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多媒體利用光、聲、電、畫等手段制作成的動畫,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進行學習,使枯燥的課堂學習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樂園。合理高效地應用好多媒體往往能營造課堂氣氛,轉換師生關系,利用好多媒體教師可以使師生關系得到質的改善和提高,使學生在一種寬松、平等的氣氛中快樂的學習語文,同時它能為塑造新型師生關系奠定良好基礎。興趣是學習的根本性動力,沒有興趣談不上主動、自覺、甚至自主。多媒體以其音、形、色等諸多元素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興趣,促進了能力培養,為教師打造有效、高效課堂提供了保證;又為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拓展文本、拓寬學生視野提供了可能。那么,是否只要較多使用多媒體技術就能讓學生可以快樂地學習語文,主動地接受知識呢?經驗表明,只有正確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能力。反之,如果使用不當,不僅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氣氛處于沉悶或混亂狀態,而且會局限學生的思維,不能達到語文課的教學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時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應做到切實關注學情、教本,這樣方能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利于知識拓展,深化學生體驗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這就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等特點,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如《星星的新朋友》一課,這是一篇介紹人造衛星的科普散文,由于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們沒有看到、接觸到衛星,所以如果只是學習教材上的知識,不免有些生硬,讓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在課前我就找了一些關于人造衛星的影像。課堂上,在學生們學習了課本知識以后,我讓他們來觀看神秘太空世界中各種人造衛星:逼真的畫面,簡練幽默的語言,神秘的音樂和色彩讓學生們嘆為觀止。課后,我經常看到學生三五成群的討論他們熟知的人造衛星,也有很多學生追著讓我看他們查找到的資料。從文本到多媒體再到課外知識,無形中,讓學生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引導他們探求新知的欲望。從而也更透徹的讓他們理解了課本知識。
二、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心理學理論還告訴我們: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對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能力和集中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有效的集中學生注意力,就有可能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和記憶,這是課堂高效教學的起點。
我校孫老師在教學《春聯》的第二教時,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拜新年》,伴著爆竹聲聲,屏幕上顯示出了一副大紅春聯和一個倒貼的福字。這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孫老師馬上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問題,引出了教學內容。
我們小陳老師在《看菊花》一文的教學伊始,用課件展示了圖文并茂的畫面:金色的秋天到了,黃葉飄落,草木凋零,許多花都藏起了笑臉,只有菊花生機勃勃……一配上舒緩優美的音樂,如詩如畫的秋季美景,很怏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我校蔣老師在教《識字》的時候,覺得學生對字、詞的學習有時會感到枯燥乏味,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于是,她就把能夠配畫的詞語配上畫面、不宜配畫的詞語配上顏色,用多媒體制作成動感的視頻進行教學,很快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與教的新方式》一書提出:“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可以提供增強學習動機的策略,首先體現在引起和保持學生學習注意力上。”在運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三個“力”:一是沖擊力,形象、生動的視覺信息對學生有很大的沖擊力,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是感知力,變化無窮的多媒體調動了學生多種已有的知識,他們去集中注意力,感知新知識;三是調配力,信息技術的運用,引發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使學生學習的情緒、態度和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調配。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陶冶了情操
現代教育技術不僅通過豐富多彩的聲音、形象、色彩,提高了課外活動的質量,而且學生還不知不覺從賞心悅目、悅耳動聽的感受中豐富了想象,提高了審美能力。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我告訴學生古典詩歌非常注意造境,詩人常借助他們身邊的景物營造清幽奇麗深遂的意境,月亮便是他們詩中常用來造境的物體之一,緊接著的一次課外活動時間,我播放了近20首詠月詩的配畫配樂朗誦動畫,從最早的借月抒發鄉愁的《古詩十九首》開始,有李白的《靜夜思》《古朗月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盧綸的《晚次鄂州》等等。在聲情同步,形聲并茂的多媒體世界里,學生豐富了知識,領略了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自然美,入境生情,陶冶了情操,增強了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能夠將課文內容以聲感、形感、色感、動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其在學生的大腦里留下鮮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課件將學生走進教材,輔之以學生聽、說、想、讀的訓練,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