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茜昀
【摘要】作為中國政府積極應對國際經濟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上海自貿區將融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金融制度、強化貿易服務、擴展外商投資等多項內涵,實施一系列創新監管服務模式。而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第5個年頭,自貿區如今進入3.0模式,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被推廣到全國各個自貿區,因此了解了上海自貿區物流企業的創新模式,也就能從整體上把握全國物流企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存在弊端。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 物流企業 創新模式
一、上海自貿區的優勢
(一)口岸發展
上海港位于長江三角洲前緣,居中國18000千米大陸海岸線的中部,扼長江入海口,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是中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也是中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口岸。作為世界著名深水良港,2011年上海口岸貨物吞吐量達到72758萬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174萬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二)金融市場
上海具有較為減去健全的證券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和產權市場、擁有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業務體系,是內地唯一比較完善的金融市場系統。
(三)貿易監管制度創新
上海自貿區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高效安全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模式。其中,一線是指從自貿區到境外,二線是從自貿區到境內。在一線,創新監管技術及方法,簡化進出境備案清單,簡化國際中轉、集拼和分撥等業務進出境手續;在二線,推行“方便進出,嚴密防范質量安全風險”的檢驗檢疫監管模式,通過風險監控、第三方管理、保證金要求等方式實行有效監管。
(四)行政管理體制創新
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一口受理、綜合審批和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完善信息網絡平臺,實現不同部門的協同管理機制;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信息公開體制以及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自由轉移其投資收益等。
二、物流企業的生存現狀
經過對自貿區近50家企業的調研之后我們發現,自貿區的純物流企業不多,且大多數是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大集團在上海的分公司。說明僅僅憑借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優勢,還不足以支撐眾多中小企業在自貿區的生存。這也與物流企業本身固定成本高,投資巨大的性質有關,且對于像遠洋運輸這樣的服務,壟斷或是寡頭的市場結構,會更有利于市場資源的整合,防止過度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因此現存于自貿區的大多數企業,是基于國際貿易咨詢與服務的小企業,與其他運輸公司合作,將全國其他地方生產的產品運送到自貿區,然后與集裝箱公司、遠洋運輸公司簽訂合同,將產品運送到世界各國。
三、自貿區物流企業的創新情況
(一)電子化管理系統
以保稅區倉庫為例,在物流的兩大支柱——倉儲和運輸里,所有的企業都實行了電子化管理,無論是對商品還是對運輸車輛,都裝有電子化監管系統。每個商品上會有電子標簽,RFID識別也得到廣泛普及。車載GPS系統保障了車輛的行駛進程處于監管之中,從而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以及差錯的發生率。
(二)物流服務的轉型升級
在自貿區這樣的國際化場合里,以往粗放的服務模式便沒有辦法立足了。由于處于港口,國際貿易非常頻繁,因此對于企業來講,單打獨斗不再卓有成效,物流企業、國貿企業以及金融公司需要緊密合作在一起,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提高客戶的滿意度,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相輔相成的跨境電商
隨著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海外倉、境外物流中心也快速興起,助跨境電商的客戶更快地收到貨物。而自貿區的“先進區,再報關”的特殊監管模式,則是大大鞏固了上海貿易中心的地位。許多進口生鮮從進關到出關,全程不過幾個小時,除了便利于消費者之外,還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四)供應鏈的優化發展
隨著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國際產業分工模式己經從原來基于各國比較優勢的水平分工,轉變為以跨國公司為中心,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垂直分工。因此,供應鏈管理是物流企業需要面對的新形勢。
四、物流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科技創新帶來的成本降低
由于中國的科技創新還剛起步,因此大部分企業在面臨科技進步時會具有滯后性,這一點會嚴重影響物流成本,當外國的企業通過科技降低成本時,作為高成本的我方企業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企業的盲目入駐
許多企業主會把上海自貿區看作是政策紅利的天堂,于是抱著投機的心理到這邊注冊公司,開展不規范的競爭,如價格戰,從而攪亂市場秩序,引致資源的浪費。
(三)信息共享不充分
如前所述,在新環境下需要各企業聯合以應對客戶多樣化的需求。但在中國傳統企業的意識里,自己與對手是不能同時存活的,即使因為需要而進行聯合,也不愿意將企業的資源完全共享出來。因此在面臨一些突發情況時,溝通協調的時間成本非常大,內部也容易產生大量摩擦。因此最重要的是,新形勢下企業主的思想意識需要跟上時代,正如JIT的核心是用信息替代庫存一樣,自貿區的企業需要用信息來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王孝松.上海自貿區的運行基礎一比較分析與發展前景[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