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天宇
[摘 要]病句辨析是中考的一個熱點,也可以說是一個必考點。宏觀上講病句涵蓋有“成語使用”“詞語搭配”“關聯詞運用”“標點符號”和“語言習慣”等知識。為此,病句修改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生知道各種病因,并“對癥下藥”外,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培養正確的語言辨析能力、分清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把握住細節。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漁”。
[關鍵詞]病句修改;注意的問題;習慣;類型;細節
我因今年上九年級之故,在對學生進行總復習過程中曾見下列一題:
下列各項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
A、記者探訪多家藥店發現,部分藥品價格上調,絕大多數藥品價格保持穩定。
B、長江文明館的籌建,填補了全國范圍內沒有以大河流域為主題的博物館的空白。
C、城管委鼓勵在地鐵站周邊設置非機動車位,以滿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D、“湖北省環保政府獎”近日揭曉,獲獎者中首次出現兩位農民,并代表獲獎者發言。
這是2015年我國某地中考題,參考答案是D項,該項的語病是“獲獎者中首次出現兩位農民,并代表獲獎者發言”是誰“代表獲獎者發言”,指代不明。這確實是有問題的。但依我之拙見,A項似乎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因為“發現”后面跟的是逗號,而“上調”后面也用的是逗號。我認為這就指代不明:“發現”的是什么?是“部分藥品價格上調”,還是“部分藥品上調,絕大多數藥品價格保持穩定”?所以我認為“發現”后面應用冒號而不能用逗號。而B項應該是“長江文明館填補了空白”,原句如按初中所學單句劃分成份,那就是“籌建填補了空白”。因為就初中語文語法知識來看,“籌建”是動詞,不能作句子主語部分的中心詞。當然這句是可以把“長江文明館的籌建”這整個短語理解為主語的,可初中語文語法中主語只能是名詞、代詞或名詞化動詞(形容詞)充當。所以B項也是一句有爭議的句子。這樣看來,原題是不是應改為“沒有語病的一項”呢?
病句辨析是中考的一個熱點,也可以說是一個必考點。宏觀上講病句涵蓋有“成語使用”“詞語搭配”“關聯詞運用”“標點符號”和“語言習慣”等知識。所以這個知識點確實很值得拿來檢驗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掌握能力。為此,我們得讓學生“學理論,識藥品、找病因、寫處方、抓對藥、打對針、成良醫”。
那么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會病句辨析呢?
首先,培養學生品讀名著的習慣。在學生品讀名著的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到“細、悟、辨”,不能走馬觀花。“細”就是要他們慢讀細讀而且要做筆記;“悟”就是要他們邊讀邊想邊運用(體會);“辨”就是要他們理性地接受知識,不能盲從也不能自大。名家也不是絕對的權威,尤其是我們近代的名家。比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有這么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按現代規范化語言理解,“大約”表示推測、不肯定,“的確”表示肯定,這兩個詞從表意上講是一組反義詞,是不可以在一句話中同時出現的。而在文中同時使用這樣兩個詞又是表意最準確的。又如“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這句中“誰”“居然睡安穩了”,也指代不明。這樣的句子不少,因為有些句子在特殊的語境中是可以那樣特殊運用的。但是文章中可以出現的句子,并不代表它就不是病句。
其次,要教學生真正學會劃分句子成份和能辨別復句類型。初中語文語法中,句子分單句和復句這兩類。對于單句型病句,要注意 “二看”,一看主謂賓,二看定狀補。比如“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一句,我們可以先按現代漢語規范化要求給它整理成“孔乙己大約的確已經死了”。學生就會明白這句話主干部分沒有語病,可修飾謂語的“大約”和“的確”卻有問題。然后我們再多用同類型的題讓學生練習、領悟。我想學生最終一定能自己解決同樣的語病的。如果病句是復句,初中語文《大綱》要求初中學生對復句只需簡單掌握,那么主要要求學生掌握關聯詞的性質和搭配,明白各分句間的關系就行了。
第三,要要求學生注意細節。病句辨析細節至關重要,比如“這將保證了糧食的大面積豐收”這句話。其中“將”和“了”屬于不同“時態”,可日常生活中,我們口語表達也常這么說,如果學生不細心,就發現不了這個語病。又如“八百個人,幾千條胳膊,與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這句話。乍看這句似乎沒有任何語病,可如果認真一分析就不難發現:八百個人,哪來幾千條胳膊!再如“我們不能忘記英法聯軍燒毀并洗劫圓明園的歷史”這一句,該句中“燒毀并洗劫”語序不當,如果不細心也不容易發現的。所以我們必須時常提醒學生“細節決定一切”。
同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善于總結。病句源于生活,由于我們往往沒有把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分清,很多時候會因為“習慣”,把原本有語病的句子看成沒有語病。比如口語中常會說:“吃飯了嗎?”如果把它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除非轉述人物對話,否則必須變成“××吃飯了嗎”;當然,還要學生注意一些習慣語言的錯誤,比如“目前當務之急……”或者“現在當務之急……”。因為其中“當務之急”本身的意思就是“當前任務中最為急切要辦的事”,如果再在它的前面加“目前”或“現在”,那就語意重復了。
另外,要提醒學生注意書面表達與生活實際符合。如“滿天繁星,在一輪明月的陪伴下,我漫步校園。”猛一看去,這句話非常有詩意,也沒有任何語病。而在生活中留心觀察的人,就會發現這是一句病句,因為實際生活中“滿天繁星”是不可能與“一輪明月”同時出現的。同時,病句教學中我們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些“規律”,如“增加了幾倍”而不能說“降低了幾倍”。當然,概念混淆的語病也需要學生平時練習積累,才會熟能生巧。如“張敏同學的書柜里整齊地擺放著《西游記》《水滸》《新華字典》等幾本文學書。”該句中《新華字典》并不屬于文學書。這樣的句子就是犯了概念混淆的錯誤。
總之,病句辨析務必要求學生做到“十不放”,即:看到介詞不放;看到連續動詞不放;看到否定詞連用不放;看到肯定否定連用不放;看到關聯詞連用不放;看到并列短語不放;看到程度副詞不放;看到帶感情色彩的詞不放;看到判斷動詞“是”不放;看到指示代詞不放。
因筆者才疏筆拙,很多知識也只是個人教學中的發現。只希望自己所寫的這些,能讓看者或多或少得到點有價值的東西!