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是井上靖晚年的代表之作,在《孔子》之中它充分的表達了一個日本文學家,對于孔子的敬仰之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通過《孔子》來表現孔子的形象,是井上靖主要的寫作目的。在井上靖心目中孔子形象是如何以及孔子的形象如何塑造,是井上靖主要的寫作主旨。可以說,井上靖是懷抱著一種景仰之情來寫作《孔子》的。而在《孔子》之中所表現的孔子形象是栩栩如生的,而且既顯示了圣人的形象,也顯示了作為一個平凡之人的形象,這是井上靖認為孔子形象的一個典型特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必須從這部小說所創作的整體結構上來分析井上靖所創作的孔子形象是如何被其寫作和塑造的。這是我們認識《孔子》所必須經歷的,也是我們更加全面和立體的分析《孔子》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井上靖;孔子;形象;分析
任何小說在塑造創作小說人物形象的過程之中,都會展示出作者本身的價值觀,《孔子》之所以能夠受到大家的一直好評。能夠受到諸多讀者的青睞,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井上靖確實體現了自己對于孔子的敬仰之情,而這些敬仰之情都被他深深的鑲嵌到了井上靖所認為的孔子形象里面。孔子的形象在井上靖筆下更顯得親近,也更加顯得能夠給人一種為人師表的總體感受,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也應當認真的分析井上靖所認為的孔子形象,其最大可能性就是《孔子》們必須要結合井上靖說創作的這部關于孔子的小說來進行。從小說創作的整體風格特點,以及整體的故事情節推動過程來認識其所創作的孔子形象,是我們認識孔子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分析《孔子》的文學價值的必要前提。
一、井上靖的學術研究旨趣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度分析
(一)井上靖在日本以漢學家著稱
所謂漢學家,指的是外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研究,達到一定深度的學者,往往這樣的學者對中國的文化的研究更加具有深刻性。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之所以是漢學家,是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的儒家思想,具有深刻了解的作者。而這樣的作者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崇拜孔子的學說以及孔子對問題認識的具有深刻性,才能夠逐漸的成長為一代學人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認為,井上靖是作為孔子的學說的崇拜者來進行研究和寫作的,在這部小說中,井上靖處處都展示了對儒家學說的熟練程度,也真正的體現出了作為一名漢學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我們認為從井上靖的學術經歷來看,井上靖的很多學術經歷,都體現在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傳統儒家學術的研究基礎之上,正是因為其學術的研究才使得井上靖對孔子的問題達到一種更為深刻的認識程度,這是我們認識這部小說,也是認識《孔子》應到具備的前提基礎。因為我們只有能夠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學術經歷,才能夠為我們認識作者的作品提供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認為,在井上靖所描述孔子形象過程之中,確實充分地展示了井上靖對孔子學說的了解,以及對孔子學說的熟練,這恰恰是作為一名漢學家,所以必須具備的文化素質,在這部小說中,清楚的展示了井上靖對孔子學術的探索之情。可以說正是因為井上靖對儒家文化的深刻了解,才讓這部小說寫得栩栩如生。
(二)井上靖對孔子本人充滿著崇敬之情
從井上靖的生平經歷來看,井上靖對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具有深厚的崇拜之情。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之上,井上靖對孔子的崇拜就油然而生了,從井上靖的整個學術研究的過程來看。我們認為,井上靖在晚年之所以寫出《孔子》來,正是因為懷著對自己生平經歷的一種總結的心情來進行的。井上靖客觀地認識到,只有能夠真正地立足的孔子本人形象描述的基礎上,才能夠讓大家認識到自己對儒家學說更加具有深厚的感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幾乎可以肯定地認為,在井上靖所描述的孔子形象之中,處處都體現了井上靖對孔子的崇拜之情,也深刻地展示了除了井上靖對儒家學說的一種探索精神。這是因為井上靖本人對孔子充滿了崇敬之情,才使得這部小說的創作現實除了井上靖的價值觀,才使得這部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夾雜著井上靖對儒教學說的理解和感悟,這是這部小說難能可貴之處。因為正是在井上靖所描述孔子形象的過程之中,我們感受到,孔子的形象是一個親切和藹可親的一個學者的形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認為,井上靖對孔子所包含的這種感情,促成了這部小說在后代的流傳之中,得到讀者青睞的地位,這是這部小說之所以彪炳青史的主要原因。
(三)井上靖系統地總結了學術界對儒家學術研究的概況
盡管這部小說是以蔫姜的回憶作為其發展過程的,并把其作為故事情節塑造基礎的,但是讀者們可以看出,這部小說實際上就是一部描述孔子學術以及儒家學術觀點的小說。這實際上就說明了井上靖在創作的過程之中,充分地吸收了學術界對儒家學說研究的情況,而在這個基礎之上,井上靖系統地總結了儒家學說的研究的概況,把儒家學說的研究作為其小說創作的主要著力點,而在創造《孔子》的過程之中,他真正的總結了儒家學說的真意,把學術研究系統地總結到這部小說的創作之中,這是《孔子》的學術價值所在,也是《孔子》之所以能夠體現出孔子形象以及總結出儒家學說的主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井上靖深刻地總結了儒家學說的真實情況,才使得這部小說的創作達到了一種高峰的狀態,也才能使得后人對這部小說的推崇達到了極高的地位。井上靖當時真正的總結了學術界對儒家學說的真實情況以及學術界對儒家學說的研究情況,并把這些研究狀況真實體現在了這部小說的創作之中,是《孔子》不僅僅作為對孔子形象描述的小說,更多地展示了儒家學術的價值以及儒家學說的真正的學術內涵。
二、《孔子》所描述的孔子形象的整體風格分析
(一)以蔫姜的回憶貫穿整個過程
在這部小說之中,作者借助助蔫姜的回憶來描述孔子一生講學的過程,也正是在描述蔫姜回憶過程中所展示的孔子的各個方面才使得井上靖的孔子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認為我們應當以蔫姜的回憶為基礎來認識孔子,這是認識孔子形象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們只有認識到蔫姜的回憶的重要性,才能夠真正的把這種回憶鑲嵌到孔子形象的描述中來,這實際上也是井上靖描述孔子形象的立足點,因為正是通過蔫姜的回憶,孔子的形象才開始逐漸豐滿起來,這是我們認識,《孔子》的應當具備的前提條件,這盡管是虛構的,實際上也客觀地展示了作者的價值觀在里面。通過作者的價值觀的判斷,才有蔫姜去回憶和孔子相處的點點滴滴,這實際上構成了這部小說整個敘事的過程,而整個敘事過程恰恰又是立足在回憶者的描述之中的,這是我們認識孔子形象,所以應當具備的內心感受,也是我們應當真正的理解作者良苦用心的當然途徑。
(二)以井上靖的價值觀判斷作為基礎
井上靖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大家,很多時候井上靖對中國文化的判斷和理解,都在常人之上,尤其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井上靖在日本學術界是獨樹一幟的。在這部小說中,正是通過井上靖對孔子的理解和感悟作為基礎,同時以他對孔子學說的感悟作為其推動力,從一定程度來看,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井上靖對孔子的各個角度的理解,才使得這部小說的真實性大大增加,而很大程度上,我們認為井上靖對于理解孔子形象正是建立在井上靖生平對孔子的學術的研究之上,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井上靖以蔫姜的回憶作為描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是我們認識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也是我們更正確地解讀孔子形象的應當具備的思想前提。因為只有我們能夠真正的理解冒一個大家的學術和學說才能夠在井上靖在寫作之中達到融會貫通,達到對小說創作應有的目的的理解。這也表明這部小說能夠切實推動作者理解孔子形象以及更深刻的感悟孔子學說的水平,這是我們認識這部小說之中孔子形象所應當具備的思想。
(三)以人物對話貫穿始終
在這部小說之中,孔子的形象很多時候都是借助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開的,因為只有人物之間的對話,才能夠真正地揭示出孔子形象的直觀印象以及孔子形象再塑造的過程之中人們如何能夠達到對孔子形象一種統一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部小說通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話,是井上靖的孔子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而正是在各個人物對話中,孔子的學說以及孔子的思想,才能夠為我們更全面的認識清楚。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小說以人物之間的對話為主線,同時以人物之間的對話貫穿小說創作的始終使得我們認識孔子形象的途徑和方式更加多元,也才能夠找出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以及孔子學術的價值,很多時候,我們一直都是在人物之間的對話中了解到孔子的生平,以及孔子的學說的,這是我們認識孔子形象應當具備的一種理念。因為這部小說總是與人物之間的對話作為小說創作的主要內容的,而孔子形象恰恰真實地展現人物之間對話之中,這是這部小說創作的特色,也是讀者們理解孔子形象應當認識到的問題。
三、在《孔子》之中的具體形象展示
(一)親切可親的學者形象
在《孔子》之中,作者是通過蔫姜的回憶作為小說開始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井上靖在小說創作的整個過程之中,正是用各個人物之間的對話把孔子的形象勾勒出來的,而在各個人物形象的對話之中,我們認為正是因為通過人物對話及描述孔子的對話,才真實展現孔子的真實的形象。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正是因為作者在小說之中,利用人物之間的對話達到對孔子形象的刻畫,才使得小說中孔子的形象更加親切可喜。而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孔子也能像平常人一樣對話,以及和平常人一樣具有感情,孔子就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學者。同時又是一位能夠真正的和平常人一樣,擁有平常的心情和平常人感情的學者,這實際上也是作者所極力刻畫的孔子形象。在這里,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大家,而更多的是一位擁有普通人感情的學者,這是作者所刻意描畫的孔子形象,也是我們認識孔子形象應當具備的前提,我們只有認識到孔子也是作為一名普通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并在這個世界上以自己真實的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們才認識到孔子的形象是如此的可敬可親。
(二)提攜后輩的師者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于自己的學生是具有深厚的感情的。在有學生的地方,處處都展示了一位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這也是作者極力的刻畫和描述的,因為正是對學生的關愛之情,使得學生對于老師的尊敬的展現在作者所刻畫與描述這部小說的過程之中,這都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主要對話達到對孔子形象的描述的。而在孔子形象描述的過程之中,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作者對孔子形象的客觀展示,這是我們認識這部小說應該具備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孔子》們認識孔子形象應當具備的一種感知能力,孔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處處展示了一位老師的崇高的地位以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這是一位老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我們們認識孔子形象的必由之路。
(三)關愛后輩的長者
在這部小說之中,孔子不僅僅是一位學術大家,很多時候,這部小說也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一位長者對于后輩的關愛。孔子的關愛不僅僅及于自己的學生,很多時候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原則都展示了孔子對于別人的關愛之情,正是因為孔子的這種對于周圍人的關愛,才使得孔子的形象更加豐滿。一個真正搞學術的大家,始終都應該是具有對周圍人同情之心的人,孔子在這部小說之中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認為,對于孔子的認識,我們應當更多地立足在孔子本身的為人處事的基礎上來進行,才能夠為我們認識孔子對后輩的關愛之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對孔子的認識應當立足在對他人著想和關愛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為我們認識孔子樹立一種立體的認識角度。
(四)憂國憂民的智者
孔子不僅僅是一位學術大家,在《孔子》之中,有的時候,更多的體現的是孔子對于國家安危,黎民百姓的關愛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更多的是在為君王獻計獻策,以達到對國家社稷做出其應有貢獻的目的。因為從這部小說整體的創作過程來看,也真實地展示了孔子對于黎民百姓的同情之心,對于國家前途的深深地擔憂。在川上靖筆下,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學術應用到國家建設中來。展示了孔子對于國家深深地憂慮,對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我們分析這部小說中孔子的形象,就離不開對孔子的報效國家之情的分析,這是我們認識孔子形象的重要方面。
作者簡介
張若愚(1996—),女,漢族,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日語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