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濤
【摘要】PPP項目是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方向,合理的風險分配直接影響PPP項目的發展。從風險的承擔方來看,可分為單方承擔和公私共擔。本文結合PPP項目不完全信息的實際情形,運用討價還價博弈理論,分別構建了公私雙方地位對稱和地位非對稱下PPP項目共擔型風險分配的討價還價博弈模型。該文的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PPP項目風險分配的研究,而且對促進PPP項目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PPP項目 不完全信息 風險分配 公私博弈
一、地鐵PPP模式背景
(一)地鐵PPP模式的發展及現狀
在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期,全國的城市都面臨資金緊缺和建設運營成本攀升的難題。因此PPP模式在很多城市的軌道交通項目中得以運用,財政部在財金[2014]76號文件中將PPP模式定義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實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目前我國內地共有44個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獲批,而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在國內飛速發展以及政府投資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城市軌道交通領域PPP模式運用呈現不斷深入趨勢。
現在各城市軌道交通PPP主要操作模式有全投資、社會資本獨資PPP模式;全投資、社會資本控股PPP模式;A+B包、社會資本獨資B包PPP模式;A+B包、社會資本控股B包PPP模式;A+B包、政府下屬企業控股B包PPP模式等幾種
二、模型建立
假設一:公共部門P和私營部門I都是理性人,雙方都希望談判成功而不是破裂;假設二:每個公私共擔型風險都是相互獨立,且初始值設為1;假設三:公私雙方風險承擔的比例之和為1,公共部門風險承擔比例為ki,則私營部門風險承擔比例為1-ki;假設四:政府部門先出價;假設五:討價還價每多進行一個回合,都會造成談判費用增加和利益損失等,引入消耗系數δ(δ>1)。在實際的PPP項目中,一般是政府部門的風險損失影響比私營部門小,則設δ1<δ2。假設六:雖然是不完全信息即公私雙方對彼此的信息并不完全了解,但是雙方地位對稱,則不存在任何的風險轉移。
第一回合:第一次出價將會從公共部門開始。公共部門提出自己將承擔的風險k1以及私人部門將承擔的風險1-k1,則公共部門G與私人部門P應承擔的項目風險為:G1=k1P1=1-k1在第一回合中,如果私人部門接受需要承擔的風險期望P1,則談判結束,如果拒絕,將會繼續進入下一回合。
第二回合:第二次出價中,私人部門提出公共部門將承擔的風險k2以及私人部門將承擔的風險1-k2,談判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損耗,談判時間越長,損耗就越多,雙方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多,所以從第二回合開始,風險承擔中加入損耗系數δ1、δ2,因雙方的地位不對稱,公共部門損耗系數δ1小于私人部門損耗系數δ2。則公共部門G2與私人部門P2應承擔的項目風險為:G2=δ1k2P2=δ2(1-k2)
之后的回合以此類推,該模型是一個無限回合的討價還價模型,謝識予在其著作中提出,對于一個無限回合的討價還價博弈來講,不管是從第三回合還是第一回合開始逆推,求到的最終的均衡結果都是一樣的。從第二回合來看,為了避免談判進入第三回合,則第二回合由私營部門提出的政府風險分配比例要小于或等于第三回合由政府部門提出的自己的風險分配比例。即在第二回合中,私營部門的最優策略為:P2=δ2(1-k2)。
說明在第二回合,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都不會把談判拖入第三回合。于是在第二回合中,政府部門的最優策略為G2=δ1k2。
三、對策
本文運用討價還價博弈理論,基于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在PPP項目中雙方地位對稱和非對稱的不同情形分別建立了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下風險分擔模型,由此可知PPP項目參與人雙方的地位對稱與否、出價次序、談判過程中的消耗系數等因素都會影響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承擔的風險比例。
(一)公共部門在PPP項目中的控制權程度影響合作效率
PPP是基于合約的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合作的一個過程,公私雙方的風險分擔比例以及利益的補償等需要以契約的形式明確。但是,現實中,PPP參與雙方多數都沒有訂立完備的契約,政府較多的行政干預或者強勢威懾影響了項目的效率,更多的是降低了項目的合作效率。因此,在PPP項目實際操作中,應探討如何有效進行控制權配置,尋求最佳的控制權配置水平,將政府的干預限制在適度的范圍內,同時增加企業的公益性投入,保持適度的自利性投入。
(二)構建PPP風險管控機制
根據PPP項目風險分擔原則,最具有控制力的一方分擔相應的風險,風險大小與回報多少相配比,并限定私人部門承擔的風險上限。PPP項目的運作需要解決相應技術條件,如項目的識別、評估、合同設計和交易管理,其中最難解決的是建立公私合作模式中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責任和風險的分擔機制,主要包括三者之間利益、成本和風險的分擔機制。只有突破技術難題,才能清晰界定三者之間的風險和利益關系,實現PPP項目效率的提升。
(三)建立PPP項目風險評價體系
目前,PPP項目在我國推介規模快速擴張,但是簽約率和開工率卻并不高,部分項目存在“偽PPP”現象。因此,應審慎控制PPP項目的規模,提高PPP的甄別力度。在PPP立項上,前期需進行充分的項目論證,考察其蘊含的各種風險。為了約束PPP項目,完善PPP項目的風險評價體系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李皓.王洪強不完全信息條件下PPP項目公私共擔型風險分配的博弈模型[J].價值工程,2016.
[2]李明陽.邢燕婷.劉麗琴.城市軌道交通PPP模式運用研究[J].都市軌道交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