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妍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品德高尚、品學兼優的人才。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愛國家、愛集休、愛勞動、助人為樂、團結友善的優良品質。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思想性強、理念性強,每篇文章都是一個載體。既可以欣賞優美的文辭,又可學得做人的道理,長此以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滲透孝心感受親情
學生每天生活在父母的親情呵護下,覺得是天經地義的,感受不到親情的美好,更談不上對父母有感恩之心了。在語文教材中,親情是主題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滲透親情教育,引導學生以一顆孝心來對待父母。
莫懷戚的《散步》學習過程中,我們足以感受到作者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擔子重,重負下敬老愛經經幼的良好品質。學生因缺少生活,有感受只能一點一滴滲透,反復閱讀。
文中老少三代,其樂融融,稍加點化學生會有所感悟的。“我”與“妻子”的默契,“奶奶”對孫兒的順從,“我的兒子的聽話”,個個人物形象活靈活現。閱讀欣賞中,學生感受到暖暖的親情,濃濃的愛心。
朱自清的《背影》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廣為傳誦。學習課文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四次流淚,反復閱讀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背影之中發現了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記得有一次學習課文之后,學生的一句小結,值得銘記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學生達到這一境界正是教育的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學科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學習《最后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針對學生普遍重外文輕國文的現象討論,做為初中生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其實給學生以啟示,教育學生愛國并非空洞說教,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愛國行動,這就是愛國主義培養。
如《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在文中我們感受到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血肉凝結情誼,體會到主人公對同志深厚的愛,對祖國濃濃的熱愛。
三、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保護已成為人類休戚相關熱門話題。實踐證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更要靠為斷提高的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到沙漠對人類的危害性以及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破壞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些年來,西北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巨大的危害,然后再啟發學生為了的我們人類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的結果是大都成了“小太陽”,他們個性強,突出自我和驕縱任性等缺點,尤其是以我為中心表現得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么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團結協作精神呢?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到傷心崖上,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了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使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德育參透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配合班主任進行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意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智雙重教育目的。教書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作為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更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出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