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虎
摘要:本文結合輸配電價改革對電網企業提出的一系列成本監管要求,全面分析電網企業現行成本核算模式和管理現狀,分析與定價辦法、監管要求的銜接情況,提出未來電網企業規范成本核算、加強成本管理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輸配電價改革;準許成本;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文件印發實施,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明確了“管住中間 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和改革方向。在國家相關部委的部署和推動下,截至2017年底全國省級電網企業已全部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核定了獨立的輸配電價,從而改變了電網企業的盈利模式,從“購銷價差”過渡到收取“過網費”??梢哉f,輸配電價改革是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是對電網企業經營模式乃至行業生態的重大變革。
新的輸配電價機制下,輸配電成本不僅是影響企業利潤目標實現的重要內容,也是核定輸配電價的關鍵要素,對電網企業未來盈利能力至關重要。因此,主動適應新的改革形勢,及時變革成本核算方法和管理模式,使止既遵循企業經營戰略、滿足企業經營,又符合外部監管要求,同時還能為未來定價提供支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輸配電價改革對電網企業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電網企業作為聯接電源和電力用戶的中間環節,其管制業務是輸配電業務,只有與輸配電業務相關的成本、費用才能納入定價準許成本。本輪改革中,輸配電價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辦法核定,這是一種基于回報率的價格管制方式,即管制者依據管制業務的成本再加上合理的利潤來決定價格。按照我國對電網等自然壟斷企業服務型、公益性定位,其管制業務收益率水平受到嚴格管控;因此在核定的輸配電價構成中,成本補償則占據了絕大部分比例。
隨著《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省級電網企業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電網經營行業》等辦法的頒布實施,政府部門對電網企業的輸配電成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監管要求:
(一)必須遵循合法性、相關性、合理性原則
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規定,計入定價成本的費用,應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規定,應當與輸配電業務相關,應當符合輸配電服務的合理需要。
(二)要求多維度進行成本核算和統計
新的輸配電價體系分電壓等級核定價格水平,要求成本分電壓等級進行核算歸集。工業、商業、居民農業等不同用戶價格水平差別大,需要成本統計方式進一步完善能夠按用戶群體進行分攤和歸集。
(三)成本水平應當符合行業標準或公允水平
定價成本監審辦法和定價辦法中明確,電網相關運行維護費用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較多的,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核減;核定未來年度新增的運行維護費,要參考同類型電網企業的先進成本標準,并設置一定的上限增長率。
二、電網企業成本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成本核算方面,采取完全成本法核算。結合電力發、輸、配、售瞬間同時完成、沒有電能存貨的生產技術特性,電網企業輸配電成本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期間費用都統一在生產成本中核算。按照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現行核算辦法,電網企業輸配電業務中發生的全部成本費用(除財務費),均通過“生產成本—輸配電成本”科目核算,并下設折舊費、職工薪酬、材料費、修理費、其他費用等明細科目進行核算。
成本管理方面,主要采取成本總額管控。按照企業年度經營目標和利潤指標,對輸配電成本實施總額控制,并按照成本中心進項預算分解,按時間進度(月度或季度)跟蹤管控,年度對成本總體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考核。
結合輸配電價改革要求,目前電網企業的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一)不能完全滿足外部監管要求
目前,電網企業成本核算體系采用完全成本法,僅財務費用單獨核算,不區分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期間費用,導致無法直接從輸配電成本中區分與輸配業務直接相關的成本和與輔助支撐業務相關的其他費用,與定價成本監審中“相關性”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無法為輸配電價核定提供較好支撐
目前電網企業輸配電成本核算,僅按費用種類進行劃分(如折舊費、職工薪酬、材料費、修理費、辦公費、差旅費、水電費、運輸費等),未將成本費用對應到成本對象、未分攤到用戶類別,也沒有細化至不同電壓等級,與分電壓等級、分用電類別的輸配電價核定的要求無法有效銜接,更無法為下一步理清不同用電類別之間的交叉補貼提供有效支撐。
(三)成本精益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現行完全成本法的核算模式和總額管控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導致電網企業成本信息是“雜鍋菜”,無法提供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各領域的成本信息,也不能準確某項或某類資產的成本耗費,難以給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成本管理相對粗放,在成本的優選準入、標桿管理、效益評價等方面有所欠缺,成本精益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三、對電網企業成本管理的策略及措施的建議
結合目前成本管理現狀以及輸配電價改革提出的新的規范和要求,電網企業要堅持以定價準許成本為邊界,以先進標桿為目標,以合理劃分、準確歸集、科學核算為目標,積極改進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成本統計維度,加強成本項目優選及效益評價,全面提高企業成本管理與政府定價監管的契合度,提升成本精益化管理水平。
(一)改進成本核算方法
一是對照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準許成本”范疇,合理劃分輸配電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剔除與輸配電業務無關的成本,提高會計成本與定價成本的一致性。二是借鑒制造企業成本核算方法,區分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進行核算,結合定價要求建立分電壓等級成本核算體系,科學設置成本對象和項目,將直接相關的成本費用歸集至相應電壓等級和對象,將間接費用選擇合理的分攤方式分配至不同電壓等級和成本對象。
(二)完善成本歸集維度
在按照電網行業成本核算制度進一步完善成本核算體系的同時,還要結合外部監管、企業發展和未來電價改革方向的需要,建立多維度、多口徑的成本歸集方式和統計方法。主要包括:根據下一步“輸配分開”的改革方向,將電網企業經營環節區分為輸電成本或配電成本;結合分電壓、分類別定價要求,將成本功能化至資產類別和電壓等級,再合理選擇成本動因細化至用戶類別;按照提供輸配電服務對象的不同,將成本分共用網絡成本和專項服務成本;銜接兩部制價格模式,統籌考慮售電量、用戶數、系統容量、用戶需量(峰荷)等因素,合理區分電網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為科學制定電度電價和基本電費奠定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要正確處理成本核算與成本統計之間的關系,核算與統計應既有曲表、又要銜接,互為補充、互相印證。成本核算力求規范,必須與國家財稅制度保持高度一致,避免因“貪多求全”而在核算系統中設立過于復雜的科目體系,導致成本核算龐雜無序、不規范。成本統計要做到數據準確、口徑合理,既要與核算數據在總量、分類匯總數上保持一致,確保統計數據準確可用,又要統籌考慮監管和未來改革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分攤與歸集方式,細化統計顆粒度,完善統計口徑,提高統計信息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建立成本標桿機制
開展行業對標,推進標準成本體系建設,依據不同成本項目的動因,合理確定成本標準和定額,并兼顧地理環境、設備狀況、經濟水平設定修正系數,確保成本標準合理可用。對照定價辦法中準許成本的上限比率,實行成本標準與準許成本的聯動機制,建立成本標準“上下限”控制模式。強化成本標準的運用和管控,約束和規范企業各業務領域的成本活動。
(四)加強成本項目優選和評價
結合輸配電價改革要求,梳理各項成本費用業務實質,完善項目準入管理,優化項目庫,建立準入及優選模型,按照輕重緩急及監管方向安排成本項目,確保成本資源投入滿足電網安全運營需要。建立成本效益評價機制,對照既定目標,從優質服務、運營效率、經營業績、電網安全等維度,對成本資源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評價,對低效、無效的成本開支進行削減,著重加強增值領域、重點領域的資源投放。通過加強準入與評價環節管控,強化成本資源投放的“嚴進嚴出”,切實提升成本使用效益。
綜上所述,輸配電價改革對電網企業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目標,電網企業只有主動適應改革,適時改進成本核算方法,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才能更好滿足外部監管需求和自身發展需要。
(作者單位: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