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教育何以重建社會秩序

2018-07-06 10:04:40黃琳
成人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鄉村建設

【摘要】中國當代社區教育與上個世紀初社會教育同根同源。上個世紀30年代,面對社會失序導致的國家內憂外患,梁漱溟先生通過在鄉村中建立鄉農學校,在學校中對民眾養成禮俗、培養自力、精神教化,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秩序化的個體,進而推進鄉村建設,試探著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社會的道路。以建設為經、教育為緯,通過社會教育推進鄉村建設、重建社會秩序,取得的成績享譽中外。其對于當代社區教育具有以下借鑒意義:社區建設應以社區教育為基本路徑;社區教育以社區建設為依歸;加強社區學校建設,構筑推進社區治理的平臺;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秩序化的個體。

【關鍵詞】社區教育;社會教育;鄉村建設;社會秩序

【中圖分類號】G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5003106

【收稿日期】20180320

【作者簡介】黃琳(1970—),女,武漢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在讀教育博士,武昌區社區教育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終身教育。《鄉村建設理論》是梁漱溟先生耗時16年的心血之作,該書出版后,社會反響強烈。當時的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界最有創造性的教育理論著作,由此也確定了梁漱溟先生在20世紀中國思想史、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鄉村建設理論》全書由甲部和乙部兩個部分組成。甲部是認識問題部分,基于中國累積問題的思考與分析,奠定鄉村建設理論的依據和鄉村教育思想的基礎;乙部是解決問題部分,闡明鄉村建設必須依靠教育手段,通過培育發展社會組織以及傳授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解決當時的政治問題及促進農村經濟復蘇,逐步實現國家的民主、富強。本文圍繞社會教育和社會秩序的主題,對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及其社會教育思想進行述評,并探討其當代價值。

一、現狀與問題:社會的失序與混亂

對中國問題尤其是社會秩序問題的思考,是梁漱溟提出鄉村建設理論的出發點。他從歷史學的角度,以文化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對社會、國家進行了觀察與分析,認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最大問題是“散而且亂”,武力橫行,法律無效,“社會的秩序性已降至最低度”。

梁漱溟從分析中國固有文化和傳統社會秩序的關系入手,指出中國傳統社會具有“無為而治”的特點,而社會秩序的維持主要依靠教化、禮俗、自力維系。傳統中國社會的特點是“倫理本位、職業分立”,倫理化與職業化交相輾轉,形成了中國的社會結構。雖然發生過周期性的一治一亂,但是由于社會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因此社會秩序也只不過是一時的擾亂。在分析何以導致中國社會構造崩潰時,梁漱溟指出中國固有文化如散漫無力、短于對自然界的分析認識等內在缺陷,在與西方的較量中日漸明顯,引起國人對自身文化的厭棄與反抗,“是中國社會崩潰的真因”。[1]在西洋文化進入之后,傳統的倫理本位逐漸被個人本位取代,重視個體權利觀念:以自我為重,以倫理關系為輕;權力心重、義務念輕;從相互禮讓變為利益相爭,從情誼相連變為各自離立,道義與信義日漸消失,狡詐與粗暴處處存在,社會上投機取巧盛行,但“如西洋人一樣的個人本位或社會本位的社會也未建立”;同時曾經能夠均勻分配的如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等卻逐漸趨于壟斷,“職業分立”社會破壞了,而階級對立的社會也不成功”。[2]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遭到破壞,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建立,東不成、西不就,社會陷入混亂之中。

在梁漱溟看來,中國社會秩序與中國固有文化密切相關。“人非社會則不能生活,而社會生活則非有一定秩序不能進行;任何一時一地之社會必有其所為組織構造者,行著于外而成其一種法制、禮俗,是即其社會秩序也”。[3]社會秩序的崩潰,導致國勢沉淪,內憂外患,苦不堪言。 如何實現社會秩序的重建,他進行了審慎思考。

二、思考與追尋:重建社會秩序的路徑

如何建立社會秩序是一個被追問了若干世紀的問題。18世紀初,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端,在經歷復辟、極權、戰爭、無政府、科學主導與宗教懷舊等系列變遷之后,面對社會彌漫的焦躁、幻滅情緒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混亂與失序,一些社會學家進行了建立社會秩序的路徑探求。美國社會學家E·A·羅斯提出,社會秩序的建立需要通過“自然秩序”和“社會控制”兩種途徑實現。前者包括同情心、互助性、正義感三個部分,后者包括國家、人身依附關系、等級制度等等。[4]馬克斯·韋伯則認為社會秩序通過兩類因素得以保障:純粹的內在因素以及外在的保障因素。前者包括獻身精神、價值理性、宗教因素,后者包括慣例、法律,不遵守會受到鄙視或強制性懲罰。[5]學者們的表達雖然不盡相同,但歸納起來,社會秩序建立的途徑可以概括為內在途徑和外在途徑兩類,分別對應于內在的個體因素與外在的保障措施。

梁漱溟對于重建社會秩序的思考與他們有著相似之處。在外在的社會系統方面,他清醒地看到,當時的一些仁人志士面對民族受欺吃苦、命運危殆,內審外觀,發現與西方相比,中國事事落后,便急于追趕。由于缺乏對于中國傳統與現實狀況的深入考量與細致分析,而盲目效仿西方,“以西洋之法易中國之禮,乃大反乎吾數千年所習尚之道”。[6]中國合宗教、法典、儀文、習俗四者于一爐而治之,靠禮俗維護社會生活,而西方依靠法律制度維持,由于西方的精神與中國的社會事實嫁接不上,精神外力破壞與當時本已經混亂的政局破壞相乘,激宕機械地演變,自救反而成為自亂,外力更容易在這個時候乘虛而入,加強破壞。在失去自身原有的社會秩序、組織條理的時候,又失去了應付外在環境的能力,越崩潰,越陷于無能力的境地。“故自力破壞,重于外力破壞”。[7]中國陷入了更加不堪的混亂之中。因此,他認為,重建社會秩序,一定不能夠盲目照搬西方,不能脫離中國實際,而應該是“中西具體事實之溝通調和”。

對于內在的個體因素的思考,也就是作為個體的人對于社會秩序建構的影響方面,梁漱溟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自孔子以來,內在的個體因素,一直被認為是建立社會秩序的起點。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孔子提出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不古。他沒有建立一個大的信仰目標,也沒有將獨斷的標準留給后人,而是教人自省,通過教育教化的作用,促進人的價值內省與行為外化,建立起人心秩序,從而實現社會的良序。梁漱溟在對中國社會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后,指出“中國一直以來社會秩序的維持,不在武力統治而寧在教化,不在國家法律而寧在社會禮俗,不在他力而寧在自力”,[8]這種依靠禮俗、教化、自力而形成的中國社會秩序,已經維系了幾千年而鮮有改變,即便是在遇到外族侵略,也一直不曾動搖,就足以證明它的強大。他認識到,以民眾為主體,通過人心的培養與教化,引生民眾自己的力量,是建立社會秩序的另一條路徑。

通過對中國固有文化和社會秩序關系的分析,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秩序的重建,“一定不是國家定一種制度就能成功,而是需要依靠社會在發展中自己試探著走出一條路來”。[9]

三、探索與實踐:鄉村建設為經,社會教育為緯有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對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做了總結,提出主旨為“以理性復興中國,以學校組織社會”;[10]有學者從哲學角度將其總結為“從儒家的倫理思想出發,試圖通過鄉學村學,繼承鄉約的傳統,在中國培育個人和團體的新倫理”。[11]本文則側重于從梁漱溟鄉村建設和社會教育的組織平臺——鄉農學校出發,介紹梁漱溟如何在鄉農學校開展社會教育、如何通過鄉農學校的社會教育來重建社會秩序。

1構建社會教育的組織平臺

基于對中國已有社會事實與歷史文化的追尋,梁漱溟提出走重建社會秩序的新路,應該從農村著手,通過對農民的教育建立成熟的中國現代文明。鄉村是中國社會的根基,謀求國家發展和社會秩序的重建,應該從鄉村建設做起,這幾乎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共識。20世紀30年代,各種形式的鄉村建設運動在中國各地展開,各種鄉村工作組織達700多個。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路徑與其他工作組織不同之處在于,他通過建立鄉農學校,實現“政教合一”,尋求鄉村自治自救的路徑。

鄉農學校具有這樣的特點:一是以人生向上為目標。貫穿于中國社會理性精神的是人生向上的振拔之氣,與西方社會“注重現世幸福,當下感受”不同,中國人非常看重父慈子孝的倫理情長,好善改過的人生向上,注重的是“合理”,而把事情放在后面,他將這種品質譽為“理性”,而鄉農學校就是要對中國傳統的“理性”進行發揚光大。二是要尊重學術、尊重專門知識、尊重賢智者領導。他認為少數服從多數只是一種省事的方法,人類是理性的動物,需要科學上的真、道德上的善,尚賢尚智才是根本的理。理智越發達、文化越進步的社會,越是應當尊重學術、尊重專門知識;而如果是多數無知識的人妄自做主,社會就失去了理性。三是要基于倫理情誼。在組織中,個人與團體的關系,一直存在著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爭論。他認為應該以中國傳統倫理情誼思想為結合,既不是個人本位,也不是社會本位,而是要互相倚重。鄉農學校作為一個有目的、有組織、“政教合一”的機關,作用有很多,但主要是社會教育和地方自治,“通過這種手段來實現人的理性,提振人的精神, 改造鄉村農民的自由散漫和倫理淪喪,改進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而組織大多數人為主體來開發我們的經濟,促進我們的經濟,把經濟放在這種人生中,讓人生駕馭經濟,支配經濟,享用經濟等等”。[12]1931年他來到山東鄒平,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設立鄉學村學,進行了長達七年的鄉村建設實驗。

2以社會教育重建社會秩序

在梁漱溟看來,中國社會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社會秩序的維持多是靠理性而少靠武力。他認為,借助武力,就破壞了理性;維持社會的力量不在外而在內,不在人而在己,用理性建立社會秩序是最好的方式。“禮俗、教化、自力三者內容皆為理性”,[13]他試圖以社會教育的方式,培養禮俗、教化與自力,實現社會秩序的重建。

禮俗養成:中國是個情理的社會,《說文》中對“禮”的界定為“禮,履也”。禮是行為的準則與指南,禮的大端在制度。建設新禮俗在他看來就是“禮而成俗,就是一個習慣”。他學習借鑒丹麥合作社的發展,認為丹麥合作社靠的不是條文章程,而是習慣禮俗。鄉農學校由學長、學董、教員、學眾四部分組成,他制定了《村學鄉學須知》,設置了《學長須知》、《學董須知》、《教員輔導員須知》、《學眾須知》。學長是“村中或鄉中品德最高的人”,不負具體的行政責任,主要是主持教育,教訓一村或一鄉的人,是一村或一鄉全部民眾的教師。學長既是傳統機構中的鄉長,也是鄉農學校中的校長,主要職責是監督教訓。學董是由本村或本鄉遴選出來有辦事能力的人,經政府禮聘之后,專門負責村學鄉學的公共事務,主要負責行政工作。教員是村學鄉學聘請的教師,他們的作用不僅是教書,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發動學員,參與鄉村問題的解決。學眾是鄉民,他們是建設、改造鄉村社會的主力。學校制定有《村學鄉學須知》、《學長須知》、《如何做村學一分子》等,確定了學長、學董、學眾等盡其所應盡的職責即為禮。西方組織管理的是用法律條文明示違反及處罰,而鄉農學校的職責,不是法律條文,都是基于教訓培養的目的,規定出來一個方向,進行明示指導。實踐的時候就依靠禮儀、禮貌的方式培養出一個習慣。如果不符合制度習慣,大家都會以為他不對,在養成習慣之后,違反習慣反倒不容易了。[14]這就是禮俗習慣的培養與形成,在他的設計建構下,鄉農學校成為一個基于倫理情誼、具有自治功能的社會系統。

精神教化:丹麥的民眾教育給了鄉農學校很好的辦學啟示。丹麥的民眾學校,由私人經營。校長為辦學而來,學員為學習而來,都屬于自愿行為,因而處處富于生趣,深受民眾的喜愛,成為真正面向民眾的社會教育。民眾教育如果“徒瑣于識字、于常識、于農業改良,而于吾人茲歷史巨變的世界無所啟發指點,則可云毫不相干”。[15]在他看來社會教育的價值不在于教人謀生的手段,而更應該是對生命個體的人的價值關注。“知識技能乃生活之工具;求之在人,得之在人,運用之在人。人之生命消沉無力,則知識技能一切說不到。而果得身心條理,生命活潑,亦自然知所追求運用;知識技能亦乃有以著以功”。[16]生命本身是鮮活的,需要活潑的生命去激發、喚醒、感化,而后才會有知識技能的習得、運用,這樣教育的功用才能得以充分彰顯。他將“精神陶煉”作為引發“身心大愿”的媒介,為此在鄉村建設研究院中開設了“精神陶煉”課程,并親自授課。“精神陶煉”課程包括對于人生態度與修養方法的指點、面臨人生實際問題的討論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分析,這些都是以“民族精神”為核心,[17]此外還在各鄉農學校中都開設有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即“精神講話”。主要講述中國鄉村社會精神破產的緣由,開導農民心理,將中國的舊道理即中國的儒家文化灌輸給村民,讓他們從新舊文化交替間的轉變中,保持相對積極的心態。通過精神講話,既能夠使教員與農民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也能夠喚醒農民的進取心、鞏固他們的自信力。

培養自力:在梁漱溟看來,鄉民是解決鄉村社會問題的主要力量,把他們發動起來形成自力,開展自救,鄉村社會就可以復活過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生活,更要以教育的力量,達到改造生活的目的。[18]他在《設立鄉學村學辦法》中強調,村學應盡可能地對鄉民進行生活必需的教育,讓他們都有機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改造。村學鄉學的課程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學校教育課程,第二類是根據鄉民特點開設的課程,如自衛訓練、農業技術、公共衛生等。此外,還根據鄉村地區差異開設了一些課程,如在有山地的地方教村民如何山地造林,存在匪患的地方如何防匪患、養蠶種棉地區開設養蠶種棉課等等。鄉學村學按照工作內容分為甲、乙兩項。甲項設兒童部、婦女部與成人部;乙項是倡導本村所需要的各項社會改良運動。甲項中的兒童部,是學校式教育;婦女部與成人部以及乙項各工作,都是社會式教育。成人部、婦女部、兒童部等,開展生活必需的教育,以使本村所有的人都能夠參與社會生活,并進而擁有改進社會生活的能力。乙項主要是倡導諸如反纏足、早婚、戒毒等各項改良運動,興辦本村所需要的各項建設事業。另外,他還非常重視教員在社會教育中的“推動設計”作用,要求教員從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匪患、兵禍、天旱等現象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和討論,從而培養村民的自覺、自主意識,激發他們具有解決問題、改造社會生活的愿望和勇氣。這樣在賢智者的領導推動之下,使得組織成員能夠有力地參與社會生活,為他們提供了社會自立的路徑與方式。鄒平的鄉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喜歡鄉農學校的。[19]

從1931年梁漱溟到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開始,1934年他把鄒平縣內原有的8個區、158個鄉鎮全部廢除,依照自然形勢和歷史習慣,把全縣重新劃分為14個鄉,336個行政村,成立了50多所村學。與此相應,村學鄉學代替原來的各級公所成為鄒平的鄉村組織,校長(即學長)掌管學校的事務并對縣政府負責,初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格局,截止到1937年日軍占領山東時,鄒平大約已有村學300多所。以合作事業為工作重心的鄉農學校迅速發展。到1936年底,鄒平建立了蠶業、林業、信用、莊倉、購買等六大類合作社總計307所,社員總數8 828戶,合作事業成為鄉村建設運動最有成效的活動之一。此外,梁漱溟在行政改革、公共衛生、移風易俗、學校教育等領域所開展的實驗工作,為提高縣政府行政效率、改善鄉村醫療衛生條件、促進文明生活方式、加強地方人才培養與治安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來鄒平參觀訪問的國內外名流和社會團體絡繹不絕,鄒平一度成為全國知名度最高的縣級單位。[20]

通過教育的教化,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秩序化的個體,一直以來被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梁漱溟則是以他在鄒平的具體實踐,告訴我們社會教育如何培養秩序化的個體,實現社會秩序的重建。

四、對于中國當代社區教育的啟示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百多年前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在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面對:依然是沒有宗教信仰,依然需要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而今天我們還將面對由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家庭、家族的式微、倫理情誼的日漸淡薄;還有在單位制解體后,傳統體制下形成的社會支持體系被打破,新的社會支持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出現社會支持的斷裂。于是我們看到了人的物欲、及時行樂的愿望被畸形激發,各種潛規則大行其道;社會各行業為了利潤、利益的最大化,不顧道德底線,造假毒害市場、時常爆出令人觸目驚心的造假黑幕;社會犯罪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社會的失范與失序加劇了當代中國人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與焦慮感,這種心態不利于社會凝聚力的形成與個體生命質量的提升。

為此,一些社會有識之士提出:形成良好的社會治理系統,健全當代中國的新秩序,還百姓一個平安清明的世道,是社會建設與發展最迫切的需求。社會學者紛紛把目光聚焦于社區:它不僅是社會的基礎多元,是社會發展的根系所在,也是因為在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多發期、利益的破冰期,“一個強大的社區是醫治一切社會疾病的基礎”。但是,在轟轟烈烈的幸福社區、和諧社區建設之后,社區依然是“一戶一重天,相見不相識;‘貓眼看世界,老死不相往來”——社會仍然是零散的、缺乏凝聚力的。

當代社區教育源起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學者們看來,今天社區教育與當年為實現鄉村建設、社會改造而開展的鄉村教育、平民教育一脈相承:都是以推動社會建設為目的,都是面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開展的兜底教育。然而當代中國的社區教育在經過30年的發展后,“時至今日,它仍未發展成獨立的、擔負特定職能、以專業化方法和技術為手段的教育體系,未能對促進教育與社會的一體化,滿足社區居民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推動社區發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21]

重讀《鄉村建設理論》,思考它在短短六年時間取得的社會成果與產生的深遠影響,反觀今天仍然“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社區教育與“轟轟烈烈卻收效甚微的社區建設”,在我們看來至少有以下啟示:

1社區建設以社區教育為基本路徑

現代社區建設的目標是使社區成為服務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實現這一目標,不妨借鑒梁漱溟的鄉村建設之路。他在鄉村建設之初,并未想到要走教育的路徑,“我們原初雖不想辦教育,但往前探求我們的途徑,不覺走上了社會教育一條路。好像兩道河流,上游不是一個源頭,而下游則彼此匯合一流了”。[22]在他看來,民眾教育的目的是為鄉村建設,只是運用了教育的方法。“民眾教育不在鄉村建設上作功夫,則民眾教育必落空;鄉村建設不取徑于民眾教育,則一切無辦法”。[23]他是在建設鄉村的過程中,認識到走教育的路就是以理性的辦法來改造中國,而不是靠暴力來強造。在他看來,鄉村建設如果使用行政手段,是不能深入、持久取得效果的。越到下級越接近社會而直接面對民眾,就越當運用教育的功夫而不用行政的手段,才是社會的進步。[24]

當代社區教育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廣泛開展的公民素養、職業技能、人文藝術、運動健身、養生保健、科學技術、生活休閑等教育活動,對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善向上的人生心態,有著積極影響。在學習、教化中,提高居民素質,促進居民交流,為建設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奠定基礎,應該成為推進社區建設的基本路徑。

2社區教育以推進社區建設為依歸

在梁漱溟看來,社會教育就是以社會為對象的教育。他認為,“中國此時一切應興革的事業,均應放在教育里去做。此所謂教育,非以個人為對象,而是以社會為對象,所以是社會教育”。[25]他提出鄉村工作者在進行鄉村建設的時候,應該運用教育的方式;教育者在尋求工作的方向目標時,也應該依歸于鄉村建設。他在鄒平的實踐,教育觀念超越傳統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授,卷入了中國危機的方方面面。

社區教育是在社區這一具象的物質與生活內容豐富的場景中開展的、對教育對象具體而現實的教育活動,正如“社區研究要經歷一個從強調封閉、獨立性到強調與大社會及歷史的聯系,最終在大社會、歷史的網絡體系中重新發現其特殊性的否定之否定的道路”,[26]社區教育同樣也需要邁出封閉、狹隘的地域局限,回歸到社會的宏大體系中,發掘自身的社會價值與意義。多年以來,我們過于強調社區教育在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工具性作用,而忽略了它在國家建設和社會建設中的價值蘊含。“未能給予來自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與價值觀的關照和引導,社區教育就只能是一種工具性或娛樂性的存在”。[27]在國家大力提倡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今天,推進社區教育發展,應放置在社區建設、社會治理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社區教育在推進社區治理、實現社區發展中的作用,以及科學可行的有效路徑。

3“以學校組織社會”,構筑推進社區治理的組織平臺

梁漱溟在鄉村建設中,試圖通過中國固有精神和西洋文化的溝通調和,建設新禮俗、建成新的社會組織。這一社會組織是基于中國精神、吸收西洋文化的團體組織。他受丹麥民眾學校的啟迪,在對呂氏鄉約改造的基礎上,建立起鄉農學校。在他看來,鄉農學校是一個講求進步的機關,“是一個生長的、慢慢開展的組織,從苗芽而生長,從端倪而開展,由此而慢慢形成一個大的社會”。[28]在鄉農學校的建設中,他提出“讓每一個人對于團體(鄉村)生活要有力的參加”,[29]只有讓個體對于鄉村事情關心、考慮,才能夠實現鄉村自治。

在當前的社區建設中,受長期以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政府直接面對社區,導致居民參與社區生活難成常態,逐漸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把社區事務看做是政府的事情,對于社區事務大多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沒有居民的廣泛參與,社區治理就難以實現。研究表明,團體參與能夠將分散的個體意志集中起來,使居民的社區參與更加規范、更有力度。而受社會環境和傳統體制的影響,當前社會組織在制度設計、管理水平、成員的認同度等方面發展滯后,致使組織化程度低,在社區治理中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當代社區教育,經過三十年發展,已經在社區中建立起大量的社區學校。社區學校有校長、教師、班長等人員安排,具有完善的組織結構;制定有系列的管理職責與管理制度,此外豐富的活動也增強了組織的密實性,是具有較強內生動力的社區社會組織。然而社區學校在目前僅承擔了居民學習培訓的職能,而沒有在組織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方面有效發揮作用。借鑒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實踐,發揮社區學校的組織平臺作用,不僅讓居民接受倫理教化,更重要的是組織發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解決,推進社區治理實現。

4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秩序化的個體

通過教育的教化,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秩序化的個體,一直以來被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梁漱溟則是以他在鄒平的具體實踐,告訴我們社會教育如何培養秩序化的個體,實現社會秩序的重建。在他看來,中國沒有宗教,缺乏團體生活,科學技術又不發達,依靠的是周孔教化和理性早啟維系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理性精神的內涵在于其注重倫理、道德的一面。而“只有道德這個東西,不能拿官府的力量來發動。因為道德必須靠志愿,志愿是自動,被動的就不是志愿了”。[30]他在鄉農學校中,通過“禮”的規約,向民眾植入共識性的道德規范,讓不同職責、不同角色的民眾,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化禮成俗,形成各自的秩序意識;“價值是構成社會秩序的絕對必要條件”[31],他以精神陶練的方式,激活內含于民眾之中“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將人生向上作為道德要求”[32]的民族精神基因,喚醒個體生命活力,凝聚民眾對于國家、民族發展的價值共識;道德的形成是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過程,他通過教員的推動設計,倡導本村所需的改良運動,既以事情密實組織從而促進組織發展,又訓練了村民對于團體公共事務的注意力與活動力。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由于法治契約精神還不成熟,公民意識尚未未得到很好培育,面對社會誠信度、道德精神力量衰減,導致的社會失序問題,我們又該怎樣建立社會良序?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有序、和諧、穩定的狀態,人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個體的人成為秩序化的個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秩序化的個體。赫爾巴特提出“教育的社會作用在于首先通過對國民的道德教育維護現存的國家”。[33]梁漱溟則通過鄉農學校的實踐,為今天在社區學校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與路徑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社會教育運動回歸沉寂,回望鄉村建設的這段歷史,作為一種救國之路的探索,梁漱溟從傳統禮樂的角度來思考社會改造的問題,試圖用社會教育的方式,通過建立鄉學村學組織,培養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秩序化的個體,以實現社會秩序的重建,這種坐而論道的智慧、起身立行的氣魄令人折服。但社會秩序的構建,不僅需要個體的、德性的、內在的因素,還需要國家、法律、社會關系等外在因素作為保障。這是否也是在面對之后的事實與結果,他不得不承認“我誠然錯了”[34]的題外之音呢?

【參考文獻】

[1][2][3][6][7][8][9][12][13][14][15][18][24][28][29][30][32]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0,69,23,109,60,37,132,224,36,231,190,143,240,234,216,189,138.

[4]E·A·羅斯.社會控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49.

[5]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8.

[10]熊春文.以理性復興中國以學校組織社會:對梁漱溟鄉村建設及鄉村教育思想的社會學解讀[J].社會,2007(3):26—43.

[11]吳飛.鄉村建設與現代中國文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3):65—75.

[16][22][23][2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62,431,486—487,337.

[17]宋恩榮.梁漱教育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156.

[19]吳飛.梁漱溟的新禮俗[J].社會學研究,2005(5):228—233.

[20]劉慶亮.一場構思宏大的民族自救與社會改造實驗[J].泰山學院學報,2016(3):95—107.

[21]宣兆凱.學校社會工作理念與21世紀中國社區教育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2):55—60.

[26]崔應令.回顧、反思與重構:近百年來中國社區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8—105.

[27]王霞.全面回歸:社區教育的內涵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7)12—15.

[31]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3.

[33]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7.

[3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七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428.

The Social Education About How to Rebuild Social Order

——Review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Construction”

HUANG Lin

(Education Colle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hina has the same root with social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As social disorder leading to national malaise, liang shuming established rural farmer school, which in order to cultivate selfreliance, the enlightenment of spirit, thus push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and opening the path of Chinese society construction. The soci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which are well 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For our contemporary community education, it has the followi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ommunity education as community education is based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ty school construction, build a platform to promote community governance, pay attention to civic moral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orderly individuals.

【Key words】community education; society educ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order

(編輯/趙曉東)2018第5期(總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

猜你喜歡
鄉村建設
“互聯網+”在鄉村中發展探討
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中國土地生態管護內涵及發展策略探討
梁漱溟與費孝通鄉村建設思想之比較及當代價值
廣州市從化區智慧鄉村建設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43期)2017-02-16 13:34:29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家電使用及維修現狀調研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從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略窺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對現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啟示
淺析中國新舊城鄉建筑景觀的建設與繼承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2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成年人片| 澳门av无码|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午夜啪啪网|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99久久性生片|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网站|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女人天堂av免费| 九色91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在线日本|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91|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色噜噜久久|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自拍|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视频无码|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青青操国产| 九九热在线视频|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久久夜夜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www.91中文字幕|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久久五月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