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嵐 楊陽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貴州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建議》立即發出“全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問題,是對貴州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全國同步小康的重要參與,是符合當前時代需要的必要探索。本文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與精準扶貧背景相結合的時代意義入手,探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踐路徑,希望通過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認識,提高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充分優質就業,實現大學生在大扶貧格局下的準確定位,精準發力,為2020年全國實現同步小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精準扶貧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研究意義及研究現狀
(一)研究意義
自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年11月貴州省委提出“全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十三五”期間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明確要求。2017年11月,中共貴州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強調,要在之前全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基礎上,“深入研究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標、新方略、新任務、新舉措,真正將政策機遇轉化為發展機遇,使貴州盡快發展起來,使貴州人民盡早富裕起來,使貴州生態環境更加美麗起來”。精準扶貧是實現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是當前中國攻堅克難的重中之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與這一時代背景相結合。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與價值定位,使之與社會基本任務和諧一致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在精準扶貧的實施路徑中,大學生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大學生能否從思想政治的高度挑戰精準扶貧這個時代大課題,決定了大學生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空間,也決定了在這場扶貧攻堅的大戰中,大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定位、及時發力,把握和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是否能夠與全國人民及各行業的精英們形成正向合力助推中國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只有與時代背景充分結合時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和國家發展、時代需求、個人發展緊密結合,才會更為現實地反映出學習產生的作用和能量,才能更直觀地檢驗學生學習的成績和效果,才能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自覺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動力,才能更清醒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研究現狀
從現有研究來看,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與大扶貧戰略背景相結合進行研究的較少,在大扶貧戰略背景下或精準扶貧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對大學貧困學生的現狀分析,包括貧困狀態、思想特點、心理特征等;二是對“精準扶貧”如何實現“精準”進行思考,對幫扶過程中的“精細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對貧困大學生的脫貧路徑進行研究,其中有對成功的經驗的總結,也有對遇到問題的思考,并提出了決勝脫貧攻堅時期貧困大學生如何脫貧致富的建議和對策,著重強調了大學生精神脫貧和經濟脫貧并重的問題;四是對大學生們如何在新時代為祖國建設作貢獻開展研究,理論界分別從不同的視域和視角進行了探討。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自身特征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產生影響,并從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的角度對大扶貧背景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路徑。但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對結合時代背景尋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路徑的研究不夠。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脫貧攻堅是一場難打的硬仗,但這場硬仗非打不可,非贏不可。這樣的時代呼喚著我們,這樣的使命呼喚著我們,這樣的中國呼喚著我們。面對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時期,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呈現出來的現狀值得思考。通過對發放的300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筆者發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大部分大學生有正確價值取向,但總體認識高度不夠。很多大學生表現出對自己是否有遠大的理想模糊不清,甚至可能從來沒思考過自己和遠大理想之間的關系;二是價值標準不清晰。大部分大學生雖然認為自己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但是在具體面臨成長路徑選擇時往往會找不到具體參考依據和衡量標準。三是認知不足。包括自我認知不足、環境認知不足、需求認知不足,具體表現在缺乏自信、目光短淺、定位不準。四是主動性不夠。表現在主觀判斷能力有待提高、環境適應能力有待提高和個人努力程度亟待提高。
三、大扶貧戰略背景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路徑探索
(一)運用“精準”方法找出大學生思想上的問題
一是要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精準”觀察。可以將思想狀態的一些消極表現和負面表現列舉出來,作為風險點進行重點觀察。對風險點的觀察要有記錄和依據,根據責任分工,年級輔導員定期和班主任、班干部或寢室長進行交流,收集本年級各班的突出思想問題。二是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精準”分析。根據工作需要,由具體責任教師負責召集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學生干部集中研究學生行為上暴露出來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準確定位。三是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精準”歸類。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態是多種多樣的,其背后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通過前期的觀察和分析,可以將學生思想狀態上表現出來的問題進行有效歸類。歸類以后更有利于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
(二)用大扶貧先進事跡激勵學生勇挑重擔
一是結合實際,重點宣傳。對先進典型的學習往往容易陷入空泛、枯燥和感染力不夠等局面,一定要結合實際,從學習大學生熟悉的、喜愛的先進典型入手。可以選擇當前有代表性的、影響力較大的、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學生、青年領袖人物、行業領軍人物;可以利用大學生的偶像崇拜心理,搜集大學生所熟知并喜愛的明星、運動員、企業家、科學家等的勵志故事,激勵學生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熱情;篩選與大學生專業相關的,或科教系統內的為祖國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頂尖人物,結合專業背景會給大學生以前景展望,同時發現自己的差距。二是豐富載體,形式多樣。利用團組織生活、主題團日活動、班會、學生座談會、工作例會等,對先進典型做到逢會必講,并提前安排一定數量學生上臺介紹先進事跡。可以組織紀念活動,根據活動主題,確定具體內容,借此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增強活動的感染力和實效性。舉辦先進事跡宣講活動,宣傳自己身邊的先進事跡。還可以將先進事跡材料匯編成冊,在校內外廣為宣傳。三是實事求是,公平務實。在號召學生推選和宣傳典型時,要堅持實事求是,事跡突出,全程公示的原則。通過組織重點引導保證先進典型的代表性和廣泛性,確保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選舉過程要實事求是,不溢美、不拔高,用典型人物的真實事例來感染人、鼓舞人,選舉重要環節和結果要公示,廣泛接受全校師生的監督,保證樹立的典型能經受住檢驗,真正起到榜樣和示范的作用。
(三)開展大扶貧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內生動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解決大學生思想和行為之間存在的客觀矛盾,要激發大學生的內生動力首先要解決這對矛盾。首先,我們要在這場扶貧攻堅戰中給予大學生當英雄的機會,要把他們放到重要的位置和高度;第二,學校要結合當前的大扶貧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和創新創業的引領上,統籌安排,精心謀劃;第三,堅持全面協調和統籌兼顧,解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持續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要通過開展了解民情、主題宣傳、基地學習、課堂展示等思政類主題實踐活動引領大學生關心時事、關心歷史、關注未來發展,學會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不要局限在狹隘的視野里故步自封,也不要迷失在謠言和誘騙中被人利用,深刻領悟個人和國家是水乳相融、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積極地投身到對祖國的建設中去,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價值,找到歸屬感。要大力開展創新創業類實踐活動,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通過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探索新型合作思路、提供有效實踐路徑、獎勵突出實踐成果等措施,將內容點滴融入學生身邊的學科和知識,融入學生所處的環境和氛圍,融入學生的每一個言行舉止。
四、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大學生,要鼓勵他們明確學習目標,樹立遠大理想,形成價值上的共鳴。不是所有的目標都能給人以持久長遠的動力和幸福感,也不是所有的目標都指引人走向幸福和成功,內生動力的產生來自于人思想和內心的高度認同感和幸福感,它是外部壓力和內部動力合力形成的。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處在中國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要將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潤化的心靈教育融為一體,教會學生有信仰、守規則、講規矩、肯吃苦、勇擔當,鼓舞出大學生的信心和斗志,激發出大學生的潛力和智慧,讓他們在大扶貧的戰略背景下,勇于實踐和創新,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奏響自己的青春華章。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