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容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合作討論,整堂課以合作討論貫穿始終,結果是看似轟轟烈烈,可是學生的收獲甚微。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合作學習的價值在于通過小組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為此,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契機,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內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開放性,僅憑個人力量難以考慮周全,須發揮小組集體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生領進“最近發展區"。怎樣選擇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恰當時機呢?
一、在個人作無法完成時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刨設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自發合作的欲望,培養學生回團結協作的精神。如教師在教《統計的初步知識》時,當學生學會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后,老師放錄像,讓學生統計1分鐘內從十字路口經過的各種車輛的數量,學生紛紛動手認真地記錄著,結果學生得到的數據各不相同。于是教師再放一遍錄像,學生的統計數據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時教師便提醒學生想一想為什么同學們的數據各不一樣,能不能想想其它的辦法呢?學生在這時會很自然的想到幾個同學合作來完成任務。于是老師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了明確分工,有的數小汽車、有的數貨車……當放完錄像后,同學們勝利完成任務。由此可見,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設置一定的障礙,可以激發學生合作的欲望,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二、在學生個人探索有困難時
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是有限的,他們在學習新知識時,往往會遇到困難。此時,老師應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如在教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時,出示教師課件,一個小猴子在賣桃,盒里放了10個,盒外有3個,小猴子說:“一共有13個桃子。"小兔說;“我買9個。”白菜老師問:“還剩幾個?"小猴子抓耳撓腮想不出來。老師說:“同學們能幫幫小堠子嗎?"學生興致高漲,紛紛動腦筋,想辦法。獨立思考了幾分鐘后,有的同學眉頭緊鎖,面露難色,教師趁勢說:“小組的同學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同學們一聽,立刻又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著各自的看法。其中小霞這一小組的討論最熱烈。有的說:“我想可以從13個桃中一個一個地減,減去9個,還剩4個。"有的說:“我想,可以先從10個里先減去9個,再加上盒外的3個,得出還剩4個。"他們想的有道嗎?其他的同學認真思考了一會兒,肯定地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小金平時反應稍慢,對于怎樣解題還沒有思路,看到同學們熱烈地討論,感到自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情緒慢慢低落起來。組長小霞看在眼里,主動對小金說:“我來幫你。"于是拿出學具,耐心地做著解釋,不一會兒,小金臉上的表情由陰轉晴,繼而露出燦爛的笑容……看著同學們你幫我學的感人場面,老師滿意地翹起大拇指。可見,教學中處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組織小合作學習,小合作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在出現開放性問題時
“開放性"問題其解題策略不惟一,答案不惟一,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很難多角度的去思考,需群策群力才能展現各種策略和結論。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根長18厘米的鐵絲可以彎成各邊分別是幾厘米長的長方形?我們都知道,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這道題實際上是讓學生找出有哪幾對數能組成9。教師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各自思考一會,然后讓大家帶著問題進入小組交流,要求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每個人都要傾聽別人怎么說,進而各小組選派代表匯報交流情況。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討論交流就會很踴躍、主動。在小組匯報時,教師還設計插入這么一個問題:“某某同學在交流時他是怎么說的?"這樣有利于養成學生學會傾聽、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激發人人發言的主體意識。
四、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計合作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圓錐的體積公式》時,筆者說:“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同學們猜一猜,圓錐的體積和什么體積有聯系?(圓柱)比一比,哪小組最先探索出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拿出材料袋操作。"同學們經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很快發現了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通過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有層次的進行分析、比較,對規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在大家需要內化知識時;當學生舉手如林,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時;當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需要與人分享時,也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
合作時機如果把握得當,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僅使其學會學習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