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



摘 要 目的:探討角膜塑形鏡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青少年患者78例(156眼),分為角膜塑形鏡組與框架眼鏡組,比較兩組佩戴效果。結果:治療后,角膜塑形鏡組患者的裸眼視力和上皮點燃發生率明顯高于框架眼鏡組患者,眼軸增長量、水平曲率、垂直曲率明顯低于框架組(P<0.05);結論:采用角膜塑形鏡治療青少年中度近視具有顯著療效,但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指導,提升戴鏡安全性。
關鍵詞 角膜塑形鏡;青少年近視;安全性
隨著我國青少年近視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視發生情況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問題。現代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鏡不僅可改變近視患者的前表面形態,還能夠改變角膜中央3 mm之外區域的屈光狀態,使患者的視網膜成像正好位于近視離焦狀態,從而起到良好的近視控制效果[1]。國外也有相關研究報道。但在佩戴角膜塑形鏡時以夜戴為主,會對角膜層造成一定的影響,因而角膜塑形鏡的安全性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此,本文回顧性選擇我院眼科門診2016年2月-2017年1月配置角膜塑形鏡的78例(156眼)青少年患者為對象,對角膜塑形鏡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了探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 2017年1月收治配置角膜塑形鏡的青少年患者78例(156眼),根據配鏡類型分為角膜塑形鏡組41例(82眼)與框架眼鏡組37例(74眼)。角膜塑形鏡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8~17歲,平均(10.5±2.4)歲;平均等效球鏡度(SE)(-3.66±1.35)D。框架眼鏡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7~ 18歲,平均(11.1土1.8)歲;平均等效球鏡度(SE)(-3.63±1.38)D。對比兩組年齡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過常規眼部檢查,未有急性或慢性眼部疾病。
排除標準:①測量患者角膜地形、眼壓眼軸長度、角膜曲率以及屈光度等,不適合佩戴角膜塑形鏡者;②存在于眼癥、接觸佩戴禁忌等癥狀者;③其他原因不適合佩戴角膜塑形鏡者[嘲。
方法:框架眼鏡組患者按照常規方法制作并佩戴眼鏡。角膜塑形鏡組患者則先由門診科進行全面檢查,根據各參考數據為患者配制眼鏡。隨后由專業人員就眼鏡佩戴時間、方式等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指導,確保以正確的方式進行佩戴,并要求在佩戴前1個月,每周進行1次復查。佩戴1個月后若無任何不良情況,可改為0.5個月復查,連續復查12個月,做好相關記錄。普通框架眼鏡組患者每2個月復查1次,對應做好相關記錄。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佩戴眼鏡后第1周及1、2、6、12個月后對裸眼視力產生的影響,并記錄角膜情況、鏡片狀態及殘余屈光度等。觀察記錄角膜塑形鏡患者眼軸增長量、角膜曲率的變化及角膜上皮染色情況。對相關數據做好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裸眼視力比較:兩組患者佩戴l周以及1、2、6、12個月后,角膜塑形鏡組的裸眼視力明顯高于框架眼鏡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P<0.05),見表1。
兩組眼軸增長量比較:對比兩組患者佩戴12個月后眼軸增長量的統計情況,角膜塑形鏡組患者眼軸增長量(0.23±0.22)μm,框架眼鏡組患者眼軸增長量(0.58±0.33)μm,角膜塑形鏡組患者低予框架眼鏡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角膜曲率、垂直曲率比較:佩戴12個月后,角膜塑形鏡患者的角膜曲率、垂直曲率均出現顯著改變,數據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框架眼鏡組患者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比較,角膜塑形鏡組患者的水平曲率、垂直曲率明顯低于框架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角膜染色率情況比較:角膜塑性組患者角膜上皮感染率27.85%,22例角膜上皮感染陽性,主要為1級,對于2級以上患者應立即停用;框架眼鏡組患者中5例角膜上皮感染陽性,感染發生率6.76%,以1級患者為主;兩組對比,角膜塑形鏡組患者的上皮點燃發生率高于框架眼鏡組,數據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隨著現代電子產品的普及,青少年近視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有數據顯示,亞洲地區青少年的近視發病率70%~90%[4]。如何有效控制青少年的近視發生率是當今世界各國醫療領域的熱點研究問題。角膜塑形鏡以其自身的特殊幾何形態與內表面的弧段結合特點,實現了鏡片與淚液層的不均勻分布。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角膜塑形鏡對于改善患者的近視具有積極療效。
但同時,本次研究中角膜塑形鏡組患者的上皮染色率27.85%,高于框架眼鏡組患者的6.760/o(P< 0.05)。由此表明佩戴角膜塑形鏡增加了角膜上皮感染的概率。這也是人們當前對于角膜塑形鏡安全性問題的主要擔憂。角膜塑形鏡與框架眼鏡不同,在佩戴過程中很容易由于配適不良,佩戴方式不當等導致鏡片污染,進而損傷角膜上皮,造成感染。因此在佩戴角膜塑形鏡時,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及其家長進行指導,規范其操作行為,提升安全性,避免在佩戴過程中引發不良反應[5]。盡管本次研究中,角膜塑形鏡患者的上皮角膜感染率高于框架眼鏡患者,但感染的患者主要為1級,無需進行特殊處理,2級以上患者也只需進行消炎藥物處理,對于患者的健康沒有影響。由此說明角膜塑形鏡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青少年近視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具有積極的臨床療效,但要認真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操作指導,提升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蔣偉,錢曉文.角膜塑形鏡矯治青少年輕中度近視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27):52-55.
[2]袁釗華,胡貴球,鄭元建.夜戴型角膜塑形鏡治療青少年近視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5):2857-2858.
[3]鄭彩慧,莊鵬,李琦.角膜塑形鏡與框架眼鏡對中度近視患者的療效對比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6,18(8):15-18.
[4]于青.配戴角膜塑形鏡兩年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A].2014浙江省眼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省醫學會眼科學分會,2014.
[5]鄭雪梅.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3,1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