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播
【摘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現代人的心理困擾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創傷后應激障礙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尤甚,同時也出現了采用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來減弱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做法,影響褒貶不一。本文描述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概念、表現、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化理論以及在教育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關鍵詞】創傷后應激障礙 心理干預 斯金納箱 操作性條件反射強化理論
一、創傷后應激障礙
(一)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含義及表現
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對創傷性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非正常的精神反應,它是一種延遲性、持續性的心理障礙。通常是因為受到超常的威脅性、災難性的創傷,而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
主要癥狀反應為個體會主動回避一些容易引發創傷體驗的活動或情境,覺醒程度比較強烈以及會反復出現精神創傷事件的再現等,并且伴隨著生理和行為反應。
(二)影響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誘因
(1)生物學誘因。相關研究表明,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中的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顯著高于未患病且有戰爭經歷的同期參戰軍人,同時發現創傷后應激障礙核心癥狀的嚴重程度與這個等位基因頻率顯著相關。此外有酒依賴家族史、精神障礙的家族史者也易在應激事件發生后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
(2)心理學誘因。童年時代的心理創傷,性格內向及神經質傾向,以及創傷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負性生活事件,信念和生活態度等形成個體易患性影響,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創傷后心理障礙,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誘因。
(三)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心理干預
(1)認知行為療法。通常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應該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在針對PTSD的治療中經常將多種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相結合,針對外在的情緒與行為和患者一起分析期間的思維活動,找出錯誤的認知和評價消除患者創傷后的不良情緒和行為。
(2)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以是自我暗示也可以是醫生護士對患者的積極心理暗示,幫助患者建立堅定的康復信念,從而促進患者的痊愈。
二、斯金納行為理論
(一)斯金納箱原理及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箱是斯金納為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而設計的實驗設備。箱內放進一只白鼠或鴿子,并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通過實驗,進而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有機體必須先作出希望的反應,然后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
(二)斯金納強化理論
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礎上,斯金納進一步提出強化理論,以學習強化原則為基礎來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生。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是指為了使某種行為不斷重復,減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種不愉快的刺激。
(三)斯金納強化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1)塑造新行為。斯金納認為兒童新行為產生的基本前提是強化,即得到強化的操作行為傾向于重復出現,當操作行為得不到強化時,這種行為只能偶然出現或者不出現。他認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所謂塑造,就是通過小步反饋幫助學生達到目標。同時,他要求在塑造兒童行為時要注意這樣一條原則:學生必須在他們能力所及的行為范圍內得到強化,同時這些行為又必須向新的行為延伸。斯金納這些新技術、新方法被社會廣泛地接受和運用。
(2)行為矯正。斯金納把他的強化理論成功地運用于對兒童不良行為的矯正工作。這種矯正工作并不復雜,對一般性的不良行為,只要成人注意不論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都不去強化兒童的不良行為,那么,這種不良行為就能得到矯正。
(四)斯金納新行為主義理論的爭議
根據斯金納的理論,人們是需要依據客觀環境及外部刺激而行動,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完全聽任環境及刺激的擺布。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之外還有人們自身的主動性,人不僅接受環境刺激的影響,還在客觀環境中打下自己心理和行為的印記。
另外一大爭議就是人類是否能夠被教化,以及是否應該被教化?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受到刺激肯定會產生相應的應激行為,在一定程度下被教化,但人類的教化未必會產生預估的教化效果,就和動物實驗里的白鼠一樣,它們也會產生很復雜的行為變化。人的先天與后天非常復雜,行為并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自由意志的概念需要進一步去細化以及等待科學的深度探索。
三、結語
創傷后應激障礙對人們的心理傷害很大,相信通過人類的不懈探索,創傷后應激障礙對人們的影響會逐步減弱。同時,斯金納的行為理論雖然也有一定的爭議,但對后世影響極大,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廣泛,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斯金納的行為理論必能進一步發展,拓寬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領域。
參考文獻:
[1]李璐寰,童輝杰.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J].社會心理科學,2008,(1).
[2]王麗穎,楊蘊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9,(3).
[3]何躍,張洪濤.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心理學效應和心理康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3,(7).
[4]陳澤民.B·F·斯金納描述行為主義及學習理論簡介[J].心理探新,1980,(1).
[5]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