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
高明的畫師能用一支畫筆繪出千姿百態的人物肖像,出色的演員可形神畢肖地扮演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優秀的新聞記者在人物報道中能抓住“閃光點”,寫活各式各樣的人物,寫出多姿多彩的情趣。
典型人物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重要類型,在我國新聞事業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宣傳好典型人物身上閃現的人性光輝和精神品質,對于感召人們追求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良好風尚,有著更為顯著的傳播效果和激勵效應。
新形勢下,如何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塑造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人物形象,提升典型人物報道的感染力,激發受眾情感碰撞,是廣大新聞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彰顯時代精神,讓典型人物報道更有思想
思想是新聞的靈魂,也是新聞的魅力所在。有價值的人物傳播必然承載一定思想含義,體現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展示正確的輿論導向,彰顯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然而,就波瀾壯闊的時代主潮而言,真正具有時代影響力和生命力的典型人物仍屬鳳毛麟角。因而,及時準確、生動鮮活地報道出能夠反映新時代本質內涵、體現新時代精神風貌的典型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與緊迫。
(一)緊扣時代脈搏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個時代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每個典型人物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精神。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主題。這便要求在宣傳先進典型、提煉報道主題時,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思想脈搏,將其放在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大趨勢下去審視,突出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展示先進性,唱響時代主旋律。感動中國人物張超是中宣部2016年確定的“時代楷模”重大先進典型。張超事跡報道——《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鋪路》,其突出特點之一就是主題重大、立意高遠。作品生動體現了張超從軍報國、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矢志強軍、精武強能的使命擔當,不畏犧牲、沖鋒在前的英雄氣概,崇德向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著眼新一代官兵投身強軍實踐這一時代要求,將張超定位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好戰士”,充分反映了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追求,這對于培育“四有”軍人具有時代性標桿意義。人物報道《“FAST之父”南仁東:22年堅持鑄就大國重器》以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正式投入使用為切人點,展現典型人物FAST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為項目建成所付出的心血與艱辛,立體勾勒了南仁東矢志科技創新、科技興國,把個人夢融入科技夢的光彩形象,從而形象地回答了科技工作者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責任擔當、能力素質和品行操守投身強國實踐等重大現實問題。這樣的作品關注重大主題,賦予了典型人物強烈的時代感。置身自信自強的當代中國,我們需要越來越多這樣的典型人物來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為前進中的祖國鼓與呼。
(二)突出典型價值
先進典型來自于生活,扎根于群眾,一言一行更易被群眾學習、模仿,其身上所承載的價值觀和遵循的道德標準也會像空氣一樣影響更廣泛的人群。寫典型,首要一環是定位。電視新聞系列報道《最美司機吳斌》是突發性先進典型人物報道的成功實踐,體現了媒體主動引領社會輿論的責任與擔當。吳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車司機,一個平凡中見偉大的典型。當對向車道飛來的鐵片穿透身體的時候,他忍受著劇痛,卻堅持完成緊急剎車動作,保證了全車24名乘客的安全。這組報道包括三篇作品《76秒8個動作司機吳斌臨危保護24名乘客》、《全城揮淚送別“平民英雄”吳斌》、《全城“送別”愛心背后的價值觀》。作品用客觀平實的視角定位典型,從“凡人英雄”這個角度出發,從平民吳斌成英雄、全城自發送英雄兩個側面,再現人物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這個事跡所蘊含的價值要遠遠高于報道的價值,體現著一種社會的正能量,一種真善美的價值觀念。這樣的典型報道對于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樹立、社會層面價值取向的定位、受眾個人層面價值準則的養成,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
二、傾注真情實感,讓典型人物報道更有溫度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典型人物都有自己豐富、復雜的情感,友情、親情、愛情……這些典型身上自然流露出來的情感,更能拉近典型與受眾的心理距離,激起受眾的情感興奮點。
(一)挖掘典型故事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記者為什么要講故事?是因為故事能吸引入,故事有離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跌宕起伏,生動感人,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作品《老紅軍和他的三個兵》就是用講故事的手法寫出的一篇通訊佳作。作品開頭便這樣寫道:
“‘我就是余新元!猶如洪鐘響過,一雙大手捂住了記者的手。落座后,記者同余老像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樣,親熱地嘮了起來。”
短短的一段現場描寫,從側面體現出這位老紅軍對人熱情、謙和的風采。作品中像這樣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
“雷鋒犧牲的消息我是在《前進報》上看到的。我老伴把報紙遞給我,流著淚說:‘咱那兒子走了!想到雷鋒和我們全家相處的日子,想到跟雷鋒經歷的那些往事,我們全家人都哭了,連中午飯都沒吃……”
稿件結尾寫道:“告辭余老時,余老和記者來了個擁抱。他把臉貼在我的臉上,緊緊的、緊緊的,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記者通過捕捉典型身上閃現的人性的溫情元素,用每一個帶情感溫度的表達、每一句流露真情的話語,讓受眾在感動中受到影響和激勵。
(二)捕捉典型細節
細節,常被稱作“新聞的細胞”、“通訊的血肉”。“細節決定成敗”,典型細節特征的捕捉和抓取同樣關乎人物報道的成敗。注重細節的刻畫和渲染,才能生動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征,傳達人物的神韻,增強報道的感染力。電視作品《周玉陽的“另類支教”》講述的是深圳白領周玉陽放棄有房有車優握的城市生活,志愿來到貴州的一個窮山區支教的故事,其中很多細節都很細膩,都很能凸顯人物內心。比方說,在講到石板村條件艱苦時的時候,一個小孩趴在窗戶上向遠處望的畫面,孩子們跟周玉陽開心玩耍,孩子給父母寫家書,大家圍著觀看記者拍回的石板村的視頻,孩子和周玉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等等細節通過鏡頭表現出來,對受眾很有沖擊力,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人物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鋪路》在細節運用上也很成功。報道結尾抓住了英雄張超骨灰回家的諸多現場細節:
“妻子張亞喃喃道:‘超,醒一醒,你給我買的新裙子,我還沒穿給你看呢。女兒的哭聲,讓送行的人們淚流滿面,卻沒能喚醒‘睡著了的爸爸。看完飛行事故視頻,老父親抹抹眼淚:‘崽,你盡力了,跟爸回家吧。”,
這樣的細節,催人淚下,那個以“國為重、己為輕”的英雄形象使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洗禮,并久久留駐心間。這就是細節的力量,人腦人心,讓人感動。
三、還原個性本色,讓典型人物報道更有品質
真誠是新聞的品質,也是新聞報道感染力的源泉。在所謂“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做有品質的新聞,既是記者的立身之本,也是媒體的生存之道。
一個典型人物,首先是個活生生的社會人,他有七情六欲,也有常人的悲歡喜樂,當然也有失敗和低潮。還原人物個性本色、生活原態,堅持讓事實說話,這樣的典型人物報道才能深入人心,富有人情味、感召力。
(一)凸顯人物特征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物的個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只有個性的東西,才能在人腦中注入鮮艷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采寫典型人物報道時,對人物的把握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努力去尋找最鮮活、最有沖擊力的素材和事例,賦予典型人物生機與活力。這樣表現出來的人物才能是厚重的、立體的、多側面的,才不會是輕飄飄的。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朱再保,被譽為“中國民間環保第一人”。他上過抗美援朝的戰場,得過胃癌,只能靠吃流質食物生存。為了留住洞庭湖的美麗,他耗盡半生,奔波在濕地保護和環保教育的大道上。記者在采訪報道時緊扣人物特性,突出洞庭濕地保護和生態文明傳播兩個側重點,詮釋了一位執著環保事業、一心為民、一身清貧、一生忠誠的老兵形象。這樣的人物個性鮮明,具有親和力,自然能起到吸引受眾,感染受眾的效果。
展示人物個性特征,除了個性化的行為,個性化的語言同樣也很重要。言為心聲,原味走心的語言,能傳神描摹出典型的真我風采。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力避豪言壯語,精選最貼合馬氏“兄弟”馬保東、馬奮勇性格特點的語言:
“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馬哥,還不了欠款,這事兒真成了我的心病!”“哥,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保東,欠你5萬多元的保東啊……你讓我找得好苦啊!”“哥,我終于能還你錢了。我要還本錢!還利息!還要加感情!我要還你100萬!”“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說真的,失而復得的朋友比失而復得的金錢更珍貴。”這些簡單樸素的語言,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效,真實體現了馬氏“兄弟”誠信為本、信義為先,情義無價的可貴品質和價值追求。
(二)展現人物原貌
用事實說話是新聞的首要準則。讓典型人物報道具有強烈的真實感,首先需要改進采訪作風,尊重事實,不刻意拔高,不涂脂抹粉,避免空洞說教的“雕像式”宣傳、拔高美化的“神像式”宣傳、蒼白無力的“蠟像式”宣傳,立足共性,著眼個性,寫活“這一個”。這樣展現出來的人物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塑造出來的“人物”。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今已經88歲高齡,卻依然堅持不退休,還長期奔波于試驗田頭。媒體在報道時除了展現他的巨大成就和突出貢獻外,同時也關注了他的身家評估和買車的事情,一改過去科學家奉獻一生、清貧一生的形象。這樣的傳播方式還原了典型人物作為普通人血肉豐滿的真實一面,使受眾在心理上、情感上更容易產生接近性。
過去一提起先進典型,不是身患重病堅守崗位,就是親人病逝無法到場,似乎沒有悲情故事、沒有悲慘畫面,就打動不了人、感染不了人。長此以往,容易使受眾對典型敬而遠之,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人物消息《李保國又來了!》打破傳統報道模式,沒有刻意渲染人物背后付出的艱辛,文中敘事風格輕松明快,令人耳目一新。作品開頭便寫道:
“一個黑乎乎、笑嘻嘻的人朝地里走來。安小三家的小孩正在嬉耍,一見這人,立刻蹦著喊到,‘李保國又來了!”,
魚水情深的人物關系頓時躍然紙上,變得鮮活起來。文中通過“最美科技人員”李保國扎根太行山,將富崗蘋果打造成中國馳名商標,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事跡報道,以及當地村民對李保國前后態度的對比,由最初的不信任到親切地喚其為“科技財神”,一個可親可敬的人物形象立體呈現,張力十足,徹底走進受眾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