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兩所高職院校500名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分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探討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并從學生、學校、社會三方面提出針對手機成癮傾向學生的干預措施:激發學生自身潛能,提高使用手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校層面為手機成癮傾向學生提供心理支持與成長空間;監管部門致力于凈化手機網絡環境,以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期望能為高校工作者提供可能的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高職學生 手機成癮傾向 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陳祥真(1982- ),女,河南開封人,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河南 登封 45247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手機成癮傾向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關系研究”(項目編號:SKL-2017-2669)和2017年度河南省社科普及規劃項目“大學生網絡心理素養讀本”(項目編號:031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0-0108-05
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集信息溝通、娛樂、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手機網絡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其中,網民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5.4%,大學生手機使用率為100%。
手機網絡具有強大的功能與吸引力,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自我管控能力相對較差,一部分大學生由于過度沉溺于手機網絡而引發一系列問題,目前這種現狀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屠斌斌在編制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問卷中提出,手機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胡珊珊等在分析手機成癮的影響因素中認為,手機成癮是由于不恰當地、過度地使用手機。韓登亮從心理的角度進行探析,提出評估手機成癮的標準有三方面:第一,對手機的濫用;第二,手機過多地影響生活、工作和學習;第三,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出現生理和心理的不適反應。國外學者Griffiths認為手機成癮是一種包含人機互動和非生化的行為成癮。筆者綜合以上研究并結合工作實踐,認為手機成癮是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的依賴,在出現戒斷(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表現出強烈的心理體驗和行為反應。
為了引導高職學生正確地使用手機,本文以兩所高職院校在校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其手機成癮傾向現狀,并從社會、學校以及激發學生自身潛能三方面提出積極的干預措施。
一、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與鄭州理工職業學院兩所高職院校500名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心理測量(如表1所示),并對20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在測試前特別向受測學生強調,生源地指學生入學前的戶籍所在地。同時,強調城市為設區市,縣級市按縣城填寫。心理測量共回收有效問卷468份,問卷回收率為93.6%。剔除少數不認真填寫的問卷,以及排除智能手機使用時間少于1年的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460份,問卷有效率為98.3%。其中,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69.8%和30.2%,該數據表明高職院校農村生源最多。從性別角度看,男生較女生多。據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生源地學生有留守經歷,父母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對親子關系、學業發展等影響巨大。
(二)研究工具
1.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由華中師范大學熊婕、周宗奎等人修訂。包含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四個維度,共計16個題目。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由1至5分依次為非常不符、不太符合、一般、比較符合、非常符合五種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手機成癮傾向越嚴重,一般以項目總分48分為臨界值。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3,重測信度為0.91。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測驗要求。
2.SCL-90自評量表。SCL-90為身心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由90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多個角度鑒別個體是否有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對個體心理健康狀況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
二、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現狀
(一)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體情況
刪除調研中的無效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表2所示)。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總均分為2.69±0.80。根據《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的評分標準,項目均分大于3分或者項目總分大于48分者可診斷為具有手機成癮傾向,需要作進一步篩查。在調查中,有35.6%的高職學生超過手機成癮傾向的臨界值,初步診斷為具有手機成癮傾向。這與李昌鎬調查的35.2%的韓國學生智能手機成癮的結果相似。付桂芳等研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比重為33.06%,與調查數據相比,數量微減,但無顯著差異。
(二)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對《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的測量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將學生分為手機成癮傾向組與對照組(非成癮傾向組),并采用《SCL-90自評量表》進一步探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手機成癮傾向的關系。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1.手機成癮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109頁表3數據表明,大學生手機成癮與SCL-90總分存在相關。除了恐怖、強迫、精神病性、癔癥外,其他因子均存在顯著相關。進一步回歸分析發現,軀體化、偏執、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維度對手機成癮傾向具有預測作用,即手機成癮傾向越嚴重,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偏執分值越高。Takao和Kitamura借鑒行為成癮的經驗,認為手機成癮行為與網絡成癮行為類型相似,均是對某一事物產生依賴。不同在于,手機成癮是個體借助手機媒介來完成的交流。現有研究表明,手機成癮傾向學生更加依賴虛擬世界,其社會焦慮、偏執等程度也更為嚴重。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原因可能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環境更為便利,手機成癮成為新形式的網絡成癮。內容豐富的手機媒體促使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影響學生的睡眠質量和身體健康,在情緒方面表現為緊張不安,當社會焦慮程度變強時,通過手機建立的虛擬關系就變得更加緊密與重要。因此,人際交往困難或者焦慮的高職學生更容易沉溺網絡、逃避現實,更容易手機成癮。
2.手機成癮傾向學生訪談結果分析。從164名手機成癮傾向組學生中抽取20名進行個別訪談。在手機使用時間方面,有6名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8個小時,有學生因使用手機最晚凌晨二三點才睡覺。有11名學生一致認為,看到別人在玩手機,自己沒有事情可以做,于是就一起玩手機,打發時間。因此,對同伴的模仿、自身對學習缺乏動力以及對未來的迷茫是學生具有手機成癮傾向的因素之一。在手機使用內容方面,男生主要用于打游戲,尤其喜歡攻擊性游戲,而女生主要用于看視頻、聊天、購物等。對于使用手機進行游戲娛樂的開始時間,有13%的學生從小學就已經開始,即至少有10年的“網齡”。尤其是有10名學生的游戲成癮狀況從初中甚至小學就已經存在,但出現這種情況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或者父母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
(三)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心理機制
1.高職學生苛求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是手機成癮的重要原因。高職學生大多學業不良,因此在專業學習中缺乏興趣與激情。社會就業競爭激烈,高職學生不能預測到自己的將來。學業不良及社會壓力使高職學生備感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張娜以有留守經歷的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有半數以上的高職學生有留守經歷,比例為52.3%。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父母多外出務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與成長。鑒于這種情況,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孩子在校學業不良,學習成績逐漸邊緣化,在班級中往往被教師與周圍學生忽略,在家庭和學校很少體驗價值感與歸屬感。心理學家認為,被認可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內在力量的來源。而手機網絡游戲的及時“升級”功能能夠讓高職學生體驗“被認可”的價值感;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的QQ、微信等聊天工具,使高職學生能夠在虛擬的人際交往中表達自己的情緒、宣泄自己的不滿,體驗“歸屬感”。因此,手機網絡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高職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在沒有外界因素干擾時,他們會一步一步地沉溺,特別是手機游戲。
2.高職學生有限的自控力是手機成癮的主要原因。高職學生的內在需求在使用智能手機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智能手機的內容豐富與及時更新滿足了高職學生的求知欲望。手機網絡游戲更是為高職學生的自我肯定提供了空間與平臺。網絡游戲以清晰目標、及時反饋使高職學生及時得到肯定與認可,不斷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在游戲過程中更多地體驗到主控感、快感,促使學生不惜代價購買游戲裝備,以提升自己的游戲號碼級別。一些學生在家長與教師的勸說下雖然明確自己沉溺手機網絡的危害,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導致在生理上出現視力、注意力、抵抗力下降等現象,在心理上出現情緒失控、缺乏學習興趣等現象。
3.智能手機的功能多樣化是手機成癮的外在誘惑條件。第一,功能多。智能手機功能多樣化,游戲、聊天、視頻、購物、新聞等功能繁多。第二,上網流量經濟成本低。隨著無線網絡Wifi的普及,高職學生上網不再受到流量的限制,避開了購買流量的經濟困擾,節省了使用手機網絡的經濟成本。第三,使用更加便捷。相比較于早期的臺式電腦,智能手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使用。智能手機的功能多樣化在給高職學生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時,對手機的過度沉溺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業發展與健康成長。
因此,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的出現與其內在心理需求、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息息相關。
三、手機成癮傾向學生干預措施
(一)激發學生自身潛能,提高使用手機的自我管理能力
1.理性認識手機網絡虛擬空間。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手機網絡的普及應用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常態,是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豐富多樣的虛擬世界。高職學生應認識到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辯證關系:現實世界是主要的,虛擬世界是次要的,二者的關系需要協調。過度地沉溺于虛擬世界,將會影響現實世界的發展與進步。虛擬世界的存在是現實世界的衍生品,它是為現實世界服務的,是人們改善現實生活的一種工具。
2.養成合理使用手機的習慣。實踐證明,隨著電子科技產品的迅猛發展,高職學生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調研中發現,每位學生至少有一部智能手機,同時有20%的學生還擁有其他電子產品,如電腦、ipad等。一些高職學生為打游戲長時間熬夜,損害了視力和身體健康;為買游戲裝備透支生活費;無節制地在網上購物;上課玩手機不聽講影響了學業發展;遨游于虛擬世界的聊天,卻對現實的同學漠然以對;等等。這種使用手機的不良習慣不僅影響高職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且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高職學生要嚴格管理自己的手機使用時間,提高自己的自制力,避免從眾;遵守網絡道德,避免網絡行為的失范;堅持有規律的作息,遵守學校的上課紀律;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并學會表達自己。
3.在現實中找到自我價值。家長應與學校管理者定期、持續地溝通,及時引導、肯定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學校應為學生成長搭建良好的平臺,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優化學生的在校生活,熏陶學生的心靈;順應時代發展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改變課堂教學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堵”為“疏”,發揮手機使用便利的特點,開發各種app學習軟件,使手機成為學生完成學業的得力助手。總之,高職學生只有在現實世界不斷得到肯定、主動參與,在現實世界找到自我價值才能改變手機成癮的現狀。
(二)學校層面為手機成癮傾向學生提供心理支持與成長空間
1.拓展成長空間。 在學校層面,美化校園環境,包括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支持學生的文體活動,包括經濟支持與人員支持。例如,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初始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轉移學生對手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多地關注現實,接納現實。
2.開展團體訓練。建立“手機成癮傾向”團體心理輔導小組,即朋輩心理輔導。將具有“手機成癮”傾向的學生集中起來,定期組織團體進行心理輔導,讓他們在互動中重新認識自我,不斷尋找自我,建立發現自我和自我構建的新途徑,改變單一的網絡虛擬空間人際關系,逐步擺脫手機成癮的不良心境。
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其使用手機的行為極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寢室文化是高職學生走出手機成癮的重要途徑之一。現有研究數據表明,有近78%的手機成癮傾向學生在寢室關燈后,依然使用手機。過長的手機使用時間導致學生睡眠時間不足,長時間用眼導致學生視力下降、影響情緒。事實證明,在團體訓練中,同寢室室友的團體訓練是幫助學生走出手機成癮的重要突破口。
3.構建以手機為載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心理健康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走出手機成癮。
加強手機媒體平臺信息資源建設。結合學生手機成癮出現的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情緒波動等現象,在平臺建立豐富的資源,使手機成癮學生能夠利用手機平臺了解自身現狀。
利用手機媒體平臺擴大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例如,通過手機媒體定期向手機成癮傾向學生發送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與此同時,手機媒體要實現與現實的對接,要與其他媒體如報紙、宣傳欄等有機結合,從而使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三)監管部門致力于凈化手機網絡環境
公共管理專家認為,對于快速發展的手機媒介的管理與規制,“硬性”法律法規與“軟性”行業自律缺一不可。
1.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凈化手機網絡環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國家對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的管理也在逐步加強,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但是由于利益驅動與技術缺陷,導致政府監管部門職責不清,相應政策未能徹底執行。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明確職責,并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以政府形象進行正面宣傳,建立和諧的手機文化環境。
2.加強行業自律,凸顯企業的社會價值。從社會方面考慮,移動、聯通等公司可以通過手機網絡向高職學生提供積極信息。在政府一系列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各大運營商聯手對不良信息進行監督管理,并重視手機過度使用的危害。特別是網絡娛樂產業在研發手機網絡防沉迷系統的同時,更要適量研發寓教于樂的適合高職學生專業成長的趣味游戲。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現狀與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在高職院校的學習極有可能是高職學生接受系統學科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亟須采取有效策略,通過個體自律、學校引導、社會監管等途徑,讓手機網絡的使用回歸其初始價值,成為幫助高職學生拓展專業視野、建立學業自信的得力助手,從而培育高職學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
[參考文獻]
[1]鮑丙剛,李艷艷,陶舒曼.某醫科大學學生網絡成癮視屏時間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性[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
[2]李軍莉.論手機在高職院校學習文化建設中的影響[J].新西部,2015(36).
[3]師建國.手機成癮綜合征[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2).
[4]熊婕,周宗奎,陳武.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衛生評估,2012(3).
[5]曲星羽,陸愛桃,宋萍芳.手機成癮對學習倦怠的影響:以學業拖延為中介[J].應用心理學,2017(1).
[6]付桂芳,李歆瑤.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5(12).
[7]李昌鎬.韓國青少年智能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4(2).
[8]張娜.有留守經歷高職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1).
[9]王秀華.高職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