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久艷
摘要: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我國全面實施,各學科都在積極響應新課程指導理念。在此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也需要盡快落實改革,掃除教學障礙,解決存在于教學中的諸多問題。本文就對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有效策略,希望能夠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語文 教學改革
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下,教育教學為了不斷達成更高的目標,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舉措。從考試改革、教材內容改革到如今的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要求正在不斷提升,高中語文教學也需要積極響應改革的號召,以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人才。對此,筆者對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 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學內容都是以文字來呈現出的,如教師沒有做出適時的創新,沒有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那學生所掌握的內容也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無法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意蘊,更無法傳遞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不再為了應試而教,將目標放在學生的情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上,將課本中的文字“激活”,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
例如,在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其中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才能讓這段話“活”起來呢?我在思考后,對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聲音和氣味只靠耳朵和鼻子就能感知到,作者為什么還要用腳踏上去呢?”我們正常的表達方法都是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但作者為什么在其中加了一個‘也字呢?添加了這一個‘也字仿佛是在和另外一種場景在比較,大家想一想,作者在和哪一情境在比較呢?”這時學生都開始相互討論起來,積極性極高,十分鐘后,我檢驗他們的討論結果,學生們都說作者將文中描寫的情境和下雪時的情境相比較。學生們很少有見到過槐樹的,更沒有見過槐樹落蕊的情景,但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將作者描寫的景象和自己所見過的景象聯系在了一起,對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腦海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郁達夫在秋日的清晨走出房門,發現槐樹在一夜之間將落蕊鋪了滿地,仿佛我們平時沒有察覺到夜晚的下雪一樣。作者帶著欣喜的心情輕輕地在落蕊上踏了幾腳,發現不像我們踏在雪地中一樣會發出聲響,甚至連“聲音也沒有”,撿起地上的落蕊嗅一嗅,發現連“氣味也沒有”。將落蕊清掃后,除了“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什么都沒有留下,傷感的氣氛突然襲來。通過構建這一情境,學生對本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和作者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二、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強調“正確答案”,但對于語文這樣一門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學科,到底什么才是所謂的“正確答案”呢?教師在否定了學生不同意見的同時,也扼殺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如今,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科素養,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見,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石鐘山記》一課時,就有一名學生對“而笑李渤之陋也”這一句提出了不同意見,通過課本上已有的注釋,這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石鐘山的形狀好似一個“倒扣的鐘”,其中有很大的空穴,因此敲擊石鐘山的崖壁,巖壁較厚的南面的山會發出所謂的“函胡”之聲,巖壁較薄的北面的山則會發出“清越”之聲,但敲打石鐘山的其他部位,卻并不是“所在皆是也”,這證明李渤沒有說錯,只是沒有表達全面。
三、尊重需求,傳遞方法
如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新課標下各學科教學都應樹立的目標,教師不能再手把手的教學生,將自己總結好的內容“灌輸”給學生,而是應給他們自主探索的空間,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中的主體,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
例如,筆者在講《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布置自主學習任務,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先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不同人物做出評判。隨后,讓學生之間相互結組,將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交流。對于每個學生產生的問題,基本都可以在小組內通過團體的力量解決,如遇到了難度較大的問題則可以在班級中,師生共同探討,最后最出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是教師為了貪圖輕松,而是為了充分突顯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對于通過自主討論獲得的結論一定會記憶的更加深刻,同時產生強烈的成就感,激發出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四、創新方法,多樣化教學
新課標倡導教學手段和模式的多樣化,傳統“填鴨式”的教學需要被摒棄,用一些現代化的、人性化的教學手段取而代之,提升教學效率。如,教師在講解《紀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可能對劉和珍這一人物并不了解,在學習課文內容的時候就無法深入地理解魯迅先生想要表達出的情感。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在網絡上提前搜集好有關魯迅與劉和珍君的生平資料,在課堂上通過圖片、影音等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對主要人物有了詳盡的了解后,再次閱讀文章時,就會帶著對背景資料的了解來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感受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與情感。
五、結語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需要不斷做出創新,樹立更高的教學目標,將眼光放在學生的終身發展上。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個性等多種渠道來促進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溫艷.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2013,(10).
[2]厲雙雙.淺析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措施[J].科學中國人,2015,(03).
(作者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