價格進購假冒茅臺酒。據倪某交代,張某系一戴眼鏡的安徽籍男子,是自己在一個酒類代理商舉辦的品酒會上認識的。倪某本人也曾多次問張某進購紅酒進行銷售。楊某告訴倪某有客戶需要購買茅臺后,倪某就聯系了張某,根據所需要的茅臺年份和數量來進貨。倪某稱,聽張某說,涉案酒品是張某朋友的工廠自行灌裝加工,加封的瓶蓋等物料是從義烏等地進購的。
被告人楊某、倪某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多次分別或者共同銷售假冒茅臺酒給黃某,并通過現金和POS機方式收取黃某貨款。承辦檢察官助理朱穎慶告訴記者,通過調取的涉案POS機交易信息進行逐筆核對,并聘請第三方司法審計部門進行一個最終數額的認定,最后認定的“銷售金額”是50余萬元。根據中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中的規定,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在2004年“兩高”《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里邊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銷售金額”是指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后所得和應得的全部違法收入,被定義為銷售金額。同時,司法解釋中規定,銷售金額在25萬以上就屬于數額巨大,相應要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檢察機關最終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提出對被告人楊某和倪某的量刑建議。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侵犯‘貴州茅臺注冊商標的銷假案件,此類案件近年來因茅臺酒品價格飛漲而呈現高發態勢,嚴重損害了茅臺商標品牌在國內外的形象。”朱穎慶告訴記者,“處理知識產權案件以明確權利為基礎。”本案中,被侵權的共有四個注冊商標,包括一個是“貴州茅臺”的文字商標,一個是“飛天”圖案的圖形商標,還有是外包裝上的兩個注冊商標。檢察機關嚴格把控證據標準,通過多次與上述商標權利人溝通,調取搜集到涉案四個注冊商標的完整權利證明材料,以及對涉案酒品的鑒定文書,最終認定涉案茅臺酒系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朱穎慶告訴記者,“此類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具有跨地域性特點突出、犯罪手段隱蔽性強、查證取證要求高的特點,且對犯罪分子的主觀明知認定存有一定爭議,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成案率較低,打擊難度較大。在本案辦理過程中,承辦檢察人員通過適時介入,依法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可以說保證了打擊此類犯罪的質效,才得以使被告人在鐵證面前認罪服法。經歷較短的訴訟周期,也達到了良好的懲治效果。在辦理知識產權刑事案件中,在與很多企業交流中都發現,企業都非常希望能夠通過刑事打擊對侵犯企業知識產權的行為形成震懾。 通過對類似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嚴厲打擊,對于犯罪分子形成了強大的震懾作用,進一步營造了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