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克亞·阿不都艾尼
【摘要】隨著國內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被國家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只有在順應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良好狀態下所取得的發展成果,才是符合人民群眾的更本性利益的,才是人與自然平等和諧并具有可持續性的。本文希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刻內涵出發,探索其實現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理論內涵 實現策略
在世界范圍內,伴隨著工業革命為開端,人們在面對自然資源時征服和索取的力度不斷地加大,隨之而來的是大氣的污染、海洋的污染、白色垃圾的污染以及全球性的變暖等威脅到全人類生存的重大環境問題。在研究如何改變人類現有的生存環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中國走在了前面。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要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樹立起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形成新的人和自然相處的方式。
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
(一)生態文明的基礎性概念
這是我們在社會主義體制下特有的一種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狀態之一,也是具有特定文化的特征類型的一種社會狀態,重點是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影響這種文化特征基本的社會意識。同時,生態文明還是要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根本的文明形態,是我國以人民為本的價值體現,其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體現在“以人為本”的要求上,在保持人的本位地位不變的基礎上,既要關注生態平衡,有要謀求自身發展,生態是尋求統一和諧的有效途徑。
(二)生態文明是歷史觀的體現
生態的環境是人類生存在地球上最為基本的條件,也是如何持續向前發展的基石。不論是從世界還是來從中華民族漫長的文明歷史中看,這種生態環境的改變對文明興衰演替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走好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等基本國策,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堅持走好生產發展、生態良好以及生活富裕的文明進步的道路,為華夏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為我們的子孫后代保留好這片天藍、水凈、地綠的自然家園。
(三)生態文明是自然觀的體現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尊重和遵守自然的規律,人們對自然的無止境的索取和傷害最后也會傷到自己,這是誰都無法抗拒的潛在規律。只有符合自然的規律我們才能確保不在利用自然方面走上彎路,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把生態文明的建設擺上全局的高度,始終堅持節約和保護優先,以自然恢復為主這一方針,深入推進形成人和自然平等和諧發展的現代發展格局。
(四)生態文明是發展觀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充分展示出發展和保護內在的本質聯系,指出了發展和保護在內在是統一的、相互間促進、是能夠協調共生的。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過程就是在保護自然的價值以及為自然資本不斷增值的過程,也是在保護社會發展的后續力量的過程。要樹立和堅持新發展的理念,處理協調好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不斷推動形成新的綠色發展的模式以及生活的方式,實現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達到協同共進。
(五)生態文明是民生觀的體現
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的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也得到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地改善,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也在期盼著能夠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社會主義的核心要求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先,要堅持打贏污染防治這場攻堅戰,不斷增加優質的生態產品供應,充分滿足人民在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環境的新期待,著力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六)生態文明是法治觀的體現
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上,是堅決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不然就要面對懲罰。本著源頭要嚴防、過程要嚴管、后果要嚴懲的管理思路,構建產權需清晰、多元化參與、激勵和約束并重、系統完整性高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建立起能夠有效管控住開發行為,不斷促進經濟能夠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框架下的法律體系,充分發揮出制度與法制的引導作用及規制功能,為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在體制機制上保駕護航。
(七)生態文明是全球觀的體現
環境問題作為全球化的問題,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正視和面對。中國作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有責任也有義務在自己的國土上建設出一個生態和諧的國度,這也是大國的表率作用的體現。各國應該聯起手來,共同構筑起尊重自然、綠色生態、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同走上全球性的生態文明的道路,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我國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有效探索與實踐,為全球環境的治理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現策略
我們必須要立足我國發展的實際需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樹立起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觀念,提升我國生態文明程度,建設好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產生活的環境。
(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結構
逐步加速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力求形成生態、綠色、現代為一體的生態型產業結構。繼續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大力保護國內森林資源,著力發展林業,同時依托林業積極發展與之相關的二、三產業,加快形成以林業為主體的產業鏈條。依托科技手段助力農牧業由傳統方式向生態方式轉化,既要確保適度種植、放牧,又要保證農藥、化肥等輔助材料的科學使用,實現人和土地良性的互動。培育拓展高科技等新興戰略產業,推進第三產業鏈條不斷優化。
(二)要改善國內環境污染現狀
通過持續地實施國內大氣污染防治相關行動的計劃,來確保生活中各項污染物的濃度不斷地下降、重污染的天數趨向減少,最終打贏保衛藍天的戰役。要繼續加大水污染額治理與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保障力度,堅定實施水域環境與近海岸區域的綜合治理。有效推行凈土、凈水、驚氣等行動,加快修復土壤污染情況。對于農村污染的整治力度也要加強,對源頭污染有效防止,整治“臟亂差”的農村面貌。
(三)要進行生態文明體制相關改革
認真研究如何對于生態環境等監管體制進行改革,探索建立并完善相關的環境治理制度。進一步健全環境保護的督察監管機制,對于環保監察相關執法機制進行革新??梢試L試環境監管機構與行政執法等機構現行試點。在對環境污染行為的治理方面,進一步強化污染方的責任,將企業或個人環保情況納入信用評價的體系中去,對惡意制造污染的行為及人員進行公開公示,懲戒方式上構建多元化管理機制。
(四)要推進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除政府部門要主動發揮出引導作用外,也要在群眾中樹立起綠色環保的正確理念,在企業和行業中完善其自律的機制。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部門作為主導、相關企業作為主體、社會相關組織和公民集體參與形成的環境治理的體系。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宣傳教育,推廣綠色辦公理念,打造節約型機關。鼓勵和倡導以綠色低碳為內容的生活方式,可以組織如綠色家園、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綠色交通等專項行動,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較為廣泛的共識,將環保理念根植到每個人的心中。
三、結束語
生態文明的理念實際上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深所形成的新型文明理念,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表達,是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根據社會發展和群眾現實需要所形成的解決途徑,符合了人類與自然之間所存在的客觀規律。實際上,事物的發展都要經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經歷了向資源一味索取的時期,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生態文明的建設己經引起了多數人的關注。在今后的發展中,只要始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大的方針基調,就一定能夠建設出讓世界人民驚艷的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傅治平.生態文明建設導論[J].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8.
[2]王磊.肖安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綜述[J].理論導刊,2016,(05).
[3]劉浚.趙淑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4]楊朝霞.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新解[J].環境保護,2014,(04).
[5]李桂花.張建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及其相互關系[J].理論學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