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艷嬌
[摘 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惠民政策不斷增多,農民得到了不少實惠,這些惠民政策理應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對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規,矛盾突出,于是上訪鬧訪事件婁見不鮮。簽于上述因素,必須健全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提升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水平。
[關鍵詞]基層社會管理;創新;農村
社會管理模式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方式相互適應的一種管理形式。管理創新的關鍵就在于將多種組織的資源重新結構并有效調動,產生級差的組織收益。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影響下,中國農村社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化。中國農村社會管理不僅關系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命運,也關系著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大局。以農村基層組織為載體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對于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有效化解農村快速變動中的各種矛盾,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開創農村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新局面,必將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社會基層的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社會各種要素加快呈現出由靜態到動態、由封閉到開放、由單一到多元的轉變,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各個領域出現許多新的變化,對基層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征地拆遷、社會保障、勞動用工、安全事故等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增多,城鄉建設、商貿等領域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二是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日趨突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生存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的一大難題。另外,各種宗教組織借機大搞宗教活動,極個別邪教組織還圖謀不軌,不斷向我們黨的意識形態領域侵占滲透。三是隨著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改制,絕大多數城鎮從業人員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治安、民政、社保、就業、衛生防疫等社會事務的責任落到了社區,原先的“單位”只承擔協助義務。四是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社會流動加快,各種社會治安問題也呈現多發態勢,給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這些社會管理面臨的新情況、新矛盾,有的是快速發展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形成的歷史積累和遺留,也有的是因我們基層工作缺位、方法不當或失誤造成的。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逐步加以解決。
二、加強和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途徑
1、轉變觀念
鄉鎮政府要改變高高在上的舊觀念,把自己從“管理型政府”改變為“服務型政府”。鄉鎮政府既是農村經濟建設的直接參與者,更應當是農民利益的維護者與捍衛者,應當在農村與上級政府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管理型政府可能會過度推崇自己的行政權力,而忽略了農村自治組織的權利的行使。服務型政府強調要肯定人民的主體地位,否定“官本位”,要求增強為官的服務意識。因此,鄉鎮政府必須樹立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現代政府觀念與意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為村民自治組織提供服務和制定規則方面,為村民自治組織自治權的行使留下更多的空間。另一方面,無論是鄉鎮政府的工作人員還是村民自治組織的成員都應當提高素質,充分實現行政管理與基層自治的良性互動。
2.規范行為
無論是鄉鎮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還是村民自治組織的自治行為都應當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以規范其行為,明確哪些屬于政府的行政行為,哪些屬于不合理的干預。村民自治組織當然要充分發揮自治權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但是自治組織也必須要接受正常的鄉鎮政府管理行為。當前的社會管理行為應當是一種參與性、服務性的管理行為,由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綜合各種行政、經濟、法律、道德、科技等多種手段進行創新,盡最大可能保護農村社會中各方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
3.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
一是加強村民委員會建設,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加強村民委員會的建設,對提高農村社會管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選好村民委員會班子自關重要,而村民委員會的管理能力關鍵在于人才,所以要實施“遞進培養工程”,將農村優秀人才納入“農村后備干部儲備庫”,加強后備干部培養,積極培養選拔年輕干部、致富能手優為重要。持續深化“能力提升”工程,重視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深入開展 集中培訓活動,統一干部思想;明確工作目標,制定科學的考核方式,加強培訓,嚴格考評,使他們盡快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社會管理能力。二是培育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鄉(鎮)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與支持,大力促進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發展,通過它們提供大量的社會公共服務,滿足農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解決廣大村民的歸屬感,增強凝聚力,使其成為農村社會管理的重要力量。
4.注意民主法治
廣大農民群眾在溫飽需求解決后,更加看重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公平正義、維護合法權益。基層組織靠傳統的行政手段,已很難適應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往往會出現“行政方法不能用、經濟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會用、思想教育不頂用”的局面。因此,農村社會管理方式必須由過去以行政權為依托的單純管控方式轉換到民主、法治、服務方式。對涉及村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要本著“便于操作、規范有效”的原則,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尊重群眾的意愿,切實做到“讓群眾說了算”,讓群眾當家作主。特別是對農村土地流轉、征地補償、五保低保對象確定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都要交給群眾議、交給群眾定,實現信息公開化、農村基層管理民主化、交易合法化、資源配置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大力推進基層工作法治化,應當認識到“群眾最服的是理,而不是權;群眾最怕的是法,而不是官”,做每一項工作都必須依法辦事,把道理對群眾說清楚,不搞強迫命令、硬性推進,善于運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不操之過急,不粗暴蠻干。基層黨政組織要把服務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作為首要之責,牢固樹立為群眾服務的理念,幫助群眾合法致富、為群眾排憂解難。只有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村社會和諧。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必須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服務模式,完善鄉村社會治理機制,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才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