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行
學習心理障礙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所謂心理障礙,是指智力發育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由異常心理引起的不利于學習的心理現象,如注意力渙散、理解力欠缺、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想像力貧乏等等。數學,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然而對于相當一部分小學生而言,偏重于邏輯思維的數學學習顯得比較單調和枯燥,因而更容易在學習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一些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不佳,往往不是在教學或學習方法上存在問題,而是出現了心理障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分析、研究和解決現實的學習心理障礙,是積極、科學地完成好教學任務的重要一環。小學數學常見的學習心理障礙主要有四類。
一、心理動力機制方面的障礙
1.目的不明。通常是指一部分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這種目的不明的情況,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各門功課的學習均缺乏目的性,例如有的小學生在心理上存在“家長讓我來上學,我不能不來”的思想,對上學的目的和意義缺乏必要的認識。另一種是僅對數學學習目的不明,對數學研究學了有什么用處不清楚。這兩類學生對學習都缺乏應有的動力和熱情,因而普遍成績較差。
2.興趣不足。有些小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數學課缺乏或失去興趣。常見的有三種:一是嚴重不適應課堂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老師講,甚至是想聽聽不進去。他們對室外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對于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數學則提不起興趣,一進教室就“蔫”了。迷上課堂以外的東西,比如打電子游戲。剛開始時,還會因為想到浪費了學習時間而后悔,但又想到聽課的難度時,就想避。如此想法的交替,會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產生失眠、焦慮、厭食、最終失去學習興趣。二是對邏輯思維又畏懼心理。“怕”數學課,尤“怕”計算。三是原先也曾對數學有過一些興趣,后因成績不好等原因漸漸失去了興趣。這三類學生的共同表現往往為:不喜歡數學課;不喜歡數學老師;懶于思考和回答問題;很少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覺得學數學“苦不堪言”。他們雖在學生中只占少數,但在教師教學中卻無疑是重點對象。
3.情緒不穩。由于年齡較小,心理不成熟等客觀因素,小學生的情緒不穩定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學習的成功可以使他們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學習的失敗,又可以使他們垂頭喪氣,甚至掉下眼淚。隨著各種生活體驗的增多,他們可以學會越來越理智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但是,學習情緒反應過強、變化過快,則不能視為一種正常的情況,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前文說到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的想象,往往就與情緒過分激烈和迅速的波動有關。
二、能力系統方面的障礙
1.閱讀和理解困難。主要特征是閱讀能力顯著落后,并且不能以智力、視力存在問題或教育不好來解釋。這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大低于其年齡和智商水平,尤其是在閱讀應用題時,常表現出乎尋常的困難:有的不能正確辨認字詞,將字形或語義相近的字詞弄混;有的朗讀能力差,難以將一道題目完整和正確的讀出來,但不能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有的無法從上下文中獲取有助于理解的信息,如甲、乙、丙三人共有380元,其中甲有140元,乙、丙同樣多,問甲、乙、丙各有多少元?無法從“同樣多”中獲得信息。難以全面了解題目的要求。
2.運算困難。這類學生加減乘除的運算能力沒有多數同學好,常難以對數字進行正確排列和運算,心算能力尤差;缺乏明顯的空間知覺能力,不能辨別上下、左右的概念:“怕”學數學,進而對基本數學知識、原理、方法的掌握上也顯得明顯落后,學習成績顯著低于其智力水平應達到的水平。
3.推理困難。主要表現為思維和概括能力不足,在邏輯思維方面明顯落后于同齡和智力相當的其他學生。
4.數字書寫困難。這類學生書寫數字特別慢,字跡歪歪扭扭、不清楚、不正規,字之間的距離過大或過小,算式對不齊。造成數字錯位,把題算錯,如不及時糾正,這種數字書寫困難的現象甚至可能會持續終生。
5.記憶障礙。常常不能記住所學內容,尤其記不清數字,忘得很快。
三、意志過程方面的障礙
有意志過程方面障礙的小學生,與前兩類學生的情況有所不同。他們對學習目的有一定的了解,數學學習能力上也沒有什么明顯的困難,他們缺乏的是同齡少年兒童應具有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1.注意缺陷。注意缺陷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危害相當嚴重。注意缺陷也是兒童多動癥的三大癥狀之一。以往家長和老師們對多動癥的認識,往往偏重于多動和沖動方面的表現,而對注意缺陷方面關注較少。其實,多動癥患兒的癥狀常常更多地表現在注意缺陷方面。
2.意志不堅。一部分意志品質比較消極、比較脆弱的小學生經常表現為對學習行為的抑制或拒絕,在學習遇到困難時,他們克服困難的獨立性、堅持性、果斷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對比較差。而作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本身比較枯燥而又必須學好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學習中會遇有各種各樣的困難,意志太薄弱是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
四、心理疲勞
心理疲勞,是指人長期從事一些單調、機械的學習或其他活動,伴隨著機體生理變化,中樞局部神經由于持續緊張而出現抑制,致使人對學習或其他活動的熱情和興趣明顯降低,直至產生厭倦情緒的狀態。產生心理疲勞的原因往往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
1.客觀上負擔過重。產生生理疲勞的重要原因是精神緊張和學習過量。當前,一部分家長受“望子成龍”思想的影響,不科學地加重孩子的負擔,一部分學校和教師不適當地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是導致心理疲勞的重要因素。
2.主觀上學習方法不科學。心理疲勞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不科學。有的同學很刻苦、很勤奮,但成績不好,他們讀死書,把閑暇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心理上得不到應有的調節;臨到考試,機械地背書、背題,浪費了大量的精力,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平時大量搞題海戰術,不去分析,不會綜合,結果心理疲勞,思維遲鈍。
我認為,消除學習心理障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其一,小學數學教學需要著力培育學生的計算能力、空間概念以及其他數學能力,不消除心理障礙就難以學好數學。其二,小學數學教學應與其他課程一道,培育學生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為孩子們去不斷地學習和認知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打開大門,不消除心理障礙就難以培養好這些學習習慣和能力。其三,小學數學教學還要培養學生的注意、興趣、意志、思維等心理品質,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