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曦
【摘要】個人所得稅作為我國重要的稅種之一,在組織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我國所得稅制的發展程度和以后發展方向,對保持國內經濟長期健康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僅就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發展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目前中國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提出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相關改革建議。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個稅征管 分類與綜合征收 改革建議
一、前言
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階段,中國需要堅持協調發展的戰略,個人所得稅也要同其他稅種一同協調發展。在個稅組合征收方面,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籌集資金、調節居民收入和保持經濟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著稅制公平性差、公民納稅意識不強、偷稅逃稅現象嚴重、征收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中國的個人稅制設計和征管水平上距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我們要不斷尋找財稅管理制度并建立新思路和新路徑,促進個人所得稅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二、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中國的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稅收制度的建立,個人所得稅拉開序幕并在隨后幾十年間不斷改革和發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會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為了進一步調節個人收入,防止收入差距懸殊,1986年9月2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收入調節稅暫行條例》,對調節個人收入水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到了1994年,實現了個稅制度的全面改革,我國初步建立了內外統一的個人所得稅制。之后,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個人所得稅法》先后進行了四次修訂。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是201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是分類稅制,設置了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兩種,征納方式采取由扣繳納稅人源泉扣繳和納稅人自行申報兩種方法。而經過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總結,可以發現我國當前個人所得稅制仍存在許多問題。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存在的問題
(一)公平性能缺失
(1)個人所得稅在稅收結構中占比較小。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個人所得稅征收額度有所提高,但是在國家稅收總額中所占比例卻很小,導致很難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2)分類所得稅制容易造成不公平。我國現階段采用的分類所得稅制雖征收方便,但將個人所得分類,采用不同的稅率、扣除和稅收優惠,使得來源不同的等額收入被征的稅額不同。
(二)制度方面問題
(1)納稅單位(主體)不合理。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實行的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只考慮了單個人的納稅能力和生活水平,并沒有考慮其家庭整體的納稅能力和生活水平。以個人為稅收單位有悖于量力負擔原則。
(2)費用扣除標準設計不合理。我國現階段采用的綜合扣除方式,在處理具體問題上與我國實際情況相脫離。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而全國適用同一個3500的工資薪金扣除標準會造成地域間的稅負不公。
(三)征管方面問題
稅務部門信息系統不夠完善,征管體系跟不上發展節奏、征管效率低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流動性大,但納稅人的信息資料不能跨征管區域準確順利的傳遞。
四、如何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
個人所得稅是所有稅種中對納稅人最敏感,關系最直接的稅種,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要兼顧多個方面。由于我國現今的經濟水平、人文素質和監管水平仍在發展中階段,尚存在著稅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信體系還未建立、公民納稅意識不強以及法律、行政、經濟、輿論等手段和其他外部配套措施還不夠完善等問題。因此就我國國情來說,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以便更好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成為當今稅收改革的主旋律。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提出如下建議:
(一)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盡量實現稅收公平
(1)建立綜合所得累進稅率與分類所得比例稅率相結合的科學稅率結構。
(2)建立實際費用扣除與法定費用扣除相結合的科學扣除標準。在制定法定費用扣除時,應該考慮區域因素,設置地區間差別扣除標準。并根據現實的通貨膨脹,物價指數等的變化對扣除進行適當的調整。
(3)減少稅收優惠,擴大稅基。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可適當減少一些稅收優惠政和減免政策。同時,適時調整個人所得稅應稅項目,擴大稅基,嚴格控制減免稅。(二)完善征管系統,建立現代化、高效率的征管體系
(1)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統,加強征管配套設施。我國從1994年開始花巨資構建了金稅三期系統,這樣稅務部門的征管消息傳遞較為迅速,也可以減輕稅務機關的一部分工作量,使稅務人員有精力去做其他工作。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必須提高信息系統的效率。
(2)提升稅源監控能力,防止稅收流失。通過規范化的稅源監管流程可以明確納稅群體、征稅范圍及納稅金額,實現稅收在征稅源頭階段的控制。在征稅范圍方面,應加強對稅源的分析掌控能力,謹防高收入者隱瞞個人收入情況。
(3)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提升國民納稅意識。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機制,對于依法納稅的群體給予適當獎勵,使納稅人的消費信譽以及社會公眾信譽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鉅勝.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29).
[2]艾華.進一步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7,(23).
[3]楊斌.論中國式個人所得稅征管模式[J].稅務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