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在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國有企業審計是保護國有資產、防范重大風險的一種國家審計,對促進國有企業良性發展、推動國企改革穩步施行意義重大。本文對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國有企業的審計進行分析。
【關鍵詞】深化改革 國有企業 審計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下,關系著國家以及全體人民利益的國有企業改革一直都備受矚目,國有企業自身的改革變化同時給國有企業審計帶來了新的挑戰。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審計是徹底落實國資國企改革決策部署的重要保障,是審計機構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國企改革政策的特色
(1)功能定位清晰化。國有企業進一步劃分為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商業類國企和以社會效益為導向的公益類國企兩個類型,兩者定位更加清晰。不同類別的國企進行分類施策,資源與分配進行重新調整,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2)企業管理現代化。推動轉換國有企業經營運行機制,解決政府管理過細干擾自主經營問題,企業獨立市場地位凸顯出來。職業經理人制度、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層、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及分類分層管理成為改革的關鍵環節,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各類管理要素活力都將被激發,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審計存在的問題
(1)審計監督內容單一。目前,我國的國有企業審計還是側重于財務收支和合法合規層面,對投資運營績效、社會責任承擔、生態環境保護等層面缺乏應有關注。偏重財務的審計具有滯后性這一固有局限,對國有企業未來經營發展的指導幫助有限,且部分財務數據易被操縱粉飾,難以反映企業運營的真實情況。而法律導向性的審計,雖判定清晰、操作簡單,但卻無法促進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國有企業總體格局上的持續提升與發展。
(2)審計工作難度加大。近年來,國有企業改制、改組、聯合、收購、兼并等活動頻繁,不少企業的產權結構、治理框架、經營活動、經營范圍等發生了重大變化。深化改革下的國企數量顯著減少,但擴張規模、混業經營、調整結構等趨勢明顯。在審計團隊規模與水平相對穩定,審計對象減少的同時,審計事項與審計內容反而擴充,造成了工作量的大幅提高;而行業界限、地域界限、所有權界限等的跨越與打破,則加劇了執行審計監督的復雜程度;再者,改革后的部分國企在資產、負債、營業收入及利潤方面變化較大,相關數據的可比性降低,加之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改變,為審計證據的獲取與合理意見的出具增加了阻礙。綜合考慮,深化改革形勢下的國有企業審計工作難度加大。
(3)審計成果利用不足。當前,許多審計單位把審計報告當成工作的終點,一旦出具了報告,則將其視為任務完成的標志,不再關心報告后續的解讀、使用情況,更不善利用審計成果形成工作總結,從多份總結中歸納要點、提煉重點、識別難點,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為日后的工作提供參考借鑒。而相關的其他政府部門,也很少利用審計報告的事實反饋來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方向,致使審計成果的利用不夠充分,造成審計效率的低下和資源的浪費。
三、完善國有企業審計的建議
(1)轉變思維方式,創新審計方法。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形勢,要善于發現并歸納國有企業在改革前后的異同點,針對國企改革后的新特征及反映出的新問題,應及時轉變思維方式,鼓勵強調創新方法,做到與時俱進、動態應對。例如,在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基礎上,可利用大數據時代的數據信息優勢,通過研究數據間關系和甄別異常數據波動等方式,更加高效、精準地揭示、定位、預防、降低審計風險,并將審計范圍擴展到未曾關注的領域與層面,防范新的審計風險。還可將經濟責任審計與經營績效審計、社會責任審計、資源環境審計等有機整合,盡可能多方面、多維度地勾勒出國有企業的運營全貌。
(2)明確各部門職能,加強跨部門溝通。在執行并實現“全覆蓋”的審計要求下,現有審計資源的使用效率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我國財政部、審計署、國資委、證監會等的職能定位中均包含政府審計的成分,共同扮演著監管角色,各部門之間因分工不明、溝通不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形成了監管的盲區。為有效提高審計監督的效率,各部門應明確分工,注重交流,積極配合,加強協作,找準自身職責和工作側重點,共享有效信息以避免重復勞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工作的事半功倍。另外,應根據國有企業的類型與具體特征分類進行審計,針對關乎國計民生、群眾利益的國企審計應拓寬審計范圍、加大審計力度,同時充分利用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有效資源與審計成果,對于該簡政放權的環節應交由會計師事務所和國有企業內審部門執行,形成國家審計牽頭統領,與內外審聯動配合,借助多方力量,使審計工作的開展實施保質保味勻“里“。
(3)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審計成果應用。在審計成果的應用方面,一是按照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金融企業等分類方式將國有企業進行行業歸類,建立每種類型國企審計的適用法規、審計方法、常見問題數據庫,并將之上傳至共享平臺,實現審計成果的多次利用,提高審計效率,增強審計資源的利用率;二是審計成果的載體不再局限于審計報告和審計調查報告,可以采用審計信息、審計專報、審計案例、審計論文等形式對審計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審計建議,建立更有效渠道,傳播和利用審計成果。三是要對現有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進行完善,規定國有企業審計結果的公告范圍、內容和方式,加大審計結果公告力度,提高審計結果的透明度,回應社會公眾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關切。借助審計監督和輿論監督的力量,共同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為了深化國有企業審計,需要根據社會發展新形勢全面調整審計目標、組織模式、革新經濟責任內容并暢通審計成果利用渠道。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發揮審計的作用,推動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張瑞民.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審計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審計研究,2015,(3).
[2]孫穎,張強.深化改革環境下國有企業審計的新要求[J].審計與理財,2015,(10).
[3]沈心怡.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國有企業審計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4).
[4]趙晟.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國家審計應對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