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君 管小青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文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構建的原則:系統性原則、自主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問題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然后提出了文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構建的內容:培養內容、培養途徑、培養模式、保障措施。
[關鍵詞]文科高職院校 職業核心能力 自我培養體系
[作者簡介]胡晶君(1979- ),女,湖北宜昌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管小青(1982- ),女,廣東大埔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廣東 廣州 51064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高職大學生敬業德性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18JKDY32)、2017年度廣東省教育廳科研平臺和科研項目(高職高專)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文社科)“基于工匠精神的廣府公民敬業德性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17GWQNCX002)和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18年專項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8ZX1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0-0084-03
文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構建具有重大意義,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滿足文科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需求、滿足學生個性成長需求。
一、文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構建的原則
依據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本質特征,結合文科高職學生的特點,構建文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系統性原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包含許多因子,如培養目標、內容、方式、途徑以及評價標準等。同時,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也是文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綜合考慮高職教育特點、文科高職教育特征、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規律等諸多要素,實現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結合,與學校、企業培養相結合,與學生管理相結合。二是自主性原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的最顯著特征就是自主性,即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具體的能力培養目標和培養途徑,對培養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并不斷改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自我培養的理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主動而富有創造性地提升個人的職業核心能力。三是開放性原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并非一個封閉的系統,要面向社會、面向行業、面向崗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還應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學習心得;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破解學習困惑;加強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使職業核心能力與本職工作有效對接。四是問題性原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要注重問題導向,以提升培養效果。學生在進行自我培養時,應首先對個人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明確個人亟待解決和提高的方面,形成問題意識。如果毫無傾向性地盲目投入,只能是浪費時間和資源。只有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才能不斷提升。五是實踐性原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構建要注重操作性,要考慮學生能否真正從中受益。只有讓學生在真實的行動中去體驗和感受,進行各種專業實習實踐,才能提升自己的職業核心能力。
二、文科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構建的內容
(一)培養內容
早在 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向全國推廣的職業核心能力CVCC認證項目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三個模塊十一項能力,即基礎核心能力模塊(包括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模塊(包括解決問題、創新創業、信息處理)、延伸核心能力模塊(包括禮儀訓練、演講與口才、營銷能力、領導力、執行力)。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如果能夠全部具備這十一項能力固然很好,但在實際中每個人的每項能力都發展得很好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文科高職院校可以選擇其中幾項能力作為重點培養內容。以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為例,該校畢業生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訓、文化創意、涉外商務、涉外旅游等領域工作,通過對這些行業和具體崗位的職業核心能力進行分析,學校確定將自我管理、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信息處理、解決問題、創新六種能力作為學生自我培養的內容。
(二)培養途徑
學校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搭建校內、校外和網絡三個平臺。
1.校內平臺。文科高職院校要充分挖掘校內各種資源,將校內資源的教育功能擴大化,凸顯學校管理和課外活動的育人價值。首先是課程平臺建設。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的自主選修和學習了解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的理論、知識和途徑。其次是活動平臺建設。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文化藝術節、專業技能節等,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實踐,從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最后是管理平臺建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就業指導,促使學生合理評價自我,明確大學階段的成才目標,喚醒職業愿景,提高求職綜合競爭力。
2.校外平臺。文科高職院校與理工科相比,學生將要面臨的職場情景存在多樣性、難以復制、過程難以重現等特點。首先是基地平臺建設。基地平臺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校內專業實訓基地,另一類是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在專業實訓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和計劃,把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滲透到專業實習實訓中;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校要制定詳細的活動指南,讓學生在完成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自主解決問題,自覺培養職業核心能力。其次是社區平臺建設。學校應與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學生—學校—社區”多贏的局面。
3.網絡平臺。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高職學生善于在網上瀏覽信息,也樂于通過網絡在線學習新知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建設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資源庫或網站。通過網絡平臺,師生可以進行全方位交流,達到師生間、生生間共享的目的。
(三)培養模式
1.個體自我培養模式。個體自我培養模式適合文科高職院校中具有較強自主意識的學生,他們對職業核心能力有正確的認識,自我控制能力較強,學習習慣良好。個體自我培養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具體包括自我評估、自我計劃、自我實施、自我調整、自我總結五個環節。
自我評估是指學生對照職業核心能力指標體系進行自我檢測,全面了解自己各項能力的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科學客觀地把握自己的能力水平。自我計劃是指學生根據自我評估的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自我培養的目標、內容和途徑,制訂具有可操作性的自我培養計劃和任務時間表。自我實施是指學生能夠嚴格執行自我培養計劃,主動根據培養內容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實現自我培養目標。自我調整是指學生在自我培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能夠客觀分析和評價計劃的可行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靈活調整計劃,保證自我培養目標的實現。自我總結是指學生在階段性完成自我培養計劃后能夠對照職業核心能力評價體系對培養過程和培養效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反思,然后有的放矢地進入新一階段的自我培養。
2.團隊自我培養模式。團隊自我培養模式適合文科高職院校中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團隊自我培養模式是由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團隊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提升,具體包括團隊組成與評估、團隊計劃與實施、團隊總結與交流三個環節。
團隊組成與評估是指學生組成學習團隊并進行團隊評估。學習團隊一般由3~5人組成,學生可以跨院系、跨專業、跨年級組隊,以具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和興趣為基礎。形成學習團隊后,采用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團隊集體、團隊成員進行職業核心能力評估,明確團隊特點和個人特點,明確個人在團隊中的定位。團隊計劃與實施是指制訂學習團隊的培養計劃及個人的培養目標,確定培養途徑和載體,明確個人分工與職責,制定任務分解進度表。團隊總結與交流是指學習團隊在完成計劃后,對每個人的表現進行總結,對團隊培養效果進行總結并認真聽取反饋意見。
(四)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學校成立校級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發展中心,負責本校學生自我培養的頂層設計、組織實施、制度建設、對外聯絡、師資培訓、指導監督等工作。各系成立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工作指導小組,負責本系學生自我培養方案的制訂、實施和評價等工作。各班成立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工作小組,負責本班學生自我培養活動的具體實施、材料登記核實等工作。
2.制度保障。為保證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的落實,學校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如制定《關于構建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體系的決定》《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工作考核獎懲規定》《職業核心能力認證管理辦法》《第二課堂活動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開發管理辦法》等。
3.隊伍保障。學生在進行職業核心能力自我培養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教師分層次、分類別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指導水平。校外企業、社區的指導教師也要參加培訓,以熟悉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梁綠琦.文科高等職業教育: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
[2]王雙金,孫秀艷.論“職業素養”及其教育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4(4).
[3]余波.培養職業核心能力 啟示人文素質教育——對高職院校構建人文價值體系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9(3).
[4]張靖華.文科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思考[J].北京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